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杰 宋自容
摘 要:《动物总动员》是一部关于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欧洲非传统动画片。此片将人类定位为反面角色,以拟人化的动物叙事视角控诉了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进而打破了他们宁静和谐的生活,一场保卫“家园”的斗争由此拉开了序幕。本文以生态主义为切入点,解读影片在疯狂搞笑的画面下蕴含的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思想:“家园意识”之人文寄寓,抨击人类失衡的精神生态并呼吁构建人与自然万物和谐共生的生态世界。
关键词:《动物总动员》;生态意蕴;精神生态;家园意识;和谐
作者简介:王昌杰(1975-),女,文学硕士,四川传媒学院英语教研室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宋自容(1976-),女,文学硕士,四川传媒学院英语教研室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语言学及二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36-0-03
二十世纪以来,随着工业文明的迅猛发展,人类对自然的干预力度骤然加强,接踵而来的生态问题日益严重,“生态和谐”成为当今的时代主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大量反映生态危机的影视作品应运而生,它们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给人们带来视觉和听觉的冲击并引发人们对现存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反思,以期唤醒人类生态意识的回归。《动物总动员》作为一部典型的生态环保影片,改编自德国经典文学名著《动物会议》,堪称“欧洲第一部3D动画巨作”。本片剧情简单易懂,秉承了一贯的动物冒险故事,以动物与人类争夺水源的斗争为主线,历经了“和谐—和谐被破坏—战胜破坏力量—重获和谐”的过程,展现了动物们捍卫家园的勇气和追求和谐生活的向往,谴责了人类破坏生态环境的罪行,启迪人类重新审视与定位人与自然万物的关系。笔者拟从生态角度分析此片的生态思想内涵。
一、“家园意识”之人文寄寓
家园,一个最能牵动人类情感的地方,是一切生命的起点、传承和归宿。因为有着根脉的意义和祖辈繁衍生息的绵长浓厚气息,家园已成为人们无时不在的精神寄体。然而,在工具理性主导的社会,由于自然环境日益恶化、人们精神日渐焦虑,现代人普遍产生了一种失去家园的茫然之感。鉴于此,海德格尔从美学的角度提出了“家园意识”。他指出:“在这里,‘家园意指这样一个空间,它赋予人一个处所,人惟有在其中才能有‘在家之感,因而才能在其命运的本己要素中存在。这一空间乃由完好无损的大地所赠予。”[1]在此,海氏强调家园是由“大地所赠予”,说明“家园”与自然生态的天然联系:人与自然是协调统一的生存论关系,是一种“在家”的关系,自然是人类生存的家园,人们感受到在家的惬意,与自然万物须臾难离,这里将“家”的范畴扩展到生态自然这个大家庭。当代著名学者霍尔姆斯·罗尔斯顿更为现代地从“地球是人类的家园”的视角论述了“家园意识”。他认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人类生存繁衍并有一席之地的处所,只有地球才使人类具有“自我”,因而,保护自己的“家园”,使之具有“完整、稳定和美丽”是人类生存的需要。[2]这种生态美学视域下的“家园意识”在影片《动物总动员》中通过赋予人文特征的动物得以展现,并贯穿于整个故事情节。
《动物总动员》以生活在不同地域的动物为主角,讲述了动物们为保卫青青草原与人类争夺水源的斗争,这里“草原”作为动物们生长栖息之地,实际上就是一种“家园”的象征。影片一开始为我们呈现了一片生机勃勃的非洲草原,各种动物祥和地生活在这里。然而,他们和谐的生活却被迟迟不来的洪水打破了,本该到来的洪水并没有如期而至,动物们赖以生存的家园“青青草原”开始干枯。为了拯救家园,猫鼬“比利”和狮子“苏格拉底”不顾危险前往上游寻找水源,在途中他们遇到了几位罕见的来客:孤独的北极熊、相伴数百年的乌龟夫妇以及来自澳洲的袋鼠和袋獾等。原来,这些动物都是因为人类的颟顸与无知导致地球温度升高、海水污染、丛林起火而被迫离开故乡,结伴同乘一个生锈的浴缸在海上漂荡,只为寻找一个没有人类踏足的乐土,于是他们漂洋过海穿越七大洲来到心目中的天堂-非洲草原,不曾想这里的情况也不容乐观,水资源在一天天地减少,大草原陷入了干旱危机。