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露露 樊士进
(1江苏师范大学 研究生院,江苏 徐州 221116;2大阪府立大学 研究生院,日本 大阪 599-8531)
谈日本“问题学校”的整治措施与启示
——以日本某高中的国际理解教育的实践探索为例
张露露1樊士进2
(1江苏师范大学 研究生院,江苏 徐州 221116;2大阪府立大学 研究生院,日本 大阪 599-8531)
“问题学校”与“问题学生”是困扰广大教师的问题,作者首先探究“问题学校”与“问题学生”的概念,其次以日本某高中的国际理解教育的实践探索为例,谈谈日本“问题学校”的整治措施与启示。
日本 “问题学校” 整治措施
“问题学校”“问题学生”时常困扰着广大教师,引发热烈议论,为了深入探讨这个问题,首先要把“问题学校”与“问题学生”的概念搞清楚,笔者经过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研究及在中学短期实习之后,认为被称为“问题学生”的主要是指言行举止常违反校纪校规,同时成绩排名靠后的学生。而“问题学生”多了,则可称之为“问题学校”。当然,这个歧视性的概念是我们迫不得已扣在他们头上的。笔者针对“问题学校”与“问题学生”现象,谈谈自己从日本的一所高中学到的经验。
由大阪府立大学的樊士进向江苏师范大学张露露口述大阪府立北淀高中参观见闻,之后两位共同查阅了日本文部科学省汇编的国际教育课程样本和大阪地区中学校本课程介绍等许多资料,联系中国实情,完成了这篇论文。
大阪府立北淀中学在八九十年代是大阪地区所谓的“问题学校”,上课迟到、课上睡觉、顶撞老师、校内骑摩托车、厕所里打架斗殴等是家常便饭,与中国的许多“问题学校”如出一辙,但自本世纪初,该校编排了国际理解教育的课程规划,并在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付诸实践,使得学校混乱不堪的场面大为改善,尽管很难用数据说明学校在哪些方面有多大进步,但一所允许组团来参观的学校已很难再与问题学校联系到一起,参观者听到的介绍和亲眼目睹的学校管理,令人印象深刻,相信这些举措与理念可为中国的“问题学校”提供参考。
国际理解教育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二战后提出,时代发展,教科文组织对它的定义也在调整。197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会上重新将其定义为 “国际间相互理解与合作,国际和平,以及关于人权和基本自由的教育”。日本国际理解教育的广泛开展是2002年文部科学省将“国际理解”写入“学习指导要领”(类似于中国的课程标准)之后。此后,大阪地区的中小学普遍将尊重和保障每位学生学习的权利,公平善待每位学生等衍生出来的学校管理理念付诸实践。
国际理解教育是当今日本中小学的热门课程。日本国际理解教育学会编集的《现代国际理解教育事典》对国际理解教育的概念和目标做了阐述,指在国际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培养生存所必需的素质和能力的教育。它的目标被分成四个,分别是体验目标、知识理解目标、技能(思考、判断、表达)目标和态度(感兴趣、意愿)目标。
其中体验目标强调体验的过程。学生在过程中感悟和发现。具体的体验目标包含人际交往,尝试挑战,参与社会。
知识理解目标包括了文化多样性、相互依存、安全和平共存。
技能目标包括沟通能力,信息识别评价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
态度目标包括对人格的尊重、宽容和理解。
这所学校在90年代曾是大阪中学教育界著名的 “问题学校”,学生厌学、抽烟、酗酒、打架斗殴、顶撞老师等扰乱班规校纪的行为是家常便饭,与我们国内所说的“问题学校”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正当全校领导、教师一筹莫展之时,大阪教委在大阪地区调拨了一批优秀教师,为北淀会诊并利用人事交流制度请名师长期驻扎北淀。
5.1 任职教师的调查
据该校老师了解,该校有的学生为了不让别人知道自己是北淀高中的,穿便装出门,到了学校附近的车站后再把校服给换起来。为了更好地把握学生的内心独白,时任北淀高中,现任大阪府立大学的伊井教授,在其所任教班级作了问卷调查,内容是关于考取北淀的动机及对北淀的评价。全班40名学生中只有4人是抱着积极的心态来北淀的,其他36名学生均属无奈地进入这所学校,进校前已听说这里风气差,有地痞流氓、进去人就变坏等传言。这里的学生大部分在进校前已对学校失望,对前途心灰意冷。
