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阳端
介入治疗大咯血的临床应用
姚阳端
目的 观察介入治疗大咯血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复发率。方法 74例大咯血患者, 根据随机的原则将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 各37例。全部患者均给予常规检查, 并给予血压、血氧饱和度及心电监测。对照组患者应用药物治疗, 治疗组患者给予外周血管介入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复发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结论 采用介入治疗大咯血, 可有效提高患者临床疗效, 降低不良反应及复发率的发生, 可临床推广应用。
介入治疗;大咯血;临床观察
咯血是喉及喉下呼吸道或肺组织出血, 经口咳出的临床症状, 也是呼吸内科较为常见的症状之一, 其中大咯血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急症, 主要指患者一次咯血量>100 ml, 或咯血量>600 ml/d, 如不及时处理, 患者易出现窒息、失血性休克等症状, 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1]。介入治疗是近几年被临床应用于治疗大咯血的一种方法, 目前已开始取代外科手术, 成为治疗大咯血的首选方法。本组研究中, 通过采用介入治疗大咯血, 观察其临床疗效, 旨在为临床提供参考, 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2年7月~2014年12月收治的74例大咯血患者, 其中男41例, 女33例;患者年龄28~70岁, 平均年龄(49.4±4.7)岁;其中支气管扩张41例,肺癌19例, 肺结核9例, 其他5例。根据随机的原则, 将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 各37例。全部患者对本次治疗均具有知情权, 并接受本组治疗方案, 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检查, 并给予血压、血氧饱和度及心电监测。对照组患者应用药物治疗, 合并高血压、冠心病、肺心病患者给予静脉滴注酚妥拉明, 无上述疾病患者给予静脉推注垂体后叶素注射液, 配合静脉滴注酚妥拉明。同时给予止血、应用抗生素及原发病的基础治疗。治疗组患者给予外周血管介入治疗, 经股动脉穿刺置入鞘管, 经鞘管将导管头置于患侧支气管动脉主干开口处, 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 明确支气管动脉血供情况及出血部位情况,给予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若支气管动脉迂曲明显且有脊髓动脉共干应配合微导管给予超选择动脉栓塞, 均采用PVA颗粒/弹簧圈/真丝线段及明胶海绵颗粒作为栓塞材料。结束后行二次造影, 明确患侧支气管动脉栓塞情况, 给予对侧支气管动脉及肋向动脉造影, 观察患者动脉血供情况, 如有需要则给予栓塞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复发率等情况。
1.3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治疗24 h内出血停止, 3个月内无复发;显效:患者咯血次数、数量明显减少, 或仅为痰中带血;有效:患者咯血次数有所减少, 咯血量较治疗前减少50%;无效:以上改善皆无。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经治疗后观察发现, 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治疗过程中,对照组17例出现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发生率45.9%, 治疗组患者5例出现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发生率13.5%;给予全部患者随访3个月, 对照组11例患者发生复发, 复发率29.7%,治疗组1例患者发生复发, 复发率2.7%,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复发率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对比(n, %)
大咯血主要是指支气管壁受损, 管腔及毛细血管扩张变形, 存在肺血管及支气管动脉终末支异吻合等病理性改变,引起的血管破裂自口咳出的症状, 是呼吸道常见急症之一,在支气管扩张、肺结核、肺癌最为多见[2]。大咯血多为急症,可引起患者窒息、失血性休克等, 严重可能危及患者生命。一般来说, 内科药物治疗很难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且有一定不良反应及复发率。咯血发作时, 外科手术也有较高的死亡率, 患者术中可能出现窒息、呼吸衰竭等并发症, 危及生命[3]。
近几年, 介入治疗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 其中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大咯血已被证实是治疗大咯血的有效方法, 其有操作简便、创伤性小、疗效好、安全性高等优势, 可有效降低患者死亡率及复发率, 提高患者生存质量[4]。介入治疗主要是指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 在治疗上, 应注意避开脊髓动脉或食管中段供血支, 在操作时应在透视电视屏幕下操作, 速度应慢, 推注力量要小, 避免栓塞剂反流或误栓等问题出现。本组研究中, 采用PVA颗粒/弹簧圈/真丝线段及明胶海绵颗粒栓塞, 以减少或避免咯血病灶供血动脉再通及侧支循环的建立, 避免病情复发。但是, 需明确的是, 介入治疗大咯血只是急则治其标的方法, 不能代替病因治疗, 要从根本解决患者问题, 应从抗结核、抗感染等对症的“治本”入手。
本组研究中, 在采用介入治疗后观察发现, 相比常规内科药物治疗, 治疗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且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及3个月内的复发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 与文献基本一致[5]。
综上所述, 采用介入治疗大咯血, 可有效提高患者临床疗效, 降低不良反应及复发率的发生, 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大咯血的方法, 可临床推广应用。
[1] 谭燕, 廖盆娇.支气管扩张大咯血介入止血的观察及护理.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20(19):2448-2449.
[2] 吴昱, 王宏辉, 王法, 等.支气管动脉CTA在大咯血介入栓塞治疗中的应用.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3, 23(12):1915-1919.
[3] 徐伟, 史中兴, 徐春阳, 等.支气管扩张大咯血的急诊介入栓塞治疗.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4, 24(11):1903-1906.
[4] 刘静莉.经股动脉导管介入支气管动脉栓塞救治难治性大咯血的护理.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 2011, 4(3):249-251.
[5] 陈锡俊, 陈文剑.大咯血介入栓塞治疗的临床研究.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 2013(9):63.
10.14163/j.cnki.11-5547/r.2015.27.028
2015-03-31]
461000 许昌市中心医院介入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