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双 石
红色雪山之乡松坪沟
文·图/双 石
红军在长征中翻越的第一座雪山是哪一座?传统的说法是中央红军于1935年6月12日翻越的小金、宝兴间的界山夹金山。后来,人们又发现红四方面军先头部队是翻越了小金、理县间的界山虹桥山(海拔4556米)赶到夹金山来接应他们的,而且在中央红军翻越夹金山之前,他们已经占领了日隆关以东的巴郎山垭口(海拔4458米)。
另据1935年6月12日徐向前以张国焘、陈昌浩、徐向前三人名义致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电中所述“马塘已有我军一部占领”的信息可判定:6月12日前,红四方面军一部已经翻越了鹧鸪山(海拔4107米),占领了鹧鸪山北坡下的马塘。
如此,在中央红军翻越夹金山之前,红四方面军就已经有了翻越3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的纪录。
而笔者详析相关史料之后,还有更出乎意料的发现:
①附图1:红一、四方面军在川西北地区会师北上示意图忽略的要素及存在问题(四川党史版)
四川省党史工作委员会编撰出版的《红军长征在四川》(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年9月第1版)第163~第165页中关于“争夺松潘”一节中,简述了1935年5月红四方面军主力进入岷江峡谷,沿岷江北进争夺松潘的战况。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红四方面军一部由镇坪、白羊一带的羌族头人安登榜带路,从北川的片口乡出发,而后:
5月14日占领镇坪,继而占领松南重镇镇江关。不久,由茂县北上的红九军七十三、七十五团也先后赶到,红军即由岷江东西两岸向松城进攻。
5月18日,东岸红军由松潘东南塔子山南麓的东胜堡向松潘守军发起进攻,并一度占领可以瞰制松城的塔子山制高点。但胡宗南部的李文旅奉蒋介石命令从平武涪江上行翻越雪宝顶驰援,于19日后相继赶到松城,红军攻势难以为继,被迫步步后撤到镇江关以南的金瓶岩一线。
这段叙述比较简略,没有言及“从茂县北上的红九军七十三、七十五团”的进军路线。但该书所附“红一、四方面军在川西北地区会师北上示意图”中却绘出了他们的进军路线——经过了松坪沟(参见附图1:红一、四方面军在川西北地区会师北上示意图忽略的要素及存在问题)。
根据当地史志资料记载,这个地区两年前刚经历过一场著名的松潘大地震,地震的后果之一,就是在松潘镇坪和茂县石大关之间的岷江河谷中,形成了一个今天被人们称为“叠溪海子”的巨大堰塞湖,从而在相当长的一个时间段里,阻断了镇坪—石大关之间的交通。因此,由茂县北进的红军,不得不从岷江东岸扎筏渡过叠溪海子,然后经松坪沟绕道进入松潘的热务沟、小姓沟河谷,向松潘进击。
这个信息在1993年10月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红军长征·图片》第104~第105页中,也有纪录和图示:
②2013年10月24日,我们在当地政府和群众的帮助下,组织了一次实地踏勘,记录了往返轨迹和“红军棚子”垭口的三维坐标
红四军、红九军、红三十军各一部撤出中坝、江油,经桂溪、平通、豆叩、同兴、片口等地进入白草场(今白羊场);到松潘白羊场的红军继续西进,本拟与从茂县北上的红九军第七十三、第七十五团占领松潘县城,但胡宗南部抢先占领该城,红军攻击未克,遂退至镇江关东、西一线,与胡宗南部对峙。
这段叙述所附的《西进岷江地区要图》中的红军行军路线,明确标明了从茂县出发而来的红九军七十三、七十五团,是经松坪沟进至松潘附近的(参见附图2:红四方面军西进岷江地区要图)。