另外,该校生源大多以大阪地区的低收入群体和单亲母子家庭的孩子为主,且大部分学生从小学开始掉队,硬是被拖到了高中。可见,学生不仅在学习上有很大欠缺,而且多数学生由于家庭环境影响,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北淀中学的老师认为,反反复复的不及格,会导致学生自我效能感、个人存在价值感逐渐缺失,进而导致自尊的缺失,最后就是自我放弃。比起重点中学的学生,自己就是另类。学生学业上的欠缺,家庭环境的影响,最终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
5.2 残酷的现实给学生带来的影响
5.2.1 没有校园归属感
学生不遵守校纪校规,教师管不好学生,整个校园萦绕着一种不良校风,学校臭名远扬。校风具有强大的感染力,比道德和纪律有更加鲜明的约束力,这是通过人们心理产生的一种约束力。良好的校风是全校师生共同的情感氛围和共同的行为倾向。“问题学校”不良的校风,不和谐的情感氛围,导致学校学生没有校园归属感,师生之间也没有了共同的行为倾向,学校逐渐丧失凝聚力。
5.2.2 导致逆反心理。
伊井老师认为:“少年时期从学校获得的自己学业情况的评价,会和社会上的价值判断作用在一起,对人的成长产生莫大影响。”北淀高中所收获的社会评价很糟糕,学生的成绩单也是惨不忍睹,他们失去自尊自信,放弃了对未来的期盼与憧憬,有可能演变成为反社会、反学校的极端行为。学科成绩跟不上,又缺乏表达苦闷的渠道,还要应付家庭望子成龙的期待和学校各种死板的规定,学生内心的焦虑被久久地封存起来,持久得不到治愈,久而久之,这种焦虑苦闷失落通过叛逆行为表达。假如老师是想靠师道尊严打压他们,依据严格的规章制度匡正学生的行为,则只会加剧逆反情绪。
5.2.3 失去了对未来的信心
学校名声在外,学生感受不到社会带有好意的评价,开始丧失信心,放弃对未来的憧憬,可以说他们意识不到自己是社会的主人。上课听不懂,考试不及格,学生自我评价持续走低,谁还能有继续学习的动力呢?学习兴趣也会荡然无存。考不上大学和上不起大学的学生占了大半。学校升学数量、质量逐渐下降,这也造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5.3 国际理解教育的探索
面对这样一个难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理解教育理念进入了他们的视野。针对学校的困境,老师们先是与教科文组织相关机构联系,申请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的学校项目网络组织ASPnet(UNECOSCHOOLPROJECTNETWORK),之后,在JICA(国际协力事业团),大阪国际中心等联合机构的帮助下,制订了培养自尊心与自信心的课程计划,开设了相关的讲座、视频课程,与外国劳工对话等基于国际理解教育理念的实践活动。以下作具体介绍。
5.3.1 国际理解教育的课程设计
课程A: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思考全球性问题(包括人口过度增长,沙漠化,公害,贫困,识字率,女性不平,以及这些问题所带来的连锁反应),思考这些问题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关系。以全球性的问题切入主题,让学生从单调的应试学习中解放出来,意识到自己作为地球的主人,与整个世界是连成一体、休戚相关的,在自我价值与潜能的挖掘过程中重获自尊与自信,收获前所未有的学习体验,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
案例展示:教材的内容及对学生能力发展所提的要求。
a.生活千差万别,情况复杂。存在上述问题比较突出的国家的人们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让学生带着好奇与期待发现,知道现实的残酷。(观看NHK纪录片《lamachild》)
b.绘制世界局势图,让学生发现这些问题常常发生在特定的地区和国家。
c.让学生明白这些问题不是个别发生,而是一个有机体,有密切关联。
d.这些问题往往和贫困有关,让学生在养活一个人口不断增加的家庭的模拟环境中感受贫困。
e.贫困从何而来?列举肯尼亚支柱产业红茶的生产和流通路径的例子,剖析贫困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关系。
对课程A的总结:让学生知道自己与这个世界各个角落里生活的人们是相互关联的,希望激活他们重新发现自我的意愿,仅这些还不够,这并不能保证学生在行为和态度上改观。学生缺少自尊和自信,不被社会承认的思维定势必须打破,在学习中,希望每个人都意识到自己的价值存在,体验到自尊,完成自我意识的更新,而自我更新带来的正面效应必须内化到学生的习惯和人格当中,成为学生的精神动力。这时,老师精心设计的学习成功体验或提前准备好学生定能听懂的内容是必需的,还要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被尊重、被重视的。要让学生发自内心地享受到与以往的偏见歧视截然相反的外界评价。
