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李涛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3-000-01
摘 要 随着时代发展,体育功能不断被人们挖掘出来,但人们对于体育概念的界定愈加模糊,由最初的运动层面、教育层面不断向社会层面、精神层面渗透演进,对于体育本质和概念的理解对体育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只有从本质意义上理解体育的概念,才能使体育得到快速健康的发展。本文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结合哲学和逻辑学的思维方法,对体育的概念作了一个新的阐述,并结合各时期的社会历史环境,对当今体育的发展趋势发表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 体育概念 本体论 身体活动 实践观
概念是思维的基础,是科学的细胞,是建设任何一门学科理论大厦的第一块基石,是人们用于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纽结,是认识过程中的阶段。必须是灵活的、往返流动的和相互转化的,是富有具体内容的、有不同规定的、多样性的统一。
海德格尔在他的《存在与时间》一书中这样写道:“真正的科学‘运动,是通过修正基本概念的方式发生的,这种修正或多或少是根本性的……一门科学在任何程度上能够承受其基本概念的危机,这一点规定着这门科学的水平。”
一、体育概念回顾
通过对“东渐”伊始直至今天的体育概念的纵向考察,可以发现这些表述不外乎这样三类:身体活动说、身体教育活动说和社会文化活动说。
(一)国内研究现状
身体教育活动说,《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将体育定义为:体育“是人们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延长生命的重要方法;是与德育、智育、美育等相配合的整个教育的组成部分;它以竞技的形式,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内容和各国人民之间加强联系的纽带。”
林笑峰先生在《体育和体育方法》一书中认为:体育是身体教育的或体质教育的简称,指的是教育者向受教育者传递增强体质的知识技能和运动这些知识技能实际锻炼身体的过程。
(二)国外研究现状
1.身体教育活动说
前苏联教学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教育科学辞典》将体育定义为:“体育是以增进人体健康和达到身体正常发育为目的的一种教育。”
《不列颠百科全书》也将体育解释为:“体育是关于人体构造身体发展的教育。它包括人体生理功能、力学原理及运用的研究。”
2.社会文化活动说
《苏联百科全书》中谈到:“体育运动是社会总文化的一部分 ,是为增进健康,发展人的身体能力,并为适应社会实践需要而利用这些能力的一个社会活动领域。”
目前,对于体育的属性概念众说纷纭,有的认为体育应归属于社会活动,有的认为体育应归属于社会实践,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状态。在纷繁复杂的争鸣中,对于体育属性概念的观点莫衷一是,这些属性概念在争鸣中难以达到共鸣。这就要求我们抓住体育的本质属性,回归到最原始的体育——也就是回归人体本身。
二、体育概念新探——“本体论”视角下的体育概念
本体论是一个哲学概念。在古希腊罗马哲学中,本体论的研究主要是探究世界的本原或基质。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实体,而实体或本体的问题是关于本质、共相和个体事物的问题。他认为研究实体或本体的哲学是高于其他一切科学的第一哲学。
通过对现有的体育概念的解析,我们发现这些概念基本上都是从价值的角度来赋予体育的概念。就像宋震吴先生所说的那样,这些都是体育概念的“功能说”。辩证唯物主义价值论认为:“价值是主体和客体之间一种特定的关系,即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和主体需要被客体满足的效益关系”。
体育能够丰富社会文化生活,有着“娱乐观赏”功能,因此有学者认为体育是一种“社会现象”、“社会文化”、“社会文化活动”。可见,把体育的本质定位于“教育”和“社会文化”,显然是“功能化”的体育概念。这些体育“功能说”里的价值主体主要是社会、国家、集体。
三、身体实践活動之间的界限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和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关系,物质都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离不开运动。而物质是运动的主体,任何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马克思曾经说过: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
作为实践基本环节的时间目的和实践方案是实践的主观能动性的最直接的表现。当物质的身体混沌一体之时,精神的身体和表现的身体是否有所区别呢?当眼光落脚到实践的目的性、主观能动性特征的时候,精神的人体就显现出其独特的光芒。
四、结语
追根溯源,我们从体育最本质的属性和目的去认识体育概念。以“身体”为实体,结合由它出发的所理解的属性、目的及功能,我们认为体育概念并非确立一个关于体育概念的定论,而是超出这个概念本身,认识如何进行体育概念才是体育的概念。而这里,以“身体”为对象,我们认为它是以提高身体质量为目的身体实践活动过程。
参考文献:
[1] 海德格尔.陈嘉映译.存在与时间[M].上海:三联书店.1999:11.
[2] 张洪潭.体育的概念、术语、定义之解说立论[J].西安体育学院院报.2006.23(4):1-5.
[3] 转引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82:351.
[4] 林笑峰.体育和体育方法[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5-10.
[5] 体育概论教材编写组.体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2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