为了捍卫最后一片乐土的安宁,外来的动物们决定和当地的动物们联合起来一起去找水。可是来到河流的尽头,等待他们的却是一座高耸入天的大坝,人类用它拦截了本该滋润草原和万物的水源,建立了自认为的“生态度假中心”。于是,这些可爱的动物们召集草原上所有的动物发起“家园保卫战”。在动员大会上,那对历经沧桑的乌龟夫妇激昂陈词:“一直以来,人类在土地上予取予求,烧杀掠抢,毁灭了一切,我们却听之任之,从而我们失去了一切,我们心爱的家园也一去不复返了。但是地球并不只属于人类,人类只是沧海一粟,因为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的还有植物和我们。当最后一片陆地也被污染,所有的一切生物都将死亡。因此,为我们的家园而战,为我们的家园抗争吧!”这段充满睿智的话语激起了动物们强烈的家园意识,他们一同向大坝发起进攻。最后,大坝被摧毁,动物们夺回了水源,草原恢复了往日的生机,他们在大自然的家园里欢快地派对,又像以前一样和谐地生活在葱郁的草原上。影片结尾时,鲸鱼载着动物们来到了联合国总部的所在地纽约,他们再次用行动向人类敲响了警钟—地球不仅仅属于人类,它是所有生物的家园,以此唤醒人们家园意识的回归。当下,我们只有尊重并关爱其他生物,爱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才能使我们的共同家园“地球”完整、稳定和美满。
二、批判人类失衡的精神生态
精神生态是生态批评关注的一个核心焦点。鲁枢元在《生态批评的空间》中提到精神生态学是“一门研究作为精神性存在主体(主要是人)与其生存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一方面涉及到精神主体的健康成长,另一方面关系到一个生态系统在精神变量协调下的平衡、稳定和演进。”[3]换言之,精神生态研究两种关系:“一是精神内各因素,包括信仰、欲望、动机、情感、人生观、价值观等等之间的关系;二是精神与其外部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人的精神内的危机导致了人与其外的危机。”[4]实际上,人的精神生态危机根源于人类中心主义,它将人类凌驾于自然万物之上,将人类视为地球的主宰,在这个过程中,人的精神因子间关系失衡、精神生态逐渐被异化,进而催化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
《动物总动员》中的人类被动物称为“野兽”、“奇怪的动物”,除了善良的小男孩玛雅外,其他成人的言语和行为无不彰显着现代人失衡的精神生态。片中酒店老板为了一己私欲,不顾动物的死活,将他们赖以生存的青青草原变成沙漠打造所谓的“生态乐园”,还雇佣经过驯化的猴子“淘淘”作为酒店吉祥物产生宣传效应。当为此饱受饥渴煎熬的动物们前来寻找水源时,他命令猎人对他们无情地捕杀,并决定把抓到的苏格拉底卖到拉斯维加斯赌场获利。与此同时,他带领着168届气候变化大会的代表们在这个“伊甸园天堂”酒店感受人类所谓的生态平衡,还振振有词地说:“这座水上乐园完全是生态环保的和平绿洲,不仅可以进行生态旅游,还可以保证可持续发展,为多个城市提供电力保障,为当地谋得经济利益。” 参会代表们只顾着享受人类自私所带来的好处,却无人理会这是以破坏自然生态为代价。至今,虽然人类已举办了一百多届气候会议,但是各国政客出席大会无非是装样子走过场,一直都在空喊口号,甚至是说一套做一套,加剧了环境的恶化。正如酒店老板儿子玛雅所说:“大人就喜欢口头承诺,从来没有任何实际行动!……一切都是为了钱”。孩子的话直白地道破了现代人的拜金主义以及精神的物欲化:酒店老板一味地追求经济利益,参会代表们一味地贪恋奢华的物质享乐。在这种以物质、金钱为取向的价值观影响下,人类丧失了原有的善良和爱心,不再对自然万物怀有敬畏之情,而视其为征服的对象,贪婪地掠夺着一切资源,渐渐滑向人类中心主义的深渊。正是因为这样,我们的家园现已满目疮痍,犹如海龟夫妇在动物会议上所描述的:“那曾经鲜花盛开的地方,现在干涸荒凉;那曾经鹰击长空、万物霜天竞自由的地方,现在只剩下死寂;那曾经鱼翔浅底的地方,现在已了无生机;加拉帕格斯—我们美丽的家园,现在变成了充满黑色油污的凌乱之地,整个世界一片狼藉……”。这对海龟夫妇目睹了人类的所作所为,批判了人类精神生态的异化,精辟地概括了人类的处境与结局:他们就像贪生的蛇一样,自己吃掉自己的尾巴,完全是饮鸩止渴。可悲的是人类并没有意识到危机,仍然一意孤行,推崇人类至上论,引发自然生态失衡,致使森林面积缩小,南极臭氧空洞,各种动植物逐渐灭绝,海平面上升……人类终将自食其果,独自统治地球,然后迷失与绝望,最后走向灭亡。