课程B:“问题学校”与大阪的国际合作组织、语言学校、尼泊尔的劳工合作。这些与校外的机构合作教学使得效果大增。学习目标当中,若仅是给学生提供一些难得的学习体验机会,则很难保证学生能够真正有所成长和进步,所以,请各路讲师做报告,不仅仅是介绍一些理论知识,也期望能借此给学生以教育和心灵的震撼。
负责尼泊尔农村开发的卡马露先生来到该校,让大家分组讨论日本的优势和不足,最后K做了总结,“不仅国家是这样,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能看到自己的优点就会很开心”。在非洲的赞比亚支教的M先生讲述了他的所见所闻:在日本人们用手机联系朋友,但在赞比亚,人们在纸片上写信,然后交给不认识的人传达。M先生在谈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说:“一定有人在等你,大家要相信。”就这样,会场被感动的气氛包围了。在与以上国际合作组织的11名外国工作人员的互动中,日本学生明显感到自己准备不充分,英语说得也不好,但是国际合作组织的成员在听到学生的理想后给予鼓励,并极力夸赞大家英语讲得好。学生瞬间喜笑颜开。
在以上活动开展完之后,该校教师做了一个反馈,收集了学生的收获和感想。
学生甲:11个月的收入才能买一辆自行车,这也太惊人了,我一个月打工的收入买一辆自行车还有结余。想到非洲那些想上学但付不起学费的人,我们在课堂上打瞌睡太不应该了。
学生乙:国际合作组织的人来给我们上课很新鲜,这是我上高中以来第一次向老师提问。
……
实践B的总结:在讲座及与国际成员的相互交流实践活动实施后,学生明显发生了巨大变化。自己的发言被倾听和理解,他人对自己的肯定都是未曾体会到的。在以后的交谈中发现,学生很少再发出无奈的叹息声,自我效能感明显有了提升,且变得更加自信、向上了。
5.3.2 将尊重学生的理念运用于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
5.3.2.1 不厌其烦,齐心协力
北淀高中老师不厌其烦地提醒学生养成好习惯,且齐抓共管。比如学校规定教学楼内严禁喝饮料,目的是防止饮料洒出来把地板弄脏,但常有学生违规。面对这个问题,并未因是一件小事就放松了要求,这种保持公共卫生的行为的习惯值得培养。如有学生从一楼的自动贩卖机购买饮料时,老师看见了就会提醒他不要带进教室,这时学生的反应可能是不屑的,甚至反击老师,当这位同学上到二楼,二楼的老师看见他边走边喝的同学,也会提醒他相同的内容,到了三楼,同样的提醒会来自另一个老师,进了教室偷偷喝饮料的话,被发现了还要接受教育。这样一来,学生反复被不同老师不断地提醒,怎么可能培养不了一个好习惯。教育学生仅靠班主任的力量很难全盘操控局面,北淀老师齐心协力,收效明显。
5.3.2.2 细节着手,防患未然
如北淀中学常有学生在厕所偷偷抽烟,甚至打架斗殴,老师们为了还学生一个安全的如厕环境,在课间每个厕所都有老师值班,这里值班是指把每个厕所的门卸掉,老师直接站在厕所门口观望,当然适当的隐私是得到保障的。这听起来很匪夷所思,但在笔者注意观察的几个小时里,亲眼目睹了老师们放弃课间休息为学生站岗的“奇观”。他们解释说,我们的学校很乱,不这样做真的不行,与其说是监视学生,不如说是我们在看护他们,让可能发生的悲剧在发生之前就能被遏制。
此外,他们的许多政策都是为了防患于未然,比如教学楼顶层的通道门是一扇坚固的大铁门牢牢焊接在了墙上,避免发生学生私闯楼顶的事件。学校化学实验室配备有一些有毒、有危险性的化学原料供学生实验,但考虑到有的学生桀骜不驯,所有可能引发爆炸火灾或剧毒的化学药剂一律撤掉且相应的实验通过视频学习。
5.3.2.3 全员参与,共同进退
运动会,文化节这些校园文化活动,全体老师都会出席,以显示对学生的关心。学生与老师通力合作,这种被爱护,被重视,拥有许多观众的个人体验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成就感、幸福感油然而生,乐于与老师好好相处,不听话的学生也收敛了。
融合先进理念,开展相关实践活动,北淀高中几年间“脱胎换骨”。紧张冰冷的师生关系融化了,相当数量的问题少年逐渐改邪归正,变得积极向上,这些变化必然会对其学业产生积极影响。学校的教书育人成果也逐渐深受社会认可。此外他们还不间断地申请各项联合实践活动,教师们不断发掘教育的力量,共享教育成果,给予了深刻启示。
6.1 教育是世界的教育
北淀高中的转变得到了认可。回看它一步步的变化历程,他们首先是关注到国际教育组织的先进理念并且寻求相应援助,在与国际组织合作,开展一系列活动之后,学生在思想上有了很大改观。我国也存在许多类似的问题学校,我们有时候应该放宽眼界,加强合作与交流,学习先进理念,谋求共同进步。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信仰和不同区域、国家、地区的人们可以相互合作、相互借鉴,共同解决教育上的难题。国际理解教育的核心是让学生通过对不同文化的认识,得到不一样的心灵震撼,从而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和生存方式,找到自己在社会上的定位,形成新的学习动机。
