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国明,李永新,王幸栓,付俊华
(1.四川省遂宁市第三人民医院,四川 遂宁 629000;2.四川省遂宁市中医医院,四川 遂宁 629000)
中药湿敷对带状疱疹皮损消退时间的影响性研究
古国明1,李永新2,王幸栓2,付俊华1
(1.四川省遂宁市第三人民医院,四川 遂宁 629000;2.四川省遂宁市中医医院,四川 遂宁 629000)
目的 观察中药湿敷对带状疱疹皮损消退时间的影响。方法 将本院2013年8月—2014年12月收治的带状疱疹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予中西药治疗、半导体激光照射;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中药湿敷。2组患者均以1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1~2个疗程。病情痊愈则不进入下个疗程。比较2组患者红斑、水疱消退时间。结果 治疗组平均红斑、水疱消退时间分别为(5.5±0.5)d、(3.4±0.6)d,对照组分别为(8.4±1.3)d、(6.8±1.2)d,治疗组皮损消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P<0.05)。结论 中药湿敷治疗带状疱疹,皮损消退时间短,无不良反应,值得推广应用。
中药湿敷;带状疱疹;皮损消退时间;影响性研究
带状疱疹是皮肤科的常见病、多发病。该病主要表现为初起患部皮肤灼热、疼痛,继则出现红斑、簇集性水疱。据统计,本病患病率占皮肤科疾病的0.5%,发病以夏春季较多,男女比约3:2[1]。如何促进带状疱疹皮损消退,缩短病程,降低治疗费用,成为治疗的关键。笔者自2013年8月以来运用中药湿敷法治疗带状疱疹,观察红斑、水疱消退时间,现总结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将符合诊断标准的住院患者共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0例,男25例,女15例;年龄l9~89岁,平均年龄55岁;皮损分布部位:头面部10例,上肢5例,胸腰肋背区为20例,下肢5例;其中肝胆湿热型30例,脾虚湿盛型10例;病程4.8 d。对照组40例,男26例,女14例;年龄20~86岁,平均年龄54岁;皮损分布部位:头面部9例,上肢6例,胸腰肋背区为22例,下肢3例;其中肝胆湿热型32例,脾虚湿盛型8例;病程4.6 d。2组病例的年龄、性别、部位、病程及病情严重程度相似,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中“蛇串疮”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1.2.1 皮损多为绿豆大小的水疱,簇集成群,疱壁较紧张,基底色红,常单侧分布,排列成带状。严重者,皮损可表现为出血性,或可见坏疽性损害。皮损发于头面部者,病情往往较重。
1.2.2 皮疹出现前,常先有皮肤刺痛或灼热感,可伴有周身轻度不适、发热。
1.2.3 自觉疼痛明显,可有难以忍受的剧痛或皮疹消退后遗疼痛。
证候分类:肝胆湿热:皮损鲜红,疱壁紧张,灼热刺痛,口苦咽干,烦躁易怒,大便干或小便黄。舌质红,舌苔簿黄或黄厚,脉弦滑数。脾虚湿蕴:颜色较淡,疱壁松弛,口不渴,食少腹胀,大便时溏,舌质淡,舌苔白或白腻,脉沉缓或滑。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诊断标准;②符合辨证标准;③年龄为18~90岁;④住院患者,便于观察记录。
1.4 排除病例标准 ①孕妇及哺乳期妇女;②合并有心、脑血管疾病及肝、肾、造血系统等疾病者;③对治疗药物过敏者。
1.5 治疗方法 对照组 西药治疗:水疱较大者,局部消毒后,用注射器抽取疱液。予注射用阿昔洛韦抗病毒;腺苷钴胺营养神经;布洛芬缓释片或盐酸曲马多注射液镇痛。有感染倾向者,予抗感染;后期予胸腺肽或胸腺五肽提高免疫力;无激素禁忌症者,早期予地塞米松或强的松缓解神经炎症、水肿,减少后遗神经痛的发生。
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中医湿敷。自拟中药疱癣净(丁香10 g,冰片5 g,大青叶30 g,板蓝根30 g,苦参30 g,马齿苋30 g,芒硝20 g,黄芩30 g,黄柏30 g,大黄30 g,海桐皮30、丹参30 g)加水3000 mL,煮沸后小火再煮20 min,将药汁滤出,连煎2次,冷却后放入冰箱冷藏备用,用时以6~8层纱布浸于药液中,拧至不流水为度,湿敷患处,紧贴患部皮肤,每隔10 min,用注射器向纱布撒药水约5~15 mL 1次,每次30 min,每日1~2次。
1.6 观察指标 红斑消退时间(红斑完全消退的时间),水疱消退时间(水疱干涸开始结痂的时间)。每天观察记录患处红斑、水疱消退情况,观察者为同一位医生。
1.7 疗效判定标准 2组患者均以1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1~2个疗程。病情痊愈则不进入下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红斑消退时间和水疱消退时间。
2.1 治疗结果 见表1。治疗组红斑消退时间为(5.5±0.5)d,水疱消退时间为(3.4±0.6)d,均短于对照组(8.4±1.3)d和(6.8±1.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2组红斑、水疱消退时间对比
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不良反应 治疗组40例患者均未发现对湿敷中药过敏的现象。
治疗组红斑、水疱消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无不良反应。
清·吴师机《理瀹骈文》曰:“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外治法是带状疱疹的治疗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中医学认为带状疱疹主要是因湿热火毒蕴积肌肤而发,外用药一般都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用,能有效清除肌肤内的湿热火毒,改善局部微循环,促进炎症的吸收,加快皮疹的消退。
目前治疗带状疱疹的中药外用剂型有:糊剂、油膏、酊剂、洗剂、油剂、散剂、膏剂、溶液外洗、民间偏方验方等。纵观目前中药治疗带状疱疹的各种剂型,本人认为膏剂、糊剂、油膏、油剂不利于散热,酊剂、散剂、洗剂不宜于渗液性皮损,均不适宜红斑、水疱期的带状疱疹,因为带状疱疹本身的症状是灼热、疼痛,水疱或血疱易破溃产生渗液,溶液外洗比较麻烦,对特殊部位的带状疱疹如头面部、会阴部,操作不便,中药湿敷操作简便,可适合任意部位的带状疱疹。
湿敷,祖国医学称之为罨敷,属“溻渍法”,是指用渗透药液的纱布与皮肤紧密接触而发挥疗效的一种治疗方法,具有抑制渗出、收敛止痒、消肿止痛、控制感染、促进皮疹消退、皮损愈合的作用。湿敷药中黄芩、黄柏、大黄清热、泻火、解毒;海桐皮、丹参祛风通络、散瘀止痛;大青叶、板蓝根抗菌和抗病毒;冰片、丁香局部清凉,促进药物渗透、吸收;芒硝、苦参、马齿苋收敛祛湿,减少局部的渗出。诸药合用能起到清热解毒,燥湿止痛,清凉消斑的效果,用空针刺破水疱,亦有利于药物的吸收,达到了促进带状疱疹红斑消退、水疱干涸结痂的作用。总之,中药湿敷法治疗带状疱疹,缩短了病程,降低了治疗费用,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值得临床推广。
[1]王侠生,廖康煌,杨国亮.皮肤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299.
[2]ZY/T001-1~001.9-94.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
古国明(1978-),男,硕士研究生,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中医药治疗皮肤病和中医药美容。E-mail:ggm781012@126.com
R275
B
1007-2349(2015)08-0043-02
2015-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