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职学校德育教学中的案例创设

2015-05-07 02:48汪文凭
文教资料 2015年3期
关键词:刘欣德育课案例

汪文凭

(南京交通技师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9)

一、案例创设的必要性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担负着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指导学生实践的任务。而职业学校的一些学生对课堂学习多是厌倦的,尤其是德育课堂的说教,他们普遍认为自己对很多道理都已明了,无需老师赘述。但生活中他们却大都没能用德育知识指导实践,知行分离,德育的实效性没有得到真正发挥。而中职德育课的教育性和实效性是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认真解决的问题。传统的德育课教学中,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百无聊赖地听。单一机械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参与、体验和道德判断能力,更忽视了学以致用的原则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灌输式教学导致德育课缺乏吸引力,学生感觉索然无味,不喜欢也不愿意上德育课,更无从谈及德育课对学生实践的指导,从而直接影响德育课的实效性。同时,虽然德育书本上有相关的教学案例,但那些职业学校学生在对课堂产生厌倦的同时淡化了对课本案例的兴趣。或者在百无聊赖的课余时间已经将课本的案例阅读多遍,如果老师在课堂上再进行课本案例的讲解,学生就会感到毫无新意、索然无味。如果在德育教学中采用案例创设法,创设贴近学生年龄、心理特征,贴近专业、就业、生活实际的案例进行教学,则既能使学生感同身受,激发学习兴趣,又能启发学生感悟,明确认知,以知为行,从而切实指导学生的实践。

二、案例创设要遵循的原则

1.方向性与时代性相结合的原则。既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育人导向,又要紧密结合时代发展的实际和中职学生的思想状况。案例材料的创设要具有典型性,既要能反映时代特征,又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同时要是比较有代表性的材料。

2.贴近教材、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既要遵循思想道德教育的普遍规律,又要适应中职学生身心成长的特点,从他们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开展富有成效的教育和引导活动,增强针对性和吸引力。

3.知与行相统一的原则。既要重视知识传授、观念树立,又要重视情感体验和社会实践,引导中职学生形成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优良品质。

4.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既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又要切实帮助中职生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增强教育的实际效果。

在讲解德育第一册《道德法律与人生》之“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时,我遵循以上原则,创设如下案例:

选择一种态度,开启一种人生

当听到录取热线里一字一顿传出“恭喜您,您已被xx大学录取”时,陈倩的泪水奔涌而出——十年寒窗,没考上心仪的学府,却被服从到最不理想的学校。

开学时,陈倩丝毫没有上大学的欣喜。这是个分校区,一个根本称不上大学的大学,它甚至远远没有自己的高中校园那么恢弘。她不知道自己如何捱过漫长的四年光阴。

新生总是充满激情。开学伊始,同学们纷纷写下入党申请书,踊跃地参加班干部竞选。陈倩嘲弄地看着每个同学,她感叹这群孩子的天真,在如此不入眼的学校,入党有希望吗?当班干部有意义吗?

四年里,陈倩我行我素,她自认为老师水平有限而经常旷课;班级、学院活动,她均冷眼以对、嗤之以鼻……从进大学的那一刻,她就在心里把门关上了。

仅仅是在毕业前夕,由于就业压力,陈倩才想要准备点什么。考研是在坚持一周后放弃的,因为忍受不了日日对着好几门科目的繁琐和枯燥;考公务员是在看了一星期的书后终结的,因为考中的希望太渺茫。

每每看到背着书包来去匆匆的刘欣,陈倩都在心里冷笑:这人可真够当真,竟然要考北京大学的研究生,还是跨专业!哼,不自量力。刘欣也是很失意地被服从到这所学校的,但她一入学就准备考研,像模像样地查资料、上自习。她要从这所学校飞离出去,重新实现自己的目标。这架势令陈倩感到滑稽。一般考研到大三才着手准备,刘欣未免太积极了,有必要吗?

四年后,激烈而残酷的就业摆在陈倩面前,她四处奔波,饱尝艰辛,依然不如所愿。听说有同学在高校聘得工作,陈倩满怀希望地拨通其电话。同学告诉陈倩,正好有岗位,但招聘条件有三:一是全日制本科,二是学生干部,三是中共党员。陈倩眼睁睁地任泪水成河——机遇就摆在面前,她却无法抓住。当年全系只有一位同学没写入党申请书,那就是她!还有学生干部,陈倩压根就没看在眼里。现在,陈倩后悔不迭。

同学录上,陈倩看到刘欣的照片,波浪卷发,红色跑车,在北大未名湖畔,那是一个充满豪情的画面。刘欣毕业后并没考上研究生,但她没放弃,只身跑到北京以做家教自立,坚持到北大自习。翌年,刘欣如愿以偿,她竟然跨专业考取了北京大学的研究生!

