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赏析

2015-05-05 00:57欧南
歌剧 2014年9期
关键词:宣叙调威尔第咏叹调

欧南

丹尼尔·贝勒:《格鲁克歌剧咏叹调》

Daniel Behle-Gluck:Opera Arias

演唱:丹尼尔·贝勒(Daniel Behle)

指挥:乔治·佩特鲁(George Petrou)

伴奏:雅典音乐之友乐团(Armonia Atenea)

编号:478 6758(DECCA)

格鲁克生于1714年,1736年在维也纳期间,格鲁克幸运地遇到了一个赞助人,使他得以去意大利随作曲家萨马丁尼学习作曲,这对他以后的歌剧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741年,他写了第一部歌剧《阿尔塔塞尔斯》,这是一部纯粹意大利正歌剧风格的作品,用清宣叙调和装饰华丽的返始咏叹调串连起来。1745年,格鲁克去英国伦敦,但英国对歌剧缺乏兴趣,也使格鲁克兴味索然。1750年,格鲁克定居维也纳,担任维也纳宫廷指挥和歌剧指导,在此期间,他除了在欧洲各地演出以外,在创作上还受到了法国“喜歌剧”的影响。

1762年,格鲁克根据卡尔扎比吉的歌剧脚本《奥尔菲斯与尤丽狄茜》(他自己也亲自参与了脚本创作),写下了第一部改革后的歌剧,在这部歌剧中,充分体现了真实、淳朴和自然的真谛,它使音乐局限于为歌词服务这一固有的功能,并摒弃了歌手在返始咏叹调中滥用装饰技巧,取悦观众的原有形式。格鲁克扩展了宣叙调,不仅使它摆脱了原来那种不重要的地位,而且按照所要求的调高把它和咏叹调紧密地融合起来。与歌唱性的段落混合在一起,使它与旋律达成一个完美的整体。在宣叙调中,格鲁克加进了弦乐伴奏,而替代了原来用古钢琴伴奏的清宣叙调,这使得整部歌剧形成了一个结构完整,不可分割的整体。《奥尔菲斯与尤丽狄茜》是一部真正的戏剧,他的意义便是将歌剧当成是一个有着自身完整性的统一体来考虑,这对以后瓦格纳的戏剧理想产生了重要的启示意义。

这正是格鲁克歌剧改革的全部意义,他使活生生的人性在歌剧中体现出来,这使得人生命中本身的意义在戏剧的行进中显示出它的震撼力和情感的深度。

1767年,格鲁克和卡尔扎比吉合作了第二部改革的歌剧《阿尔切斯特》,这是一部堪称和古希腊剧作家欧里庇得斯的作品相媲美的宏伟的歌剧。在结构上达到了古典式的纯正的平衡。1773年,格鲁克前往法国,格鲁克原为路易十六的皇后玛丽-安托瓦内特婚前的音乐教师,皇后在出嫁前是奥地利的公主,因为格鲁克的歌剧在维也纳的声誉,故使皇后邀请格鲁克前往法国创作歌剧,翌年上演了抒情悲剧《伊菲姬尼在奥利德》。1777年和1779年,格鲁克分别创作了《阿尔米德》和最后的杰作《伊菲姬尼在陶里德》。

格鲁克的歌剧改革是在启蒙思想家的感召下进行的,在他身上糅合着人文主义对人性关怀的精神,而这种关怀具体地表现在准确地将古希腊的悲剧精神移植到现代人的生活实际中,他的感情是人间的,而不是神性的。故此,他的歌剧显得真实可信,他摒弃了歌剧中所谓的不食人间烟火的崇高,而将歌剧融合在一种剧情统一、格调高古的气氛中。在音乐上,他将宣叙调和咏叹调紧密结为一体,并在宣叙调中加入了伴奏,替代了已往的清宣叙调,并以性格化的配器替代了公式化的配器原则。总之,格鲁克使歌剧的全剧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并使它爆发出光辉。

今年,为了庆贺格鲁克诞生300周年,男高音丹尼尔·贝勒特别为乐迷献上这张收录格鲁克不太知名的歌剧咏叹调精选集。这些作品展现了格鲁克多样且丰富的音乐风格。贝勒是近年崛起的男高音,他的歌声被誉为足以媲美20世纪上半叶两位伟大的男高音:德国的陶伯与南斯拉夫的德摩塔。外界评论他:“自始至终,展示出令人赞赏的均匀音色,并具备巧妙传达宗教奉献之复杂性的能力。”

这张专辑收录了格鲁克十部不同歌剧的咏叹调,其中还包含了四首世界首度录音的歌曲。由贝勒与欧洲知名的巴洛克乐团——雅典音乐之友乐团合作,指挥则是近年来以指挥古乐而知名的佩特鲁。在此之前,贝勒已经与次女高音芭托莉于斯特凡尼的《圣母悼歌》专辑中有过合作。这是他首度为DECCA进行录音。

