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研究

2015-05-05 04:02董晓春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功能体育文化

董晓春

(大连海事大学体育工作部,辽宁 大连116026)

1 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导向

当前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迎来了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新的历史时期。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发展战略,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求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号召在全社会范围内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以创新来推动社会经济结构转型,重塑竞争优势、提升国际分工地位,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中国创造,从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成为我国新的历史时期的重要使命。举国上下已经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并且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国家战略来推进,把科技创新放到核心地位,通过知识创新体系的建设以及知识共享与创新实践,不断提高我国各行各业的创新能力,并在利益共享的机制下开展全方位协同创新,而实现这一切都离不开最基本的前提条件,即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塑造。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在经济上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绩,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但随之而来的文化涣散、信仰危机、道德滑坡、人心冷漠等社会现象和问题也令人触目惊心,不无忧虑。必须清楚和引起足够重视的是,没有文化伴随和支撑的物质文明是不能持续的,没有文化引领和导向的物质繁荣也注定是空虚的。事实上,对经济增长的过度关注和追求,对文化建设的忽视和滞后,带来了今天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很多消极的问题和影响。为此,我国中央政府已明确提出建设文化大国,用先进的文化塑造人,将文化建设放在战略的高度,这是非常明智的社会选择。

高校体育文化是一种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的独特文化现象,是学校全体师生员工体育观念和体育意识的凝结。青年是国家未来的希望和脊梁,要通过教育将文化的力量渗透到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发挥文化的教育和引领作用。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体育更应承担起文化传承的重任,在体育运动过程中提升青年学生的体质,丰富他们的心智,锻炼他们的意志,完善他们的道德。

因此,在当前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重要战略的崭新的历史时期,社会对于创新型人才的渴求日益强烈,这势必要求高校的人才培养导向顺应时代和发展潮流。高校文化建设要注重发挥创新功能,通过校园体育文化的渗透和传播,借助各种平台和媒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适应全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高校必须在体育文化建设方面调整工作思路,充分发挥高校体育文化的创新功能,以时代发展为契机,以创新人才培养为导向,为实现“中国梦”做出应有的贡献。

2 创新型人才培养要发挥高校体育文化的创新功能

2.1 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社会现象,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与作用。对于文化的定义纷繁众多,一般而言,文化是对人们社会生活进行抽象提炼和反映的意识形态,表达了社会群体在一定时期内逐步形成的思想、理念、伦理、秩序、风俗习惯以及辐射出来的各种行为及活动。文化是人类的高级精神生活,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内容,它体现了对社会秩序的共同认可和遵从,从而成为人们生活和生存的重要方式方法及准则导向。

体育文化是文化这个大范畴下面的一个分支,是伴随着人类体育活动的出现而产生,并伴随着体育事业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完善。体育文化“涵盖了体育道德、体育价值、体育认识、体育制度和体育物质条件”[1]。在体育理论和技能的传授过程中,贯穿着体育文化的教育功能的发挥。可以说,体育文化通过人类的劳动、游戏以及其他具有健身性、娱乐性以及竞争性的活动,助推着人类从自由人向社会人的转化和发展。

高校体育文化是整个校园文化的一种外在表现,是校园文化的窗口和名片。它是高校师生在长期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有一定特点的价值观念、体育生活方式、体育行为模式和体育意识等体育文化现象[2]。高校作为一个国家重要的教育和文化传播载体,担当着培养和教育青年学子的社会职责。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校园体育文化对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保证他们健康成长、养成勇于拼搏和挑战的人生品格、良好的生活习惯、乐观的人生态度和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2 体育文化主要的传统功能

国内外学者对文化功能的研究著述颇丰。虽然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各异,但基本上在很多方面还是达成了共识。学界普遍认同,文化的功能表现在不同的层面上。从个人层面上看,文化发挥着塑造个人人格,提升和发展其社会化的功能;从团体这个层面上来说,文化则发挥着明确目标、规范行为、形成群体共识的作用;从整个社会层面上而言,文化则发挥着更高、更重要的功能,实现着社会整合和社会导进的目标作用。具体而言,体育在创造和激发国家与民族情感,加强国家、民族乃至地方认同,释放社会压力、宣泄社会情绪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这些作用对于建设稳定、富强、高效的社会无疑是其他因素所无法替代的[3]。理论界对体育文化的功能提出了很多的观点,如体育文化的同化功能、娱乐陶冶功能、健身功能、辐射互动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教育规范功能,等等。本文结合高等教育这一特定领域重点选择和阐述高校体育文化的下述功能,并以此为基础分析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

