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蒙蒙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服装学院,上海 201620)
上海松江大学城的时尚创意教育
赵蒙蒙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服装学院,上海 201620)
以上海松江大学城为例,介绍时尚创意教育现状,阐述地处郊区的大学城由于地理位置无法共享市区的时尚产业资源,为此对大学城时尚创意教育提出几点建议。
上海;时尚创意教育;大学城;资源共享;产业园区
上海的时尚创意产业有着一般城市不可比拟的优势[1]。尤其是近几年,上海市政府大力扶持创新、创意产业,为时尚创意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本文以上海松江大学城的时尚创意教育为例,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未来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上海作为时尚创意产业之都,在时尚创意教育方面有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以东华大学(原中国纺织大学)为例,其作为以纺织服装专业为特色的大学,在时尚创意教育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东华大学与长宁区政府共同打造的“环东华”时尚周,作为每年上海时装周的部分主题活动,将东华大学的时尚创意教育与区域产业经济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为师生创造了国际化、产业化、市场化的条件。同济大学以其得天独厚的建筑设计学科优势,着力打造以同济大学为中心的杨浦时尚创意园区。上海戏剧学院结合静安区的区域优势,打造以戏剧影视为主的时尚创意园区。此外,上海市政府结合各个区域产业优势,重点扶持了共89个时尚创意园区,如表1所示[2]。由于地理位置及经济发展优势,时尚创意产业园区主要集中在上海市区,所占比例高达87.6%,而郊区仅占12.4%。
表1 上海市各区时尚创意产业园区分布
(续表)
注:*为示范集聚区;青浦、金山、奉贤三个区和崇明县目前尚无时尚创意园区。
从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多个城市建设了大学城,例如广州大学城、杭州下沙高教园、北京昌平高教园等。以上海为例,目前已建和在建的大学城有松江大学城、奉贤大学城、闵行大学城和浦东临港大学城等。土地资源的限制及建设成本的因素,使得我国的大学城大多建在郊区。多数大学城中的高校将低年级学生安置在郊区的大学城学习,高年级学生、研究生以及接受继续教育的学生安置在市区的校区学习[3]。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郊区大学城的学生享受市区公共配套资源,也给教师和学生的交通出行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上海松江大学城始建于21世纪初,目前共有7所高校,是上海高校最集中的大学城。这7所高校分别是东华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上海立信会计学院[4]。经过10余年的发展,松江大学城在商业、生活、文化设施配套等方面已有很大的改善,但与市区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距。
松江大学城地处松江新城区,师生在上海市区与松江新城区之间往返主要通过2007年通车的地铁9号线,还需换乘其他公交车,单程需花费1.5小时左右。此外,大多数教师居住在市区,为避开地铁晚高峰,他们在完成教学活动后往往匆匆离校回家。教师面临着较大的交通往返压力,而学生则无法受到教师充分的答疑和指导。
目前,松江大学城进行时尚创意教育的院校有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服装学院与艺术学院、华东政法大学的人文学院。其中,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是专门的时尚艺术教育院校,在探索时尚艺术教育方面走在了大学城前列。由于隶属于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该校得到了集团时尚传媒产业的大力支持,师生拥有较多的资源,而其他2所高校在时尚创意教育方面则无此优厚条件。
时尚创意教育需要师生随时了解时尚流行趋势,获取最新时尚信息及产业市场发展动态,需要在博物馆、艺术馆、画廊、街头寻找创意设计灵感。然而,地处偏远郊区的大学城在地理位置上限制了师生方便获得这些资源信息。
上海作为国际时尚大都市,其时尚创意产业云集,然而位于大学城的时尚创意教育却由于地理位置偏远,相关资源少,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发展。因此,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做出改进:(1) 将学校的时尚创意教育配置在市区校区;
(2) 在郊区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
(3) 注重教师赴市区时尚创意基地挂职学习;
(4) 帮助学生赴市区时尚创意基地实习。
[1] 张爱华. 上海创建国际时装之都的对策研究[C].2004年服装专业论文,2004:50-80.
[2] 上海设计之都公共服务平台.创意产业集聚区[EB/OL].[2015-04-20]. http://www.creativecity.sh.cn/2014/deign2.aspx.
[3] 唐勉. “城里”的大学与“城外”的大学城[C]∥全国高等教育建筑学术研究会议论文集, 2004:223-228.
[4] 刘星,焦涛. 高校青年教师住房现状及需求调查分析:以上海松江大学城为例[C]∥第五届“稷下”研究生学术论文集,2011:70-76.
上海市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资助计划(ZZGCD15051)
赵蒙蒙(1985—),女,湖北十堰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服装设计、服装工效学。E-mail:mengmengzhao@126.com
G642
A
2095-3860(2015)05-034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