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安娜?卡列尼娜悲剧形象的现实意义

2015-05-09 10:18董秋荣
青年文学家 2015年32期
关键词:安娜悲剧爱情

基金项目: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跨文化交流与高校外语人才培养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13B304 。

摘  要:《安娜·卡列尼娜》中的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是文学史上一个突出的艺术形象,她优美、文雅、高贵,充满了热情与活力,她执着的追求生命的真实,追求真挚的爱情,然而现实却与她所追求的这些美好愿望相违背,最终她被虚伪、黑暗、冷酷的沙俄上流社会所抛弃,走向了死亡的深渊。在这幕悲剧中贯穿了列夫·托尔斯泰本人对爱情、人性和社会之间的思考,也表现出了其对当时沙俄社会本质敏锐的洞察力与精湛人物高超的表现技巧。通过分析安娜追求真爱未果并以死来告慰自己的行为,告诫世人要在爱情面前保持理性与自我,避免“安娜式”的爱情误区,寻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爱情。

关键词:安娜·卡列尼娜;爱情;悲剧

作者简介:董秋荣(1970-),女,汉族,吉林省吉林人,硕士,吉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俄语语言学、俄罗斯文学、俄罗斯文化。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32-0-02

一、安娜·卡列尼娜的人物形象

安娜·卡列尼娜是列夫·托尔斯泰笔下最富有魅力的女性形象,“她那穿着简朴的黑衣裳的姿态是迷人的,她那戴着手镯的圆圆的手臂是迷人的,她那挂着一串珍珠的结实的颈项是迷人的,她那松松的卷发是迷人的,她的小脚小手的优雅的轻快的动作是迷人的,她那生气勃勃的、美丽的脸蛋是迷人的”,她出身极为高贵,是留里克王室的后代,半个彼得堡都是她的亲戚。可是她的命运却与她的出身截然相反,从小父母双亡,寄居在姑母家里。在她17岁还没有成年的时候,还没懂得爱情是怎样一回事的时候就由姑母作主,嫁给了年长她20岁的大官僚卡列宁。

卡列宁其貌不扬,是一个“完全醉心于功名”的人物。他根本不懂什么是倾心相爱的情感,他在生活中孜孜以求的只有勋章和官爵。在他看来,他之所以需要一个家庭,并非出于爱情的需要,而是因为他在仕途上少不了这样一个点缀品。

安娜有一个不安分守己的哥哥奥勃朗斯基,他住在莫斯科,过着放荡不羁的生活,正是由于这个放荡的哥哥与年轻的法国女教师发生暧昧关系,并被妻子多丽发现,为挽救其家庭,安娜才会从圣彼得堡来到莫斯科,就在下火车时遇见了外表英俊的贵族青年军官渥伦斯基,她优雅、迷人的气质深深吸引了渥伦斯基,使其久久不能忘怀,终于在薛杰巴斯大林基公爵家的舞会上,他有了向安娜大献殷勤的机会。而此时安娜饥渴已久的心也渐渐开始复苏,慢慢被眼前这个涉足于莫斯科社交界,风度翩翩的年轻贵族军官所征服。

安娜来莫斯科的使命本是挽救哥哥濒临破碎的家庭,然而与渥伦斯基几次简短的相遇却令她情欲沸腾,惊喜交加。她觉得这是命运的安排,是神的指引。于是在出于不伤害吉蒂感情的考虑下离开莫斯科,可在返回彼得堡的途中心情却久久都不能平静,当得知渥伦斯基与其同车而行时,虽然心神不宁,但却是十分兴奋的。由此便可看出安娜是一个自身充满矛盾的人物形象。

二、悲剧的爱情结局

在安娜心中丈夫卡列宁是一个极其虚伪和冷酷的人,她说:“他乐于游泳在虚伪里,正像鱼在水里游泳一样。”卡列宁的这种自私、虚伪与冷漠正是安娜所不能容忍的,虽然结婚八年,也有了儿子,但两人之间却毫无感情可言,卡列宁无法满足安娜所需的物质生活之外的东西,所以在渥伦斯基出场并对安娜表示好感的一刹那,安娜压抑已久的心就如同初恋的少女一般热情澎湃,激动得溢于言表。对幸福期盼已久的心使她忘掉了所有的恐惧和烦恼,她于是再也不能容忍卡列宁式的“虚伪与欺骗”,便不顾一切,地与福伦斯基结合了。

在观看军官赛马的时候,她看到渥伦斯基从马上摔下来,立刻泪流如雨,整个胸部都在颤抖着抽泣,因而大受上流社会小姐与太太们的指责。在回家的途中,她公开承认乐自己与渥伦斯基的关系,告诉丈夫说:“我爱他,我是他的情妇……随你高兴怎么样把我处置吧。”可卡列宁的回答却是:“严格地遵守外表的体面”,不要把渥伦斯基带到家里来。卡列宁的残酷自私使得安娜觉得浑身发冷,她再也无法在这样没有人情味的家庭里生存下去,而她同渥伦斯基的公开结合却又把自己置于同上流社会对立的位置。于是,这个弱女子同上流社会之间,便展开了力量悬殊的殊死斗争。

