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轶,李 勇,田 明,班海燕
(山东省淄博市中医医院,山东 淄博 255300)
李氏醒脑通络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60例临床观察
张 轶,李 勇,田 明,班海燕
(山东省淄博市中医医院,山东 淄博 255300)
目的 比较李氏“醒脑通络法”与单纯西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差异。方法 将12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一个疗程后,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症状、体征分级量化表积分,TCD椎动脉血流参数的变化。结果 2组治疗后临床疗效、症状、体征分级量化表积分,椎动脉血流参数较治疗前均下降,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 李氏“醒脑通络法”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有效方法,且对于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针刺;醒脑通络法;颈椎病
椎动脉型颈椎病(CSA)是颈椎病中常见的一种类型,其发病比例占颈椎病的1/4,仅次于神经根型颈椎病。多因颈椎退行性改变,导致脊柱内外平衡失调,压迫刺激椎动脉及其周围的交感神经丛,从而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临床表现为头痛、眩晕以及视觉症状、听觉症状、咽部症状等,严重者有猝倒症状。随着人们工作节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率呈逐渐年轻化趋势,已成为影响人们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李勇主任医师是山东省名中医,山东省针灸学会常务理事,针灸临床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淄博市针灸学会会长,基于30余年临床经验,探索醒脑通络法的针灸治疗方案,经多次优化组合,反复修改,最终确定以双侧“风池穴”、双侧C3~C5夹脊穴组成“醒脑通络法”的八穴。笔者采用李氏“醒脑通络法”,治疗12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2013年在淄博市中医医院医院针灸门诊就诊的12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治疗组(采用李氏“醒脑通络法”)和对照组(采用西比灵与尼莫地平药物口服),各60例。治疗组60例中年龄最大者66岁,最小者32岁,平均(53.62±9.459)岁;男22例,女38例;对照组60例中年龄最大者64岁,最小者30岁,平均(53.25±9.351)岁;男21例,女39例。经检验2组性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和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一颈椎病诊断标准明确诊断。
1.3 纳入标准 (1)符合上述诊断标准的患者;(2)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4 排除和剔除标准 (l)眼源性和耳源性眩晕。(2)合并严重原发性疾病者。(3)妊娠及哺乳期妇女。(4)颈椎骨折,脱位,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结核、感染等。(5)不能坚持治疗或中途改变治疗方式者。
2.1 针刺治疗组 采用采用李氏“醒脑通络法”治疗。取穴:C3~C5夹脊穴(棘突旁开0.5寸),风池穴均为双侧。操作方法:嘱患者俯伏坐位。穴位常规消毒,取0.30 mm的1.5寸毫针,颈夹脊穴直刺1~1.2寸,风池穴向鼻尖方向斜刺1~1.2寸,针刺得气后施以提插捻转手法,以局部酸胀为宜。以上各穴均留针30 min,每日1次。随症配穴:头晕、头痛加百会、头维、太阳;颈背疼痛加肩中俞、肩外俞、天宗;肩臂疼痛加肩髃、肩贞、臂臑;手指麻木加外关、列缺;胸闷心悸、恶心欲呕加内关。针具全部采用汉医牌一次性使用无菌针灸针,规格为一寸半0.30 cm×40 mm。治疗1个疗程(15 d)后进行疗效评定。
2.2 对照组 采用西比灵与尼莫地平药物口服治疗。予西比灵(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I0930003,每粒5 mg)10 mg,睡前口服;尼莫地平(正大青春宝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I0930003,每片20 mg)40 mg,3次/d口服。药物选择同一厂家,同一批次的药物。治疗1个疗程(15 d)后进行疗效评定。
3.1 观察指标及观察方法 (1)2组治疗后临床疗效的比较;(2)2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分级量化表积分的变化;(3)2组治疗前后TCD椎动脉血流参数的变化。
3.2 疗效标准 计算公式(尼莫地平法):n=[(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显效:疼痛等症状消失,关节活动不受限,n≥70%;有效:疼痛等症状基本消除,关节活动轻度受限,n≥30%,<70%;无效:疼痛等症状与关节活动无明显改善,n<30%。
3.4 治疗结果
3.4.1 临床疗效、症状积分比较 见表1-2。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表2 2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治疗前后症状、体征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3.4.2 椎动脉血流参数的比较 见表3。
表3 2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治疗前后椎动脉血流参数的比较±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因椎动脉受压或刺激而造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出现的症候群,多表现为眩晕头痛、耳鸣、视力减退等症状。本病常见颈椎增生部位在C4-6,以C5的增生率最高,各部位增生率以椎体上下缘和关节突为最多。其发病机理为:(1)颈椎间盘和颈椎的退变[1];(2)颈椎失稳,引起椎基动脉及其分支的痉挛,而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2];(3)椎动脉本身的硬化而致血管腔狭窄、管壁僵硬、血管弹性减退和血黏稠度增加、神经调节机能紊乱而引起的椎动脉血流量减少、血流缓慢供血不足[3]。因此,消除水肿,缓解血管痉挛,增加脑血流量,是改善症状的关键。
椎动脉型颈椎病在祖国医学属于“眩晕”的范畴,其病机不外乎风、火、痰、虚4个方面。中医学认为,针刺风池,并配合邻近督脉的夹脊穴,可刺激局部穴位感受器,反射性地降低交感神经的兴奋性,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颈肌或血管痉挛,松解局部软组织粘连,可促进督脉通畅而阳气充足,具有升清降浊、祛风定眩之功效[4]。
本课题采用李氏“醒脑通络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可以起到祛寒止痛、活血化瘀、通经活络的作用。西医证明本方法可以改善颈椎周围组织、神经根、脊髓等血流情况,可以治疗患处的炎性水肿,还能够在解除颈部软组织粘连的同时,加强患者的肌肉张力,并改善小关节情况,调整颈部神经椎动脉之间的关系,恢复其内外平衡,改善颈椎的稳定性,对患者因为疾病所导致的各种临床症状都可起到治疗的作用,所以采用本法治疗可以取得很满意的效果,最终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1]刘成,卡索.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和诊断治疗[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5,37:433—435.
[2]倪文才,沈志祥.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手法治疗和发病机理的研究[J].中华骨科杂志,1985,5:144-147.
[3]徐德永,栾红梅,等.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机理初探[J].实用放射学杂志,1999,1:2-4.
[4]庄垂加,苏稼夫,周文强,等.针刺颈部不同经穴对颈性眩晕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2,17(4):243.
张轶(1978-),男,山东淄博人,硕士,研究方向:针灸治疗骨关节病。
R681.5
B
1007-2349(2015)07-0050-02
2015-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