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择校偏长三角地区现状调查
——以苏州地区考研学生为例

2015-12-03 03:41龚顾萍
文教资料 2015年3期
关键词:苏州地区考研长三角

龚顾萍

(常熟理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苏 常熟 215500)

考研择校偏长三角地区现状调查
——以苏州地区考研学生为例

龚顾萍

(常熟理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苏 常熟 215500)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考研深造。文章以苏州地区考研学生为例,通过社会流动理论解析考研择校偏向长三角地区这一现象的原因。

考研择校 长三角地区 社会流动

一、引言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的教育事业稳步前进,高等教育体制不断完善。近十年来,考研人数一直维持在百万以上,近两年更是超过170万[7],其中,应届毕业生占了多数。随着考研热的出现,考研择校成为热门话题。笔者整理考研院校库资料[8]发现,2013年江苏省的南京大学、浙江省的浙江大学和上海市的同济大学报录比分别为4.7:1,4.0:1及5.6:1,全部高于全国报录比3.3:1,此两省一市其他学校的报录比普遍偏高;由此可见,长三角地区考研竞争十分激烈,报名人数远远多于录取人数。此外,笔者采访了苏州大学、苏州科技学院及常熟理工学院12位苏州地区考研学生,其中有9位学生不约而同地在长三角地区选择考研学校。综上所述,学生考研择校偏向于选择长三角地区,笔者将通过进一步实地探访及发放整理调查问卷针对这一现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所谓社会流动,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关系的空间中由某个社会位置向其他社会位置的移动”[1]。社会流动一般表现为两方面:一是个人社会地位的变更,二是个人社会角色的转换。本质上,社会流动是个人社会关系的改变。社会流动可以分为横向流动和纵向流动,横向流动指的是一个人或一个群体从一个社会位置移到另一个同等或同一水平的社会,纵向流动指的是一个人或一个群体从一个社会位置移到另一高低不同的社会位置[2]。横向流动多半是地区间的流动,包含在同一地区的不同工作群体或组织之间的流动,其特点是流动前后经济收入、政治地位等方面基本没有变化。考研学生通过考研这一行为社会地位与社会角色都发生了变化,属于社会流动;且通过考研到达不同地区,是地区间的流动,经济政治等方面变化不大,属于横向流动。社会流动的原因包括经济发展、教育结构的变化及个人原因等,考研学生选择学校会受到经济、学校等因素的影响。由此可见,社会流动的原因与学生考研择校有内在的联系,笔者将通过社会流动的原因解析苏州地区考研学生考研择校偏长三角地区这一现状。

笔者在常熟理工学院、苏州大学及苏州科技学院针对苏州地区考研学生共发放调查问卷120份,实际回收问卷120份,通过整理问卷可知,有92%的苏州地区考研学生希望考取长三角地区的研究生,仅有8%的学生希望考取其他地区的研究生。此外,73%的苏州地区考研学生认为长三角地区考研形势严峻,一般和容易的分别占26%和1%。由此可见,苏州地区考研学生考研择校倾向于长三角地区,且大部分学生意识到其严峻的考研形式。在此,笔者将从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这两方面进一步剖析苏州地区考研学生考研择校偏长三角地区的原因。

二、外部原因

关于考研学生选择学校时的外在原因,调查问卷显示:学校声誉及数量占81%,经济发展程度占68%,地区开放程度占45%,此外,文化价值观念占37%,社会制度及政策占22%,部分学生还提到交通因素等。在此,笔者就教育结构、经济发展及社会分层结构这三方面解析考研择校偏长三角地区的原因。

1.教育结构的变化

教育的增加,特别是高等院校的大量增加,使更多的社会成员受到高等教育和专门的职业训练,提高了他们转换身份的机会与流动的能力,增强了社会流动的普遍性与均等性[3]。长江三角洲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两省一市,拥有数百所大学,包括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苏州大学等众多“985”及“211”院校。该地区是我国教育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教育发展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调查问卷显示:69%的苏州地区考研学生认为长三角地区学校量多质好,30%的认为质量数量一般,极个别认为该地区学校量少质好。由此可见,长三角地区的学校数量及质量受到大部分苏州地区考研学生的认可。高等院校的专业实力及知名度与学生未来的学习与就业息息相关,是学生择校考虑到的重要因素。长三角地区众多的高质量的高等院校吸引大量苏州地区考研学生,成为考研择校偏长三角地区的首要外部原因。

