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琴
娄底市中心医院消化内科,湖南娄底 417000
结肠息肉主要是指从机体黏膜向肠腔突出的隆起性病变,该病的发病原因较为复杂,常见的主要包括感染、生活习惯、年龄及遗传等,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腹胀、腹痛、腹泻、便秘等,症状不够典型,往往容易被忽视而延误治疗[1]。为了分析内镜治疗的有效性,选取该院收治的结肠息肉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并对其实施治疗,在治疗过程中,结合结肠息肉患者息肉的大小、形态等因素对其实施不同的手术方法,现报告如下。
选取该院收治的126例结肠息肉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收治时间为2011年6月—2014年12月,结合患者息肉大小将126例结肠息肉患者分为3组,即小息肉组(<1 cm)75例,大息肉组(1~2 cm)34例以及巨大息肉组(>2 cm)17例。126例结肠息肉患者中,男女患者的比例为79∶47; 患者的年龄9~78岁, 患者年龄均值为 (49.65±2.44)岁;患病时间为1个月~1年,平均患病时间为(5.24±0.26)月;有86例患者存在单发结直肠息肉,有40例患者存在多发结直肠息肉;有36例患者为乙状结肠,有29例患者为降结肠,有24例患者为横结肠,有37例患者为升结肠。126例结肠息肉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腹泻、腹痛、便血等临床症状,所有患者在进行研究前均对研究目的和研究过程进行了详细的了解,并且均已自愿签署知情协议。纳入标准:①术前准备:术前护理人员应遵医嘱对患者实施饮食护理,为保证术中术野充分,于术前6 h给予患者手口服聚乙二醇电解质。②切除方法:对患者实施全麻,根据患者息肉的形态、大小以及蒂的情况选择恰当的手术切除方法,具体手术方法如下:对于小息肉组患者,若发现息肉,应立即对患者实施高频电凝切除术。对细蒂息肉,应使用圈套将其套住,立即对其使用电凝;对粗蒂息肉,应先电凝后电切,注意合理控制凝固电流的时间;对长蒂息肉,应在距黏膜上2~5 cm处使用圈套将其套住,再对其使用通电切割;对于大息肉组患者应采用高频电凝圈套法;对于巨大息肉组患者可采用分次分块切除法,若发现息肉较大,可对息肉进行预处理,主要对息肉基底处黏膜注射肾上腺素生理盐水(1:10000),然后托起息肉,再将其切除,手术结束后,操作者应认真观察局部是否存在出血现象,若发现存在出血现象应对其实施对症处理,方可退镜。患者存在单发或多发结肠息肉;②息肉采用内镜下手术切除法。
观察126例结肠息肉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有效性(主要比较小息肉组、大息肉组以及巨大息肉组三组患者内镜下的有效切除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并发症主要包括出血、感染、肠穿孔等。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126例结肠息肉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有效性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比较方法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比较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有意义。
小息肉组患者均全部成功切除,有效切除率为100.00%;大息肉组有1例患者未成功切除,有效切除率为97.06%(33/34);巨大息肉组有4例患者未成功切除,有效切除率为76.47%(13/17)。经比较可知,小息肉组患者和巨大息肉组患者之间的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4492,P<0.05),大息肉组和巨大息肉组患者之间的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326,P<0.05),小息肉组患者和大息肉组患者之间的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2263,P>0.05),见表 1。
表1 三组结肠息肉患者内镜下的有效切除率比较
小息肉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33%(1/75),大息肉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1.76%(4/34),巨大息肉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3.53%(4/17)。经比较可知,小息肉组患者和大息肉组患者之间的比较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有意义(χ2=5.8163,P<0.05),小息肉组患者与巨大息肉患者组之间的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3.2850,P<0.05);大息肉组患者与巨大息肉组患者之间的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312,P>0.05),见表 2。
表2 对比三组结肠息肉患者内镜下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肠息肉属于临床的多见病之一,有研究报道,对于结肠息肉患者实施早诊断以及早治疗,有助于患者预后[2],若不及时治疗,病情易恶化,严重者发生癌变,因此,对患者及时实施有效的治疗显得尤为重要[3]。
