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教学中巧用常规方法

2015-05-05 12:21刘紫芳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5年25期
关键词:杜甫古诗诗意

刘紫芳 潘 维

古诗词,具有无穷的思想价值和艺术魅力,是我国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明珠,是每个中国人不宜错过的灵魂驿站,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由此可见,教学中有效地促进学生理解、记忆古诗词,对学生夯实语文基础,增强鉴赏能力,深刻感悟人生,大有裨益。故此,有效整合各具特色的古诗词常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以下内容,是整合部分常规方法巧用实践。

一.学习兴趣巧激发

兴趣是学习的前提。以兴趣为基础的学习结果,与仅仅以努力为基础的学习结果有质的不同。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学习的催化剂,是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对于远离学生生活的古诗词,教师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有趣、有序地进行,会激发学生探究热情,激励发愤学习,促进系统学习,将对学习效果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如执教《望庐山瀑布》时,采用“兴趣巧激发法”。新课导入用谜语“悬崖挂块大白布,千手万脚捉不住。远听千军万马吼,远看银泉飞下谷。”激趣,使学生产生对瀑布的兴趣,再导读回忆有关瀑布的语段,使学生受到语言描绘的情境感染,从而进入瀑布的诗境。

二.时代背景巧渗透

背景是理解的前提。“诗出有因”,诗歌是诗人的心声,总有时代烙印。古诗词距我们遥遥千载,用现代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解读,很难透彻理解古诗文的内容和情感。因此,古诗词教学恰当渗透时代背景,探求成诗缘由,有利于消除时空隔膜。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正月,史朝义兵败自杀,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相继投降,河南河北先后被官军收复,延续了七年多的“安史之乱”彻底平息。当时诗人杜甫正携着妻子流落在四川梓州,听到这一胜利喜讯不禁大喜若狂,在极度兴奋中,一改过去沉郁顿挫、含蓄蕴藉的诗风,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律名作。当下和平时代的孩子,无法体会颠沛流离、失地光复后诗人悲喜交加的心情。为解决这些疑难,笔者详细介绍“安史之乱”和当时关中饥荒、民不聊生等情况后,学生对诗文理解更加深刻,皆惊呼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

三.主题内容巧点拨

主题内容是文字的纲领。小学教材中的古诗词,对小学生而言,全面理解并非易事。为了便于学生把握主题内容,找准关键字词点,巧妙点拨后,对领悟诗意有醍醐灌顶之效。因为字词是古诗肌体的“建筑材料”,深远的意境和丰富的内涵均来源于此。故抓住“点”来巧拨,无需赘述,即可拨开学生心中迷云,以见天日。如张籍的《秋思》,“点”准诗题中的“思”字预测、探究古诗大意,紧盯“思”直接奠定古诗感情基调;巧拨“临发开封”这个细节,一睹“复恐说不尽”的栩栩如生心态,实现意形相融;同时感悟作者:道尽人人意中常有之事,却非人人皆有此传神之能……

四.诗情画意巧入境

诗情画意是诗词的灵魂。有的古诗比较难懂,有时确实“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如果只要求他们死记硬背,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时间久了,他们就会对古诗失去兴趣。但巧用有效方法,创设多种情境,拉近古诗与生活的距离,使他们易读、乐诵也是可能的。如《送元二使安西》等送别诗,播放《送别》等哀怨低沉的曲子,加上充满离愁别绪的声情并茂范读,一下子把学生带进回首伤心情难别的情境中,再配以适当的动作,边吟诵边表演,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达成“触景生情”的效果,加深了对诗词的感悟,促进了记忆。

五.拓展迁移巧训练

拓展迁移是习得的延伸。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学会画古诗词,让古诗与美术有机融合,不仅使孩子明白诗意,还通过绘画、赏画训练了他们独特的审美视角,使诗意、画意相得益彰。有不少古诗词给学生带来强烈的画面感,让人一看字表,就能在脑海里勾勒出或沉郁、或华丽、或灵动的画面。这样的诗词,可让学生根据对诗意的感知和理解,自由、随意地涂画,动笔创作一幅画。如杜甫的《绝句》不仅是描写春色的好诗,更是一幅生机勃勃、情味隽永的春色图。授后拓展延伸,让学生将诗句变成图画,把“诗”与“画”结合起来理解,通过作画,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意境,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内容,实现“触笔画情”巧延伸。

我国的古典诗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源泉。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根据不同的古诗词特点,整合常规策略,巧妙运用有效教法,实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让古诗教学焕发出应有的生机与活力。

猜你喜欢
杜甫古诗诗意
诗意地栖居
冬日浪漫
“拟古诗”之我见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杜甫改诗
品读古诗
被耽搁的诗意
绝句
春日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