第一,教育功能。高校体育文化在塑造学生高尚道德情操和正确的价值取向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教育功能。通过具体的体育教育活动,使学生自觉地、系统地接受校园体育文化的熏陶和教育,通过各种体育竞赛和体育活动培养他们顽强拼搏、团结协作的体育精神。教育学生尊重规则,公平竞争,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

第二,健身功能。经常性的体育运动和锻炼能改善和提高人的大脑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从而有助于保持清晰的思维和判断能力和良好的记忆能力。大学生都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参加适合自身特点的体育运动项目尤为重要。大学生在参与体育锻炼的过程中,通过改善血液循环不断提高心脏功能,改善呼吸系统,促进骨骼、肌肉的生长发育。

第三,导向功能。大学生的身心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处于生理、心理急剧发育和变化的时期,易于接受新鲜事物、易被环境所影响,政治观念、自我约束能力及自我防范能力均比较脆弱和不稳定,校园中“网游族”、“低头族”、“逃课族”等现象非常普遍就说明了这个问题。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帮助学生正确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项目,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活动,将他们的业余时间引导到强身健体、培育各种能力的良性轨道上来。

第四,调适功能。调适功能主要发挥着平衡学生课业繁重所带来的单调感、烦躁感。对于高校广大师生而言,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是非常好的调节剂,它不仅可以作为紧张学习工作之余的体力、脑力恢复的调节剂,还可以成为娱乐享受、愉悦身心、增强交流的调节剂;

第五,陶冶和审美功能。学校教育的本质就是使学生通过文化价值的获取,体验丰富的人生意蕴,从而对自己的人格和灵魂发挥陶冶的功能。在这方面校园体育文化起着比正规教育、教学更为独特的作用。一方面它提供了一个陶冶人们心灵的场所;另一方面,体育比赛各种规则的适用与对个人的约束,对参与其中的每一个人起着陶冶情操与规范行为的作用。此外,丰富的校园体育文化也有助于教育学生对自然美、形体美、艺术美等的向往和追求,帮助学生培养健康积极的审美情趣。

2.3 新时期高校体育文化应重视和突出创新功能

高校体育文化的上述基本功能强健在强健学生体魄、塑造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方面固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规格和标准也在不断变化。可以说,人类社会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在悄然到来,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生产方式、组织形式都将发生全新的变化。在这一过程中过,最为核心的要素是创新。为此,高校体育文化的功能面临着创新导向的提升,即在传统功能正常发挥的基础上更加侧重它的创新功能。

高校体育文化的创新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现代体育的快速发展为高校体育文化的不断更新、发展和提升提供了具有创造活力的内容和形式,推动着高校体育文化要素日益丰富和多元化,为学生展示了面向现代、面向未来的、充满创新精神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和环境;

第二,随着素质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高校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更加注重因材施教,更注意挖掘学生潜力和创造力,更注重培养学生克服苦难、勇于尝试和拼搏的精神,从而体现了更外包容和创新的运动思想。

第三,体育运动是高校与外界联系的一个重要窗口,在与外界交流与联系的过程中,体育运动发展中的新概念、新模式、新观念,都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发挥着日益重要的功能。

第四,在当前的互联网时代,高校校园文化信息渠道日益增加,国内外各种崭新的体育形态、训练模式和管理方式不断进入大学校园,开阔着学生的视野,拓展着他们对外部新事物的认识和思考。

因此,适应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高校体育要注重体育文化的创新功能,在教学过程中要贯彻“创新导向”的教育原则,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乐于尝试,通过校园体育文化的洗礼,培育学生主动挑战自我、超于自我、实现自我的精神和技能。

3 发挥高校体育文化创新功能的要素支撑和价值取向

3.1 以创新为导向的高校体育文化的要素支撑

体育文化是一种软实力,是诸多要素的集成,涵盖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理论界一般是从三个层面来分析体育文化的构成,即物质文化层面、制度文化层面和精神文化层面[4]。基于此,本文也从这样三个层面来分析以创新为导向的高校体育文化的构成要素。

