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立群
《琵琶行》到底是讲什么的?虽然这样问似乎很浅薄,但是老师备课前还是要这样问问自己。当然文学作品不能简单地说它是“讲”什么的。但是一部好作品必有最动人之处。我看到不少教案将教学重点放到描绘琵琶女技艺的段落。的确,这些描写比喻丰富,辞采华美。但是问题是文章的主体篇幅其实是白居易和琵琶女的自诉呀。而这部分内容,看上去好像如流水账,语言上也是大白话,大概是因为这个原因吧,许多老师就将这些内容放到了比较次要的位置上。这样做,是否妥当呢?而且从对白居易的心灵震撼的程度来看,琵琶女的自述更胜一筹,千古叹息由此而发——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读诗,我们总需体会诗人作为抒情主人公,他处在怎样的情境中。白居易所处的情境是什么样的呢?缓解事业挫折、挚友分别的愁苦。面对愁苦怎么办?我们常说借酒浇愁愁更愁。但是有没有人想过,为什么我们都知道这个道理却总是千百年来忍不住仍然要这样做呢?这就是我导入课文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有的高中生会有些体验的。真正的原因在于那个“更愁”之愁其实已经不是原来的愁。借酒所浇之愁让人郁闷,而“更愁”之愁则可以让人自嘲、反观、把玩——是啊,这就是我的人生啊,真是有意思!这首《琵琶行》其实也是一个借酒浇愁的模子,作者的本意是借琵琶、借音乐来浇友人分别之愁,结果呢?却浇出了另一番天地境界。而这也正是人生的魅力所在,它往往出人意料,这也正是借酒浇愁的魅力所在。
白居易的诗尽管言浅,意可并不单薄。对诗的总体把握和对具体细节的揣摩体会是相辅相成的。比方说“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这既是琵琶女的技艺,也在于它勾起作者对往昔生活的回忆。这个感觉是相当细腻的。或许你们会有这样的感受——比如我每次坐轮渡过江,一闻到那个汽油味,就恍惚回到小时候坐船回南京的时候。显然,琵琶女的演奏“范”儿,让诗人有所触动,触动了他心灵深处过往岁月的回忆。再比如“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的“忧愁”“暗恨”和前面的“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中的“不得志”和“无限事”是一样的吗?显然不一样。那么它究竟是什么呢?对于这样的句子,一定要引导学生从自己的深层的生活体验中去寻找感觉。前者具体,而别有的“忧愁”“暗恨”则导向了对自我人生命运的感慨!这种感慨太过丰富,只能是“无言”“无声”——此时无声胜有声,东船西舫悄无言!
由此,在琵琶女的弹奏过程中,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其实在进行着隐形的对话。而琵琶女的弹奏如此动情,或许也在于白居易一行聆听的神态、气质同样勾起了她自己对往昔生活的回忆。所以弹奏完后,她情不自禁地诉说了自己的身世。我闻琵琶已叹息——为什么叹息?这里都是诗歌的模糊之处。为了琵琶女高超的技艺、为了似曾相识的感慨,这份叹息已经很重了,可是听了她的话,却比听了她的琵琶演奏还要震撼——原来她竟然在若干年前和自己同样生活在长安,相隔很近,甚至还有共同认识的人,如今在异地相逢,竟然是一见如故,有那么多的共同语言,当年共在长安的时候不曾相识,如今各自漂流,却在遥远的他乡邂逅了,这是多么大的缘分呀。在这里,造化弄人所引起的情绪同样是非常复杂的,有惊讶、有痛苦、有欣慰和温暖,交织在一起。
正是这样一种强烈的心灵的情感的碰撞,使得诗人也将自己的遭遇和盘托出——这是很了不起的,你可以欣赏她的技艺,也可以为她的自诉所感慨,在这种情形下,你都不过是在利用别人而已,这也正常,因为彼此地位还是有巨大差异的。但是你居然将自己的一切也和盘托出,这意味着什么?这是一种罕有的平等,这是超越一切的生命的沟通和交流。所以到这里,本来是开始的渴望减轻分别之愁而找点乐子,到现在,却进入了一种更为强烈的情感和内心的激荡之中。江州司马青衫湿,这不就是借酒浇愁愁更愁吗?但是后愁非前愁,后愁是更深沉的对自我命运的体悟,是一种境界阔大的愁。
所以这首诗,它的最大的魅力还是在于一种内心情感激荡过程的微妙表达。它不是样式文学,它的情感、感受不是预先设定好的,而是总有自己独特的转折、独特的微妙、丰富与含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