6.2 教育是人人的教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教育视作人权,人人都应享有的基本权利。不论贫富、社会背景的差异,任何人都应当平等地、有尊严地得到教育。而现今社会认定的成绩排名只能一定程度反映人的能力,用它衡量、甄别学生是不妥的,学校的排名更不能为学生代言。“问题学校”也许存在许多问题学生,但是学校不能放弃任何一名学生,这是对人权的尊重,也是教育最深的理念。
北淀高中之前存在很多“问题学生”,这些“问题学生”的存在给学校带来很坏的影响,也让学校教师很头疼,尽管学校名声已经很差了,但学校并未放弃这些孩子,而是想方设法将他们拉回正轨。反思我国现今的教育,是否真的做到了这一点?笔者实习期间在某班听课,发现小组讨论的时候最后一排某位单独坐的男生并未参加其他同学的讨论,课后了解得知,原来那位男生学习成绩不好且不守纪律,于是老师就将他调到最后独自一座,在校期间很少搭理他,连小小的课堂讨论都将他置之度外。这件事让我很心痛,教师的职责是教好每一位学生,不放弃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受到有尊严的教育。
6.3 教育是每一位教师共同的职责
教育是一条漫漫长路,在这条道路上,你不知道要付出多少,也不知道能做多少,但是我们只知道自己要不停地做,要齐心合力做。一次提醒,两次提醒,三次提醒,学生害羞了,慢慢就会改变,这就是教师的期待。日本北淀高中因为学生喝饮料的小事,每位教师都承担起教育引导(并不是严厉和训斥)的任务。教育不是一个老师的事,它关系到一整套教育系统。正所谓:“团结力量大。”倘若在面对学校共同的难题,教师能够联手,共同承担起责任,没有什么事情是不能解决的。每位教师都要对得起这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不要做没有生命的知识输送工具,要共同承担起育人的职责。
6.4 教育从细节着手
学校无小事,事事皆教育,教育无小事,事事皆育人。重视细节,防患于未然。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这些话都充分说明了细节的重要性。真正做到对每一件事都细致入微,周全考虑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日本学校,为了防患于未然,让老师在厕所门口值日,从学生如厕这件小事,来关心、爱护学生。很多学校的师训也明确规定教师要爱岗位、爱学生,但是笔者从小学一路走来,极少在学校看到过像日本的老师这样负责的教师。也许我国的很多教师是爱学生的,也是负责任的,但是我们也不妨借鉴一下日本老师的做法,因为有些细节更能体现真情。宽而泛的教育谁都会,从细节做起,从小事做起,持之以恒,必定能帮助学生改掉许多不良习惯,规避许多教学意外的发生。
6.5 教育从内心开始
看到学生不完成作业,不是简单地用教师的威严教训学生,强制他们服从你,而是将学生犯错背后的情况了解清楚,找到源头,站在学生的角度替他们思考,给予他们充分的理解与发自内心的关心,师生之间的距离会更进一步。
师生关系是教学中的动力系统,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从而以积极的态度学习。日本教师能够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参与学生活动,与他们玩成一片,师生之间彻底打破了那层不平等关系。我国也有很多这样的校园活动,比如运动会之类,但每每看到的是班主任在忙于指挥和管理,其他老师则大多是放假休息,这是多么珍贵的师生互动机会,如果每位教师都能参与学生的活动,那么学生再也不会畏惧老师,而是会发自内心地把他们当成真正的朋友。参与学生的活动,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能够让学生从内心感到自己被尊重与重视,感受到老师的好意,从而形成一种无形的力量。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融洽,学生也会发自内心地热爱学习。教师尊重学生,肯定学生的一点点进步,学生自我认同会慢慢增加,这不仅对个人来说是前进的动力,而且是学校正方向发展的动力。
[1]日本国际理解教育学会编集.现代国际理解教育事典.2012,6.
[2]日本文部科学省编集.国际理解教育实践实例集.2008.
[3]山崎准二.教育的课程方法·方法·评价.梓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