三、人与自然 和谐共生
当前生态问题的核心与关键,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与其他生物和非生物物质共同构成生态系统,他们处于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平等关系。唯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其他生物诗意地栖居在地球上,才能真正解决人类面临的生态环境危机。电影《动物总动员》接近尾声时,观众看到了这种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和谐共融的诗意情境,为人类走出生态困境指明了方向。
影片将动物人性化,透过动物的意象让人类感受到了一个充满温情的世界。片中猫鼬“比利”有个漂亮的妻子,不管他有多么马大哈,妻子仍会拥抱他,温柔地对他说:“比利,我爱你。”狮子“苏格拉底”,比利忠实的朋友,一个素食主义者,自弟弟在死亡山谷被猎人射杀后,从此不再吃肉,并决定不再去伤心之地—死亡山谷,唯一的愿望就是今后大草原上的所有动物在和平与和谐中悠然生存。可是,在得知好友比利只身步入死亡山谷时,他担心比利的安危,还是毅然去了那里。尤其在危难之际,观众看到比利回眸望见苏格拉底的那一刻不得不为其友情而动容。“淘淘”,一只经驯化、了解人类想法的猴子,尽管很珍惜人类给予他的工作,但是为了同胞的安危,他一次次地帮助动物们摆脱猎人的追杀,成功地捣毁了人类的现代武器,在最后关头拯救了动物。一向“敌对”的犀牛群和水牛群两大群体的首领呆萌可爱、相互调侃,虽然经常为了争夺小水塘的占有权而大打出手,但是在得知真相后,他们化干戈为玉帛,一致对外,加入到动物讨伐人类的大军中。那对生活了数百年的海龟亦是相濡以沫,不离不弃,演绎了完美的爱情。创作者将人类性情中的美好品德给予动物,发起“动物有情人岂能无情”的痛心呐喊,引领人性善的复归,希冀人类用一颗充满童真、善良的心去感受世界、对待自然。小男孩玛雅正是创作者塑造的一个典范,他具有生态整体主义意识,认为众生平等,从心底里爱护环境、关心动物。他一直反对爸爸阻断动物们的水源开办度假酒店,并当着气候大会的代表们公开质疑爸爸:“下游那些可怜的动物们喝什么呢?他们都快渴死了!”即使大人们不在意他的观点,他仍然为动物们着想、为之奋斗。在看到比利被困在水中时,他无限爱怜地伸手援助。知道苏格拉底被抓后,他去请求爸爸释放狮子无效后,独自一人来到牢笼旁,只见他微笑着向苏格拉底招手示意离开,苏格拉底缓缓走过来并施以友好的问候,这一刻如此温馨,人和动物的关系是如此的友善。当动物们重获水源、再次和谐地生活在郁郁葱葱的草原时,他为此开心不已,同时感染父亲体会动物们的快乐,后来我们看到父子俩望着载歌载舞的动物们会心一笑,父亲终于意识到了和谐之美,这幅人与其他生物诗意地栖居在地球上的画面传达了影片的深远意境。人类只有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万物的关系,才能构建良性的自然生态。
四、结语
《动物总动员》以人与动物之间的斗争简单明了地展现了环保主题。影片赋予动物友爱、善良、宽容、真诚的美好人性,借以动物的形象诠释了友情、亲情、爱情的真谛及对和谐生活的追求,颂扬了动物之间充满情趣、包容仁爱、团结互助的亲密关系,反照了人类世界因物欲膨胀与精神空虚导致的残暴冷酷、贪婪虚伪和自私自利,寄予动物为人类的精神指引,呼唤人性善的回归,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生态教育课。在当今生态危机日渐加剧的情形下,人类要像片中玛雅一样热爱自然、尊重自然、融入自然,才能真正实现自身的救赎,重建天地万物共生的生态和谐家园。
参考文献:
[1][德]马丁·海德格尔.荷尔德林诗的阐释[M].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曾繁仁.试论当代生态美学之核心范畴“家园意识”[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3).
[3]鲁枢元.生态批评的空间[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鲁枢元.精神生态与生态精神[M].海口:南方出版社,2002.
[5]刘文良.和谐:生态批评的核心范畴[J].鄱阳湖学刊,2010,(5).
[6]王艳萍.从电影《猩球崛起》看美国现当代生态意识[J].电影评介,20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