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绽放“高效”的花朵

2015-05-05 12:15蔡秋恋
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 2015年1期
关键词:语文味课改高效

蔡秋恋

摘 要:新课改中,语文课堂教学披上“高效课堂模式”的外衣,骨子里扎扎实实地进行传统应试教学做法不少见,这是目前语文教育的现状。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就如何构建高效语文课堂,本文从教师转变观念;备教备学,做足功夫;回归本源,立足文本;灵活教法;丰富自我,提升素养等方面做了较深入的思考。

关键词:课改;高效课堂;语文味

近日,笔者听了多节类似洋思中学、昌乐二中等学校的“高效课堂模式”语文公开课。开课老师们的教学过程有条不紊地落实了预习导学、课堂检测、课堂研讨、当堂巩固等环节,教学内容也基本按时按量完成,可实际教学效果和传统的教学差别不大。听课的总体感觉是教师教学一个“套路”,做题、讲评、讨论几个问题,课堂缺乏灵动,没有语文味,学生学习情绪不高。

这还是“高效课堂”吗?事实上,在新课改中,语文课堂教学披上“高效课堂模式”的外衣,骨子里扎扎实实地进行传统课堂教学做法不少见,这就是目前语文新课改的现状。面对这种贴标签式的“高效课堂”教学,我们应该自我反省。“高效课堂”的精髓在于“高效”二字,打造“高效课堂”就是为了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如果我们只是学课改模式,不学里子,终将邯郸学步,失去意义。如何才能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真正高效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转变观念,勇于践行

“高效课堂”教学是一场新变革,它贯彻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要求教师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改变传统“满堂灌”教法,放手学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真正提升“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语文能力。应试教学的硬伤,语文课改势在必行。

课改的初衷是好的,但在实行中有偏差,老师们参与热情有限。比如,“高效课堂”教学提倡“多学少教”“先学后教”“兵教兵”等做法,这与传统教学习惯大相径庭,习惯了传统教学的老师往往不习惯,甚至有抵触的情绪,于是出现了老师上公开课依照“高效课堂模式”,平时课堂还是传统课堂的现象,这也许正是当下课改的尴尬。教师是实现新课改的主导者,要打造“高效课堂”,笔者以为教师必须端正思想,转变观念,实实在在地去践行。因为抵触情绪下,教师不可能用心琢磨如何让课堂教学“高效”起来。

走在课改的新旅途,由于无法摆脱高考的樊篱,我们理解老师们教学表现出行动的无力感,也理解老师们的“不习惯”。但既然课改了,“不习惯”也应成为一种习惯,因为高效课堂就是以最小的教学和学习投入获得最大学习效益的课堂,它与高考不是背道而驰。课改只有在每个人的精神世界里筑起巢穴,才能安放好教育的灵魂。著名教育家曼恩曾说:“习惯就仿佛一条缆绳,我们每日为它缠上一股新索,不要多久就会变得牢不可破。”当我们把“高效课堂”教学作为一种习惯,“高效”才有未来。

二、备教备学,做足功夫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高效课堂的参与者是教师和学生,要实现“高效”,师生都应做好课前充分的准备。

其一,教师准备。教师是高效课堂的参与者,更是引导者、组织者,做好课前备课,胸中有丘壑,上课才能行云流水,水到渠成。教师准备包括三方面:

一是钻研教材。教材即文本,教师在课前必须熟悉文本,钻研文本,明确文本的重点、难点、关键点,从中挖掘教学资源,寻找听、说、读、写综合实践的契合点,对此进行教学设计,这是上好高效课的基础。

二是编写“两案”。(1)教案。因为课堂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编写好教案,教师对教学目的、任务和过程就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和安排,这是教师上课的凭借;(2)导学案。高效课堂教学离不开导学案编写,导学案做好课堂教学预设,就能为学生“先学”提供依据,这是教师上高效课的关键。

三是督导“先学”。陶行知先生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学生“先学”,就要指导他们方法。比如小组合作学习,如何分工协作事先要有合理安排;布置学生预习,部分学生会应付预习,甚至不预习,不可放任自流,课前可以安排学科长配合检查督促。而教师本人也应全部或部分抽查、批阅导学案,了解学生“先学”中存在的困惑,课堂教学才会有针对性,效率也会提高。

其二,学生准备。学生准备最主要体现在自主预习。比如一篇课文预习,阅读时要圈点勾画一些关键性的字、词、句,还要依据导学案设计的问题从语言、文章内容、主题等方面进行较深入的探究预习,遇到疑难问题以书面的形式写出来,留待课堂质疑。实践证明:学生课前预习到位,学生进入课堂的时候自然胸有成竹,记笔记有重点,对教师启发性问题的反应就快,这样提高了课堂效率,所以学生一定要真正落实预习。

三、回归本源,彰显“文味”

什么是回归语文学科的本源?简而言之,课堂能促成学生听、说、读写一生有用的语文能力,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的教学就是回归语文的本源。

有人说,语文是楚辞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语文触摸的是诗一样的文字。诗人余光中也赞美道: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感悟语文美需要交流、朗读、品味。遗憾的是,现在许多语文课堂教学在工具性与人文性方面找不到平衡点,课堂更偏于工具性,字、词、句、段、篇等解读浮于表面化,注重语言知识讲解与学练。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曾一针见血地批评现在的语文教育支离破碎,而且碎了一地,正是源于此。当我们的语文教学游离语文美本身的特质,就会缺少灵气、诗意、人文关怀,少了一份“语文味”。

“高效课堂”要求语文教学回归学科本源。“高效课堂模式”下,课堂不能只顾着赶流程,否则就会陷入“八股化”,赶走了课堂的灵动,赶走了课堂的文化因子,赶走了对生命应有的关照,也赶走了课堂“高效”。

四、教法弹性,激活课堂

新课改围绕“学生主体”这一核心有一定的模式和框架,教学模式让教师的教学有了方向性、目的性。我赞成有模式,但在一定的模式和框架下,不应该墨守成规,拘泥于教法,应该体现出教学的弹性灵活。许多时候,我们老师在模式下仿佛被捆住手脚,试想:如果每节语文课永远都是按部就班地重复检测练习、小组讨论,听者不疲倦吗?当最应该充满意趣和生机的语文课显得单调乏味,那么课堂何来高效?

吕叔湘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高效的语文课堂怎么呈现,就要看语文教师是否有灵活多变的教法。高明的语文教师不会只拘泥于“小组讨论式学习”的教法,因为不是每节课都适合小组讨论,他会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特点、学生实际特点、教学环境条件和自己的实际优势“活”用教法,或讲授,或表演,或朗读,或讨论,或竞赛,或辩论……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鲜活了学生思维,让其参与其中,学在其中,我们的课堂就会变得更科学有效、更丰富多彩。

五、丰富自我,提升素养

课堂教学要“高效”,语文教师还应该做一个充满文人气息有情味有趣味的人。

在同课异构的教学展示中,课堂教学孰优孰劣,一览无遗。优劣的分水岭之一在于教师个人的语文素养。人们常说:“要教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意思是,教师要适应目前的语文教学,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深厚的文化素养。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语文教师知识广博,上课底气就足,名句格言、诗词谜联、名人轶事、幽默故事、精美句段信手拈来,左右逢源、畅游自如,才能依据自身的人生体验去引导学生逐渐开掘、丰富自我。

参考文献:

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作者单位:福建省长泰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语文味课改高效
试析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追寻
让高中语文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构筑高效的语文课堂
打造务实、创新、高效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