2.经济发展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流动的根本原因”[3]。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规模最大、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板块,快速积聚的国际资本和民间资本,不仅规模越来越大,而且以其特有的活力强有力地推动这一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2012年,长江角30个城市中有25个城市人均GDP超过全国人均GDP,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了108905.3亿元;财政收入达到了13045.63亿元[4]。调查问卷中,92%的苏州地区考研学生认为长三角地区发展繁荣,8%认为一般,没有人认为落后。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快,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为苏州地区考研学生提供非常好的发展平台,使其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这是考研择校偏长三角地区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3.社会分层结构的类型

社会分层结构的类型分为封闭型和开放型。在封闭型社会,不同等级的社会成员之间无法进行流动,而在开放性社会,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属于正常现象[3]。开放型社会中,人们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人们的交流联系十分密切。据调查,77%的苏州地区考研学生认为长三角地区开放性程度很高,23%的认为一般。“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的外向型经济发展迅猛,经济开放度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并有继续提高的趋势”[5]。常熟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学生朱静说道:“在长三角地区有很多就业机会。”长三角地区积极落实改革开放,贯彻落实“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吸引了众多外商前来投资,不断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因此,开放型的社会结构是考研择校偏长三角地区的原因之一。

?

三、内部原因

关于苏州地区考研学生选择学校时的内在原因,根据调查显示:动机占81%,能力占76%,此外,性格、家庭背景及性别所占比重较少,分别占28%、22%和8%。在此,笔者将就动机与能力分析考研择校偏长三角地区的原因。

1.动机

“动机是一个发动和维持活动的个体倾向性”[6]。苏州地区考研学生在选择学校时受其动机的内在驱动。在接受调查的苏州地区考研学生中,有56%的学生选择长三角地区学校的动机是找工作,32%的学生是为了学知识,仅有8%的学生是顺应父母的要求。动机产生于需要,苏州地区考研学生希望找到心仪的工作,得到更好的发展,创造美好的未来,需要到长三角地区高等院校获取知识,掌握本领。同时,刺激形成活动的动机,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好,生活水平高,众多企业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发展平台,苏州地区考研学生受到这些有利条件的刺激,希望在长三角地区发展。因此,苏州地区考研学生考研择校偏向于长三角地区。

2.能力

“能力是作为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的条件并决定活动效率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3]。能力体现在人们从事的各项活动中,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及能否顺利完成某种活动。长三角地区机遇与挑战并存,该地区一步步与国际接轨,对外交流频繁,学生选择长三角地区的学校必须具备较好的英语水平、良好的交际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这样才能在竞争中取得胜利。调查问卷显示:在苏州地区考研学生中,55%的学生认为自己能力较强,42%的学生认为自己能力一般,仅有3%的学生认为自己能力较弱。由此可见,苏州地区考研学生普遍认为自己具备在长三角地区竞争的能力,符合长三角地区人才需求,敢于挑战长三角地区激烈的竞争,因此考研择校时纷纷选择长三角地区。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学生刘韬说道:“长三角地区不管是考研还是就业,竞争都十分很激烈,但我相信自己的能力,已经做好了竞争的准备。”

四、结语

考研择校偏长三角地区这一现状是由各种外在因素与内在因素相结合的产物,是经年累月不断发展的结果。一方面,长三角地区学校数量众多且声誉好实力强,该地区经济发展在全国前列,开放性程度高对外合作交流多。另一方面,苏州地区考研学生自身希望在更好的平台上找工作学知识且具备一定的能力。

因此,其他地区应完善教育结构,进一步发展经济,加强对外交流,从而吸引考研学生的目光;考研学生面对长三角地区严峻的考研形势,应客观认识自己,选择最合适的学校,从而缓解考研择校偏长三角地区这一现状。

[1]刘祖云.论社会流动的基本类型及其社会意义.社会科学研究,1991,2:321.

[2]刘祖云.发展社会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1):234,325.

[3]范和生.现代社会学.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12:517,519.

[4]孙克强.2013长三角年鉴.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13. 12:278.

[5]汪勤,于雅蓓.长三角地区的开放度研究.今日南国,2008.6,94.

[6]刘益民,张旭东,程甫.心理学概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2:181,191.

[7]http://www.kaoyan.com/kaoyan/23/551806/历年考研报考人数与录取人数统计.

[8]http://college.koolearn.com/kaoyan/s/bl-jiangsu-2013-0-0-0-0/新东方在线考研院校库.

戴新蕾

猜你喜欢
苏州地区考研长三角
紧扣一体化 全面融入长三角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考研,我是怎么坚持过来的
工作十二年后,我才去考研
朱顶红在苏州地区的引种栽培
苏州地区五年制高职办学典型特征分析
长三角瞭望
长三角瞭望
考研不易,更要好好珍惜
艺术类大学生媒介素养研究*以苏州地区高校为中心的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