另据《阿坝州志之红军长征在阿坝》载:
1935年4月24日,红四方面军第四军先头部队进占松潘白羊。5月14日,红四方面军四军三十军八十八师二六二团、三十一军九十三师二七一团、四军十师二十八团相继从白羊翻越桦子岭进占松潘南部镇坪地区,并立即北上镇江向县城进军。15日,红军攻占归化(今岷江村)后,兵分三路继续北进,即右路经大兴翻山进抵松潘县城东的东胜堡,中路沿岷江东岸直插松潘县城,左路从安顺关(今安定)进托牛沟(今牟尼沟)上山梁策应右路和中路部队(这路部队要过岷江——引者注)。19日,红军攻打县城制高点塔子山。红军战斗失利后南撤,从石河桥向纳坡山且战且退,直至金瓶岩一线,红军固守备战,与尾追的胡宗南部队相对峙。下旬,红四方面军第九军七十三团、七十五团进抵小姓热务沟地区。
——《阿坝州志之红军长征在阿坝》第190~第191页,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松坪沟是一条三面都是海拔4000米以上雪山环顾包围的山沟,进入松坪沟的红九军七十三、七十五团无论从哪一个方向进军松潘或黑水,都要翻越这些雪山。而根据1983年由茂汶县(1987年后更名为茂县)地名领导小组编印的《茂汶县地名录》中的地图也标示出,松坪沟岩窝寨西北方向有一座名为“红军棚子”的山垭,海拔高度为4202米(参见附图3:1965年版的茂汶县地图上“红军棚子”的位置及我们实地踏勘的结果)。
根据相关红军档案文,相继进入松坪沟的红军部队还有红四军的十一师两个团(三十二、三十三团)、二九四团、八十三团以及红十二师一部等部队。
那么进入松坪沟的红九军部队,是不是翻越这座雪山垭口进入松潘的热务沟、小姓沟地区的?
在详析相关史料后,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到松坪沟进行了实地调研和踏勘。
①翻越垭口
在松坪沟乡政府的帮助下,我们在松坪沟的群众中进行了走访和调研,证实了以下情况:
一、“红军棚子”并不是这座雪山垭口原来的名字(原名是羌语,意为“最高山峰”),而是当地群众在红军过境之后口口相传的命名:红九军一部进入松坪沟后,受到了当地羌族群众的欢迎,当地群众也热情支援红军。除了为红军筹粮、带路外,还收集门板、木料等运送到这个雪山垭口,为驻守垭口的红军战士搭建窝棚和修筑工事。于是,这座雪山垭口也就顺理成章地在当地群众的口口相传中,被命名为“红军棚子”。
陈昌浩、徐向前在1935年6月27日12时致张国焘电中也曾提及:“红土坡要点松平沟北震岩埚路难走,一天只能过一团……”。其中,“岩埚”即为“岩窝”, 松平沟北震岩埚路即为“红军棚子”垭口。
二、红军是在“麦子抽穗的时节”来到松坪沟的。松坪平均海拔高度在2500米左右,“麦子抽穗”的时间要略晚于低海拔地区,这个时间,大致在五月、六月间。从时间上来看,与我们所掌握的史料给出的时间,是吻合的。
三、红军在松坪沟期间,遭到过敌机轰炸,当地群众和红军,都造成了伤亡。
四、在“红军棚子”附近,红军与国军发生过激烈的战斗。直到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当地群众在这个垭口附近以及相邻的山垭上,还刨出过大量的弹壳——甚至还挖出过驳壳枪的残骸。在“红军棚子”附近的一块石板下,还挖到过尸体遗骸(无法判明是红军烈士还是国军阵亡者的)。
五、除了“红军棚子”外,松坪沟东南侧,还有3个通往黑水的雪山垭口,即:日多沃垭口、木梳寨卡子、易利河卡子。进入松坪沟的红军一部,是经这3个垭口或“卡子”撤离松坪沟,进入黑水的慈坝、洛多、石碉楼地区的——当地有为红军带路未能归来的群众家属。
