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维平
后颅脑肿瘤开颅术中硬脑膜重建的研究
蔡维平
目的 探究后颅脑肿瘤开颅术中硬脑膜重建的材料、方法与效果。方法 200例神经外科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100例。观察组使用枕下正中或枕下正中向外切口入路, Y形或H形切开硬脑膜后, 用双极弱电流电凝硬脑膜边缘出血, 待术后进行硬脑膜重建;对照组采取后颅窝开颅术(无硬脑膜重建)。对比两组的术后恢复情况和患者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后颅窝硬脑膜缝合是手术环节的重要一环, 能有效减少脑脊液漏。通过无损伤不可吸收缝线连续缝合粘连更轻, 局部筋膜修补比较经济实惠,因此连续缝合更符合现状。
后颅脑肿瘤开颅术;硬脑膜重建;相关研究
后颅窝开颅术又被称为颅后窝开颅术, 属于神经外科的一门手术, 主要应用于颅脑部疾病。开颅术分为两个类型,骨窗开颅和骨瓣开颅。行开颅手术要求手术医生必须对病变的位置非常熟悉, 并且能够准确定位并进入[1]。而后颅脑肿瘤开颅术中硬脑膜重建则是新兴的手术, 它可以有效避免硬脑膜和肌肉缝合不严、术区包扎不紧等问题, 避免造成脑脊液漏或者假性囊肿[2]。本次研究通过收集本院的相关资料,对硬脑膜重建的材料与方法做出如下归纳总结。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0年2月~2013年4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200例神经外科患者, 肿瘤类型共有5种, 分别是小脑半球星形细胞瘤、血管网状细胞瘤、第四脑室室管膜瘤、听神经瘤以及蛛网膜囊肿。发现有31例硬脑膜直接缝合, 13例丝线间断缝合, 18例无损伤不可吸收缝线连续缝合, 69例修补缝合, 44例筋膜和无损伤缝线连续缝合, 25例人工硬脑膜经线修补。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100例。其中观察组男65例, 女35例, 年龄14~69岁, 平均年龄(38±12.3)岁。对照组男 78例, 女22例, 年龄13~66岁, 平均年龄(36±9.9)岁。两组的基本资料与家族病史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观察组手术方法 采取后颅脑肿瘤开颅术(含硬脑膜重建), 手术可以采用不同的切口进入:①枕下正中切口入路:从枕外粗隆上2 cm到第3颈椎棘突, 该入路切口位于后颅窝中线。②枕下正中向外切口入路:从第3颈椎棘突向上到枕外粗隆, 再转向外平行于横窦至乳突根部, 用于后颅窝偏一侧。在Y形或H形切开硬脑膜后, 用双极弱电流电凝硬脑膜边缘出血, 待无回缩后, 可以用显微镜进行肿瘤全切,然后严密缝合硬脑膜, 若硬脑膜出现缺损可取肌筋膜或者人工硬脑膜进行修补, 达到硬脑膜重建[3]。
1.2.2 对照组手术方法 采用后颅窝开颅术(无硬脑膜重建), 在Y形或H形切开硬脑膜后, 电凝硬脑膜出血令其回缩,病变切除后只缝合肌肉层与皮肤层, 不缝合硬脑膜。
1.3 满意度评判标准 对于患者的满意度, 采取自制调查问卷形式进行调查, 调查时间为患者手术后和准备出院前。问卷共有三项指标:非常满意、一般满意和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率+一般满意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比较(n, x-±s)
表2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n, %)
在1980年前, 后颅窝术后硬脑膜往往开放, 导致许多并发症出现, 进而手术失败患者死亡。硬脑膜重建就是为了防止并发症。目的是术中即将硬脑膜腔完全封闭, 令其恢复至正常的生理结构, 以防止皮下、软组织的渗血进入蛛网膜下腔, 产生局部粘连。另外也可防止脑脊液漏以及小脑组织膨出,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患者满意度和生存质量[4]。
本次观察组中的硬脑膜重建方法主要分为两种:直接缝合以及修补缝合。直接缝合使用2种缝线以及2种缝合方式。丝线直接缝合一般采用的是间断缝合方法。间断缝合是点对点缝合方式, 两针间会存留小缝隙, 术后局部渗出较多,若硬脑膜张力稍高即可能造成硬脑膜局部撕裂。观察组采用的无损伤缝线连续缝合硬脑膜, 主要优点是针眼小, 并且缝合力度均匀, 硬脑膜撕裂机会小, 连续缝合可以消除间断缝合的两针缝隙。在术前通过生理盐水灌注到硬膜下腔也说明,连续缝合比起间断缝合密闭性更佳[5]。
观察组手术中, 待电凝止血后硬脑膜皱缩, 直接缝合硬脑膜变得困难。因此需要其他材料进行修补, 修补材料包括自体和人工材料。本次采用自体筋膜和人工硬脑膜补片。
本次对患者的治疗所取的自体筋膜是患者枕颈手术野内颈部筋膜, 优点在于易于取材, 并且具有弹性, 经济适用。另一种人工硬脑膜补片优点是即拆即用, 但是费用比较高。这两种修补材料的大小要适宜, 缝合过程需要注意针距, 在硬脑膜缘安全部位缝合, 便可以达到既保证缝合后的强度,也可以止血。
[1] 秦国强, 王冠, 严程芬, 等.胶原海绵人工硬脑膜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应用.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4, 18(8):1307-1312.
[2] 陈靖, 石松生, 张国良, 等.生物型人工硬脑膜修补硬脑膜缺损.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3, 17(51):8914-8919.
[3] 蒋艳, 刘家刚, 范学政, 等.颅眶沟通性肿瘤颅眶重建及围手术期处理.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2, 26(5):567-570.
[4] 王莹, 雷霆.人工硬脑膜与自体筋膜用于后颅窝重建术后脑脊液漏的疗效观察.医药论坛杂志, 2013, 1(3):12.
[5] 钟宝, 周波, 罗赤星, 等.生物型人工硬脑膜在硬脑膜缺损中的实验研究.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医学(下旬), 2014, 11(12):116-117.
Research of dural reconstruction in posterior intracranial tumor craniotomy
CAI Wei-ping.
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 Affiliated Zhangzhou Hospital of Fujian Medical University, Zhangzhou 363000, China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material, method and effect for dural reconstruction in posterior intracranial tumor craniotomy.Methods A total of 200 patients in 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100 cases in each group.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middle suboccipital or outside incision approach, bipolar low current for endocranium edge blood coagulation after Y or H cut of endocranium, and postoperative dural reconstruction.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posterior cranial fossa craniotomy (without dural reconstruction).Comparisons were made on postoperative recovery and patients’ satisfaction degree.Results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better postoperative recovery condition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0.05).Patients’ satisfaction degre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0.05).Conclusion Posterior cranial fossa dural suture is an important section in surgery, and it can effectively reduce leakage of cerebrospinal fluid.Implement of non-invasive non-absorbable suture can provide slight continuous suture and economical partial fascia repair.Therefore, continuous suture is practical.
Posterior intracranial tumor craniotomy; Dural reconstruction; Correlation research
10.14163/j.cnki.11-5547/r.2015.27.006
2015-06-15]
363000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神经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