三、爱情不能脱离社会

安娜的人生可以说是一出悲剧,然而这出悲剧又是谁造成的呢?不可置否,社会根源在众多原因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任何人的爱情都不可能是完全“纯粹”的,不可能脱离社会和他人而单独存在。在安娜已经触犯了其他上流社会人士赖以生存的准则时,“卡列宁们”与“培特西们”不可能坐以待毙,只会给予其狠狠的打击与报复。在改革没有成功,专制思想和特权思想依然根深蒂固的沙俄社會。安娜的这种爱情不可能取得最终的胜利,被扼杀的命运也是注定的。

当今时代也是一样,在任何一个社会中,人都不是一个个体,每个人的每一种行为都必须在规定的社会道德规范中进行,一旦越过道德底线,随之而来的后果便是不可估量和难以想象的。即便是被冠以“真正”之名的爱情也不可以轻易去挑战和践踏被法律保护的婚姻。假如人人都以“真爱”之名作为自己出轨的借口,那么所有人的幸福都将不会得到保障,每个人都会人人自危,社会也将会毫无安定可言。

安娜与卡列宁的结合虽没有感情基础,但是却育有一个可爱的儿子谢辽沙,因为没有爱情的婚姻,所以对儿子有着特殊的爱,在没有遇到渥伦斯基之前儿子就是她生活的全部意义,虽然遇到渥伦斯基后爱情渐被唤醒,但这却不会影响她对儿子的爱。所以当安娜知道自己与儿子“不仅在肉体上分离了,而且是在精神上永远的分离了”,她才会如同发疯一样,近乎崩溃。特别是在得知其出轨后,丈夫卡列宁对她加以威胁,向她说明了结婚的宗教意义,要安娜知道“我与你的结合是神的安排”,要安娜知道舆论和体面的重要性,并暗示如果她执意不悔改,儿子和她都将有可能遭遇到不幸。这一系列的说明与暗示使一直深受传统价值观和宗教心理所折磨的安娜更加感到自己的罪恶与不可原谅,以致她经常梦见“两人同时都是她的丈夫,两人都对她滥施爱抚”。由此足以看出安娜的内心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煎熬与苦痛。尤其是在无法与儿子相见,思念之情无处诉说的情况下,安娜觉得自己完完全全失去了做母亲的资格,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与忏悔中,只能依靠酒精与鸦片来麻醉自己的神经,借以减轻对儿子的思念之情和自己的罪恶感。

安娜同时又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虽然她因短暂的爱情得到片刻的了欢愉,内心却是十分的自责,因为她没有对自己的丈夫卡列宁做到从一而终,背叛了自己一直以来的信仰。在自杀的前一晚安娜举灯看着熟睡的渥伦斯基,回忆并感受着自己对眼前这个人的爱与恨,体会到了极大的不幸与痛苦,她的死造成了渥伦斯基内心极度的愧疚与后悔,给他带来了终身的不安与遗憾。安娜·卡列尼娜的一生以悲惨的结局告终,她的死发人深省。

结语:

安娜·卡列尼娜这一不朽的悲剧形象,无论是对当时腐朽的社会还是当今开放的社会都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安娜的死也留给了世人无限的想象,有些人认为她是一位勇敢的女性角色,不甘于作丈夫卡列宁的附属品,于是她遵循自己的内心选择,追随自己的爱情,是真实的,令人敬佩的;有些人觉得她背叛了家庭与信仰,为了爱情抛夫弃子,最终却也只能以死来为自己的行为买单,是可悲的。在笔者看来,安娜的婚姻是不幸的,她所生活的时代是不幸的,她所拥有的美貌与身份是不幸的,她骨子里同时并存着资产阶级新思想与旧道德是不幸的……这所有的不幸注定了安娜无法存活的命运,也注定了她的爱情如同飞蛾扑火,无疾而终。对于当今时代的感情危机我不敢妄加评论,但我想不论怎样的理由与借口也无法得到像世人对安娜·卡列尼娜那样的谅解与宽容。

参考文献:

[1]列夫·托尔斯泰. 安娜·卡列尼娜[M]. 周扬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

[2]林精华,吴康茹,庄美芝等.外国文学史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3]郑克鲁.外国文学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4]郑体武.俄罗斯文学简史[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

猜你喜欢
安娜悲剧爱情
伟大的悲剧
《甜蜜蜜》:触碰爱情的生存之歌
不谈爱情很幸福
泄洪的悲剧不能一再上演
安娜的生日(上)
安娜的生日(下)
猫的悲剧
近视的悲剧
小猫安娜
爱情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