②附图2:红四方面军西进岷江地区要图(解放军出版社版)
③附图3:1965年版的茂汶县地图上红军棚子的位置及我们实地踏勘的结果
另外,还有一部分红军可能沿松坪沟经牙骨旧寨翻越“大神台”雪山垭口,向红土坡夹击敌军(1935年6月30日,徐向前、陈昌浩致中革军委电中曾言及:七十三、七十五团“由松平沟、大神台向红土坡夹击”。
这些情况,都与我们目前掌握的史料相吻合:红军首攻松潘不果后,红土坡、镇江关一线阵地也相继失守,从松坪沟进入红土坡的红九军一部,也一度退至“红军棚子”一线与国军对峙和激战。1935年7月松潘战役发起时,红军再次收复红土坡、镇江关一线阵地。驻松坪沟的红军除一路从“红军棚子”“大神台”等雪山垭口经红土坡,沿热务沟、小姓沟进至卡龙地区向草地前进外,其余则翻越日多沃垭口、易利河卡子及木梳寨卡子,向黑水、芦花地区集结(1935年6月29日,徐向前、陈昌浩致张国焘电中称:拟抽一部“到松平沟扣通坝、黑水之垭口”,。
由此可见,红军在松坪沟地区翻越的雪山垭口,不止“红军棚子”一个,至少还有日多沃垭口、易利河卡子、木梳寨卡子和大神台。而从时间上来说,可以确认:“红军棚子”是红军在长征中翻越的第一个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垭口。至于日多沃垭口、易利河卡子、木梳寨卡子以及大神台的翻越时间,目前已难以详考,但根据红军方面相关的档案文献,可以确认的时间范围为:1935年6月底~7月底。
①附图4:红军在松坪沟翻越过的雪山垭口
②附图5:2013年10月24日,我们实地踏勘“红军棚子”的往返路线
1983年,由茂汶县(茂汶县是茂县当年的县名)地名领导小组编印的《茂汶县地名录》中所附的“茂汶县地图”中,曾经标注出了“红军棚子”的位置与海拔高度:松坪沟岩窝寨西北方,海拔高度为4202米(参见附图3)。
为了确认这个位置与海拔高度,2013年10月24日,我们在当地政府和群众的帮助下,组织了一次实地踏勘,记录了往返轨迹和“红军棚子”垭口的三维坐标,并拍摄了一些图片和图象资料。参加这次踏勘的成员有:周军、张帆(志愿者)、赵文捷(志愿者)、张莉(志愿者)和松坪乡原人大主席徐成富。(参见附图5:2013年10月24日,我们实地踏勘“红军棚子”的往返路线)
通过实地勘察可以确认:
一、“红军棚子”实测海拔高度为4097米,确认是一个雪山垭口。
二、“红军棚子”的实际位置与《茂汶县地名录》中所附的“茂汶县地图”中的标示位置有很大差异:“红军棚子”位于松坪沟岩窝寨的东北方向,而不是西北方向——估计是当年绘制地图者并没亲临现场实地踏勘的缘故。
三、“红军棚子”垭口上尚有红军所筑胸墙工事、战壕、窝棚围墙等遗迹。
四、红军从“红军棚子”进入松潘的红土坡一线,有两条路线:一条是沿山脊向东行进一段距离后再顺坡下山,经俄里等村寨,沿热务沟进至红土坡、小姓沟地区;一条是从垭口直接下山,或绕道俄里,或经寨溪,进入松潘的红土坡地区。
五、除“红军棚子”外,红军还经牙骨旧寨翻越当地群众称为“大神台”的雪山垭口,经俄里等地进入松潘境内。据当地群众称,在这些雪山垭口附近,也曾经挖出过大量的弹壳(1935年6月30日,徐向前、陈昌浩致中央军委电中曾言:七十三、七十五团“由松平沟、大神台向红土坡夹击”。
六、据当地群众口述,红军在撤离松坪沟时,还埋藏了一些无法带走的武器,于解放后的1952年由剿匪部队取出。
在一个乡域境内,有如此多的红军翻越过的雪山垭口,这可能是红军长征史上的唯一!
松坪沟,是真真切切的“红色雪山之乡”。(责任编辑/卢勇军 设计/王静)
③勘察途中
④“红军棚子”垭口上存留的红军所筑胸墙工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