威尔第《圣女贞德》

Verdi-Giovanna D'Arco

演唱:安娜·涅特里布科(Anna Netrebko)

普拉西多·多明戈(Placido Domingo)

弗朗西斯科·梅利(Francesco Meli)

指挥:保罗·卡瑞纳尼(Paolo Carignani)

伴奏:慕尼黑广播乐团(Mfinchner Rundfunkorchester)

编号:4792712(DG)

圣女贞德被法国人视为民族英雄,也是历史上唯一能在17岁时就指挥国家大军的少女。在英法百年战争(1337-1453年)中,她带领法国军队对抗英军的入侵,支持法王查理七世加冕,为法国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后为勃艮第公国所俘,不久被英格兰人以重金买走,被宗教裁判诬陷为异端分子和女巫,并判处以火刑,死时年仅19岁,在英格兰军队被赶出法国时,于1456年为她平反。500年后被梵蒂冈封圣。贞德死后成为了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角色。很多作家和作曲家,包括莎士比亚、伏尔泰、席勒、威尔第、柴科夫斯基、马克·吐温、萧伯纳、布莱希特都创作过有关她的作品。

歌剧《圣女贞德》是威尔第早年的作品,在威尔第的全部歌剧中,这部歌剧并不太著名。歌剧的脚本是由索莱拉根据席勒的剧本《奥尔良少女》改编的,1845年2月15日在米兰首演。虽然它在当时的反响还不错,全剧充满着优美的旋律、充满着激情与悲怆(首演以后曾在意大利国内经常上演),尽管这部歌剧现在没能成为威尔第的保留剧目,但还是有很多优秀的地方,如生动展现了情绪变化的序幕第一场合唱,查理的卡巴莱塔等。而贞德的几处展现演唱技巧的唱段,是威尔第当时为斯卡拉歌剧院的首席女高音弗雷佐利尼专门设计的。

弗雷佐利尼,1818年生于奥尔维耶托。1884年卒于巴黎。她是意大利19世纪著名的女高音。其父为著名的喜剧演员。1838年,弗雷佐利尼首演于佛罗伦萨,1840年,她在米兰演出了多尼采蒂的歌剧《卢克雷齐亚·博尔贾》获得成功,并与男高音安东尼奥·波吉结婚,双双前往英国伦敦演出。在返回意大利后,她扮演了威尔第的歌剧《十字军中的伦巴底人》。在1853年时,她在巴黎演出贝利尼的歌剧《清教徒》时,嗓子开始失润,声音渐渐失去光泽。她是第一位在美国纽约扮演威尔第歌剧《弄臣》中吉尔达的歌唱家,然而在美国演出后,弗雷佐利尼就再也没有回到欧洲演出过。

《圣女贞德》因为很少演出,基本难得一见,包括笔者也很少关注这部歌剧。它的故事情节大致如下:笃信天主教的法国农村少女贞德常到圣母像前祈祷,王子在此巧遇贞德并且一见钟情,想要娶她为妻。可是贞德听到天上有声音要她不能落入世俗的情网,因此拒绝了王子。当英国入侵法国后,王子也登基成为卡洛七世,他到圣母像前祈祷上苍保佑他的国家与人民时,与同样前来为国家祈祷的贞德相逢。贞德告诉国王,圣母已经数度显圣告诉她法国终将获胜,而她也会披甲上战场。最后,贞德带领法军攻打英军获胜,法国国王得救,但是贞德却在战场上为国捐躯。

这一套唱片是2013年萨尔茨堡音乐节的演出实况录音。由当今歌剧界“首席女高音安娜·涅特里布科饰演圣女贞德,多明戈饰演贞德的父亲,年轻的意大利男高音新星梅利饰演法国国王,这也是多明戈首度留下演唱男中音角色的歌剧全曲录音。彭博新闻社在这一场演出的新闻稿中提到:“当贞德战死沙场升天的时候,涅特里布科的演唱会让你忆起自己为什么会爱上歌剧。”由于这部歌剧的演出很少,市场上也难得一见这套歌剧的唱片,所以尤其显得珍贵。喜欢威尔第歌剧,并喜欢涅特里布科演唱的歌剧迷们实在不容错过。endprint

猜你喜欢
宣叙调威尔第咏叹调
秋天咏叹调(组诗)
试论中国京剧念白与西方歌剧宣叙调审美之异
王宝钏
——寒窑咏叹调
人生咏叹调
威尔第歌剧创作中的威廉·莎士比亚情节
浅谈西方歌剧宣叙调与中国戏曲念白的异同
老李的咏叹调
以《Lascia ch’io pianga》中的宣叙调为例浅析歌唱语音、语感的重要性
亨德尔歌剧咏叹调《让我痛哭吧》的解读与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