陈倩后来历尽艰辛地找到了一份差强人意的工作,一上班她就写了入党申请书;工作甚是积极、刻苦,连获佳绩;参加公务员考试,虽没考中,但也为自己的人生做出了拼搏;她不懈努力,考取了研究生。面对领导和同事的盛赞,陈倩总是很感慨,她终于明白一个道理——不管天空中有没有我的影子,我都要奋力飞过!

本案例贴近学生心理实际。技工学校,学生一般都不是欣然报考的,他们多数因为成绩不理想,才怀着矛盾、迷茫、消沉甚至无谓的心情选择技工学校。所以,有很多同学入校后无法调整自己,得过且过。此案例贴近学生心理实际,符合其心境,感同身受,易引起共鸣(陈倩和刘欣都是被服从到不理想的大学),使学生认识到:面对挫折和矛盾,不同的态度,会有不同的生活,不同的生活会有不同的人生。教会学生如何对待挫折和人生矛盾。

本案例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案例涉及校园生活(学习、校园活动等),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既是对在校学生生活的一种批判写实(陈倩),又是对学生生活的一种正面引导(刘欣)。促使学生思考:如何为将来实现理想而安排好现在的生活和学习?同时通过正反对比,鲜明地使学生明确:人生态度既是一种心理的倾向又广泛地表现在行为之中,认识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对个人生活和人生的重要性。

本案例贴近学生就业实际。案例涉及就业,这也是学生所关心的,就业一入学就要进行指导,因为就业指导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规划校园的学习和生活。如果等到毕业再进行指导,那么很多学生就可能已经荒废时日。陈倩的事例对学生是一种警醒和教育。案例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触动很大,学生的感悟也很深刻,当然,“知”之深,必有“行”之切——德育的真正目的水到渠成。

三、案例创设的问题设置

问题的设置是进行案例教学的关键,是把材料与知识结合起来的纽带。好的设问既能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使学生的感悟升华,指导学生实践。

1.设置问题的总原则——要围绕课堂教学目标,通盘考虑,全面安排,使之区分主次,先后有序,发挥整体功能。

2.“由浅入深”。问题设置有梯度,由浅入深,这样有利于学生“入题”,既符合人的逻辑思维规律,又有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

3.选择恰当的切入点。恰当的问题切入点实际就是对学生认知和行动的方向引导,是对学生认识的升华、实践的生成的引导。

4.优化问题的表达形式。针对案例进行提问的形式有很多,如:逆问法、换位问法、借助情境法等。

5.多角度设问。设问要体现学科综合性和知识的整合,因此,教师在对案例进行问题设计的时候一定要从理论(认知)、实践(行为)等多种角度进行思考。

讲授此案例,我设置了如下问题:

(1)当理想遭遇现实,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人生矛盾?(体验案例,端正人生态度)

(2)通过陈倩和刘欣的对比,思考:人生态度的确立对个人的行为有哪些作用?(体验并认识人生态度的重要性)

(3)学生展示课前收集关于人生态度的名人名言。(感悟)

(4)对比陈倩前后人生态度的变化,谈谈你目前的生活、心理状态及以后的规划。(结合案例,联系自身实际,指导实践)

四、创设案例对老师的要求

案例创设绝不是编故事,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教师首先要根据教材,根据学科特点,根据学生身心特征,结合学生实际和社会实际创设能够涵盖理论知识、升华学生认知、触动学生心灵、指导学生实践的案例。案例要把理论知识具体化,使其置于符合学生年龄、心理特征,专业、就业、生活实际的案例情景之中,使学生可以清楚地认识到这些原理、概念在实际生活中的用处、表现,增强其学习兴趣和动力。同时要对案例的设问进行设计,既要把握切入点,体现学生兴趣、知识主次,又要顾及层次性、多角度,反复挖掘案例蕴含等。因此,教师的备课就更需要深思熟虑。

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德育学科的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知”,更要切实指导学生的“行”,在德育教学中创设符合学生年龄、心理特征,贴近专业、就业、生活实际的案例,既能使学生感同身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启发学生感悟,明确认知,以知为行,使其知行统一,从而切实指导学生的实践,德育学科的实效性得到充分发挥。

[1]宋晶晶.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学中案例教学法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2008(07).

[2]杨建培.对中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探讨[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1).

[3]王晶洁.中等职业学校如何提高德育课的实效[J].职业,2010(32).

[4]欧阳惠平.案例教学法在职业院校德育课中的应用[J].职业,2011(24).

[5]程逊.中职德育课教学理论联系实际的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10(17).

猜你喜欢
刘欣德育课案例
小年赶集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中职德育课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实践研究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The use of Cooperative Language Learning to improve Chinese students’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
中等职业学校如何增强德育课教学的针对性
信息技术在德育课教学中的功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