摘 要:《瓦伦蒂娜的母亲》是当代以色列女作家萨·利比来赫特的中篇小说。讲述了纳粹大屠杀幸存者波拉在与前来做家政的波兰小姑娘瓦伦蒂娜的交往中,唤起了愉快的童年记忆与大屠杀梦魇,竟然想把小姑娘收养,甚至不惜与之同归于尽的故事,反映了大屠杀给犹太幸存者带来的精神创伤。本文通过分析主人公波拉的母亲形象和自杀行为,揭示小说的主旨。
关键词:《瓦伦蒂娜的母亲》;大屠杀;母亲
作者简介:张颖(1994-),女,河北张家口人,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学生,主要从事文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32-0-01
中篇小说《瓦伦蒂娜的母亲》讲述了这样一个令人心碎的故事:来到波拉家的小保姆瓦伦蒂娜名字与波拉童年家里长工的女儿相同,她的弟弟得的肺病和波拉弟弟得的一样,她的母亲同样送给了她一个戒指……太多的相似让波拉惊诧,瓦伦蒂娜既唤醒了波拉童年时代的气息、色彩和味道,却也唤醒了波拉在二战期间的痛苦记忆。作为犹太人,她们一家都遭受了厄运。波拉和小姑娘瓦伦蒂娜相处得异常融洽,波拉对瓦伦蒂娜的感情逐渐升级,然而瓦伦蒂娜却浑然不知。即使波拉的儿子发现瓦伦蒂娜私下里偷了波拉的东西,波拉也没有责怪瓦伦蒂娜的意思,反而更加怜爱这个小姑娘。波拉的收养计划遭到了所有人的反对,监护人要带走瓦伦蒂娜,这无疑要了波拉的性命。一股怒气在波拉身上蔓延开来。深思熟虑后,波拉决定与瓦伦蒂娜同归于尽,并且用的是纳粹当年屠杀犹太人的方式——拧开煤气,在天堂实现永远与瓦伦蒂娜在一起的愿望。
这篇中篇小说带领我们走进大屠杀幸存者波拉的内心世界,去寻找他们被遗忘、被壓制的历史,解剖他们过去与现在之间交缠复杂的关系。当代以色列人必须承受大屠杀遗留下来的精神创伤,受盲目和自我欺骗左右而无法解脱。罪恶的历史仍在杀人,往日的阴霾依然笼罩在生活的上空。
一、母亲:灾难的回忆
题目中的“母亲”二字格外触目惊心,这原本是一个象征温情的字眼,在这里,波拉想做瓦伦蒂娜母亲不成,反而与“女儿”同归于尽。“母亲”在这里显得是那样凄厉,它包含着灾难的回忆、保护与占有的双重欲望。
波拉的母亲在文中短暂地出现过,在大屠杀来临之际,她无力保护自己的儿女,眼睁睁看着儿子横尸街头。她为女儿穿上褐色长裙,在裙子里缝上一个戒指。然而,这枚象征着母爱的戒指在大屠杀中丢失,波拉失去了和母亲的唯一联系。正是这种母爱的缺失让波拉对于母亲这个角色十分敏感,她将同样瘦弱苍白的瓦伦蒂娜视作了童年的自己,渴望行使母亲的责任,去保护瓦伦蒂娜。波拉要领养瓦伦蒂娜的举动,包含着她对于母爱的渴望、想要弥补过去的心情。
值得注意的是二人的民族身份。波拉是犹太幸存者,而瓦伦蒂娜是波兰裔,二人语言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成长经历不同。波兰对于犹太人来说是个充满痛苦回忆的国家,二战时在波兰遇难的犹太人为各国之最。与瓦伦蒂娜同名的那个波拉小时候家里工人的女儿甚至在波拉面前诅咒犹太人,这一充满仇恨的记忆同样被眼前的波兰小姑娘唤起。在这里,受害者和施害者交换了身份,象征着痛苦与仇恨的瓦伦蒂娜唤起了波拉的保护欲,波拉从受害者变为了保护人,显然,她渴望以此举改变被迫害的命运,重新书写自己的历史,克服那段不堪回首的灾难回忆。
瓦伦蒂娜对于波拉来说还意味着一种占有。小说中多次暗示波拉的孤独,老伴去世,儿子事业有成,很少与母亲在一起,孤独的波拉因此才想起要雇个保姆。显然,“女儿”在波拉的生活中是缺位的,波拉的母爱没有倾注的对象,她缺少的正是像瓦伦蒂娜这样一个能了解自己意图的“小棉袄”,因此对于瓦伦蒂娜的占有欲才那么强烈,甚至不惜与她同归于尽。
二、自杀:绝望的挣扎
小说的结尾令人陡然一惊,十分耐人寻味。波拉热心地为临走的瓦伦蒂娜打包了许多东西,几乎倾其所有,让瓦伦蒂娜“兴奋得脸发红”,还准备了比萨盛宴,要为瓦伦蒂娜送行。谁知,这场盛宴却是“最后的晚餐”,波拉正是用这一充满仪式感的举动,表达了对于世界的无声抗议。瓦伦蒂娜是她的,别人无法夺去。既然在人间无法实现收养的愿望,那么就一起升上天堂。
波拉自杀的方式与当年纳粹屠杀犹太人的方式如出一辙,都是放毒气。这一细节表现了历史罪恶对于活着的人的巨大迫害作用。瓦伦蒂娜唤起了波拉那不堪回首的记忆,作为犹太幸存者,她无法从悲惨的过去走出,无法在没有瓦伦蒂娜陪伴的情况下独自面对这段不堪的历史,尽管瓦伦蒂娜对于二战可谓一无所知。瓦伦蒂娜瘦弱的身躯无法承担超度波拉的责任,然而她所唤起的记忆却足以压垮波拉。瓦伦蒂娜犹如一面历史的镜子,波拉在里面照出了狰狞的骷髅。
波拉自杀的举动还有另外一层意味,她对于瓦伦蒂娜有强烈的保护欲,然而连这样一个小小的愿望都无法得到满足,波拉看到了自己的无力。即使瓦伦蒂娜偷了波拉许多值钱东西还刻意隐瞒,但丝毫没有影响波拉对于小姑娘的保护欲。然而,她无力保护这样一个唤起童年、唤起伤痛的人,再强烈的母爱此时变得十分无力,正如波拉的母亲在纳粹面前无力庇护自己的儿女一样。波拉从这一无力保护中照见了自己对于历史、对于命运的无力,这是她最后的反抗。
这篇小说构思奇巧,它不是正面揭开大屠杀的伤疤,而是选取特定角度,通过波拉与瓦伦蒂娜同归于尽这一令人震惊的结局,反映了罪恶历史仍在杀人的残酷现实。波拉的自杀,也是不堪历史重负,向现实做的最后的反抗。
参考文献:
[1]萨·利比莱赫特,叶丽贤.瓦伦蒂娜的母亲[J].世界文学,2015,(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