临床上治疗结肠息肉主要对患者实施切除手术,常见的切除方法主要包括外科手术以及内镜下切除,由于外科手术切除具有手术时间长、创伤大、费用高以及痛苦大等缺点,且外科手术不适用于切除多发性息肉[4]。与外科手术相比,内镜下切除治疗结肠息肉,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性高、定位准确、费用低、痛苦小等优势,且该手术可重复操作,患者易于接受,目前,内镜下治疗结肠息肉已被广泛用于临床中[5]。
目前临床治疗结肠息肉的方法主要对患者实施内镜下切除术,主要包括:激光、射频、酒精注射、微波、冷冻、氢离子血浆凝固术、高频电凝电切术、内镜下分块切除法、尼龙圈套扎法以及内镜下粘膜切除术等[6]。而高频电凝电切术是内镜下治疗结肠息肉的最常用方法。该手术主要是采用高频电流对息肉实施外部加热,从而达到息肉被挠灼切断的效果[7]。该手术一般适用于小于2 cm的息肉,相比于其他手术方法,该方法具有凝固和切割双重效果,不仅能够快速、完整切除结肠息肉,且还能够完全止血,一次可对多个息肉实施切除[8],但在手术过程中,操作者应注意合理控制凝固时间,避免患者出现出血、穿孔等并发症[9]。换言之,高频电凝电切术具有适用范围广、安全性高、效果明显、操作简单、痛苦小以及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势,能够有效代替外科手术[10]。为避免患者出现并发症,操作者术前应严格检查患者肠道的清洁度,若发现患者肠道清洁度较差,应立即对其采取对症处理,避免影响手术视野以及通电接触或息肉不能充分暴露等;操作者在切除息肉的过程中,应合理控制力度,尤其在使用圈套器时,力度要轻、稳、准,深度要适宜,避免过分用力牵拉导致出血;通电时要注意将患者息肉悬空于肠腔,避免将正常粘膜套入圈套器,或者使周围肠壁或正常粘膜组织接触圈套器,减少电流对肠壁肌层的损伤,降低出现残基穿孔等并发症的机率。同时,操作者应根据患者息肉的实际情况(息肉形态,蒂的长短、粗细等)为其选用恰当的凝切方式以及输出功率,注意合理控制切割时间,切忌过长。此外,手术结束后,医护人员也应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以及病情程度对患者实施相应的术后护理,最大程度降低患者出现并发症的机率,减轻患者痛苦,促进患者预后,提高其生活质量[11]。
该研究结果显示,小息肉组患者的有效切除率为100.00%;大息肉组患者的有效切除率为97.06%;巨大息肉组患者的有效切除率为76.47%;小息肉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33%,大息肉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1.76%,巨大息肉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3.53%,这说明对结肠息肉患者采用内镜治疗,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患者发生并发症的发生率,有助于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总结得出,内镜治疗结肠息肉效果安全有效,但为保证治疗效果,降低患者发生并发症的几率,促进预后,应根据结肠息肉患者息肉的大小、形态等情况,对其采取恰当的手术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1]李鹃,岳文杰,刘懿,等.结肠息肉1 239例内镜及病理分析[J].上海医学,2010,33(6):585-588.
[2]吴文元.内镜下高频电切除术切除结肠息肉的临床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7):1920-1921.
[3]蒋丽蓉,周莎,张斌,等.儿童结肠息肉内镜特点、治疗及病理探讨[J].临床儿科杂志,2010,28(3):247-250.
[4]辛国秋,唐悦,唐先富,等.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与高频电凝切除术治疗结肠息肉的疗效研究[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0,19(5):392-393.
[5]刘健培,黄品婕,陈图锋,等.内镜下无法切除的结直肠息肉的外科治疗[J].中华医学杂志,2013,93(8):588-591.
[6]陈新宇,张虹,朱琴,等.高龄患者结肠息肉的内镜特点[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1,30(6):482-484.
[7]覃桂聪,黄璐,覃爱娜,等.结肠息肉内镜下治疗257例回顾性分析[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5,32(3):487-489.
[8]王珏,刘邦伦,王江红,等.无痛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大肠息肉样病变68例临床分析[J].重庆医学,2010,39(17):2352-2353,2356.
[9]李荣萍,唐浩,黄伟平,等.175例结肠息肉的内镜治疗体会[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2,21(2):206.
[10]李连勇,袁群,曹艳菊,等.经内镜尼龙圈套扎预防结肠息肉高频电切除后出血[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0,15(3):171-172.
[11]Liu,J.,Chang,K.W.,Yao,J,et al.Predicting Polyp Location on Optical Colonoscopy From CT Colonography by Minimal-Energy Curve Modeling of the Colonoscope Path[J].IEEE Transactions on Biomedical Engineering,2012,59(12):3531-3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