3.1.1 物质要素

即高校体育文化的外在鼓励物质表现形式,包括所有与体育意识形态相适应的体育设施及体育组织管理机构的总和。具体而言,这类要素主要包括校园体育场馆、体育设施、体育课堂、体育雕塑、体育服装、运动训练队、体育社团以及其他各种体育组织,等等。这些有形的、物质性的要素是高校体育文化赖以形成、存续和发展的介质和载体,发挥着基础性的平台作用,体现着高校体育发展的特色和方向,代表着高校体育管理的质量和水平,是高校体育文化中可以感觉到的具有一定感染力的层面。近年来,很多高校进行了大量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投入,体育环境和硬件设施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升。无疑,高校体育文化系统中物质要素的日益丰富和完善,既有利于对外形象的确立,发挥宣传力和影响力;对内部的广大师生而言,更是一种有形的引导和激励。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这类物质要素要体现创新的设计和建设理念,不论是充满创新活力的课堂,还是体现着创意的体育服装及雕塑,甚至是充满创新活力的体育社团,都将对等各种体育组织,都将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激励和引领作用。

3.1.2 制度和行为要素

制度和行为要素介于物质和精神层面之间,包括体育课堂教学、课余体育比赛、体育科研及交流、体育协会等全方位制度和方法的确立,体现着广大师生在体育活动中必须遵循的各种规范,包括体育比赛的规则、制度、条例、组织形式、体育风俗习惯,等等。这些制度是用来规范行为的,具有强制性和排他性。其中很多制度是学校管理者制定的,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状况,结合学校体育发展的现实阶段和特点,以此为依据制定相应的规则。除此之外,高校体育中还有一些隐性的、非正式的制度和规则,主要广大参与者在体育运动过程中自己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协调相互之间的关系和利益,但没有强制的约束力。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是最核心的驱动力。全面将制度创新落实到高校体育管理工作之中,让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的每一位学子体到会创新带来的变化和提升,从而重视创新、乐于创新,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

3.1.3 精神文化要素

精神文化是人们在体育实践中孕育出来的对客观事物的看法、思想和观念体系,主要包括体育思维、体育理念、体育审美、体育道德、体育宣战传播等要素。其中体育的价值观念是核心要素,决定着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方向。其主要内容包括高校师生对体育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道德规范,如体育观、竞技观、生命观、健康观,等等。很多高校明确提出自己的体育价值理念,如清华大学明确提出“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北京大学强调“科技与人文相融,育体与育心并重”。国外很多一流大学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都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的同时,侧重身体素质、创新思维、合作精神、国家荣誉等方面的提升和丰富。

3.2 以创新为导向的高校体育文化的价值取向

高校体育文化隶属于文化大背景下的子系统,与一般的文化相比较同样具有地域性、民族性、时代性、教育性等这些共性的特征。但体育文化具有独特的特色,即健身性、娱乐性、大众性、通俗性和竞争性等不同于其他文化的鲜明特色。高校体育文化主要作用于校园师生,揭示了高校师生这个特殊群体关于体育的学习、感受、理解、信仰及生活方式。具体表现在人们如何去学习体育运动行为本身、如何理解体育运动的规则,以及如何在这过程中思考自己的行动和价值取向。

根据社会学相关理论与研究方法将体育文化概念进行操作化后,包含体育文化凝聚力、体育文化吸引力、体育文化创新力、体育文化整合力和体育文化影响力等五个维度[5]。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也应该与这几个维度保持高度一致,充分发挥体育文化的育人功能,从上述几个方面实现高水平人才的培养,为我国建设文化强国发挥大学体育应有的功能。国内很多有影响力的校长都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如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曾提出,“完全人格,首在体育”;北大校长许智宏提出“科学与人文相融,育体与育心并重”的观点,等等。可见,高校体育文化是强调积极正确的价值取向从而对学生人格、气质和行为塑造等方面起到直接而深刻的作用。高校充分发挥体育文化的功能必须深刻认识和树立正确的高校体育文化价值取向。

3.2.1 立足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取向

我国有着历史悠久的传统体育文化,它是我们在自身发展和认识改造世界过程中精神和物质积累的结合体。我国体育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丰富多彩,足以让高校莘莘学子在接触各种体育理论和体育锻炼中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体育文化的营养,影响他们对体育精神的理解,强身健体,修身养性,通过对高校体育文化的辐射和影响实现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3.2.2 培养集体主义精神的价值取向

高校体育文化的影响力旨在提升学生集体意识和团结观念。文化凝聚力很大程度来自社会成员对该文化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体育凝聚力功能的发挥源自于社会成员对体育活动的热爱。高校学生风华正茂,对体育运动充满了热爱和参与的激情。高校体育工作者应充分挖掘体育文化精神,向青年学生灌输集体主义、团队精神,强化学生对体育文化的高度理解和认同,凝聚精神,团结向上。

3.3.3 培育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的价值取向

正确引导高校学生,提升他们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帮助他们感受体育运动的魅力,在运动中提升个人修养,学会团结协作,享受挑战自我的成就感。将那些沉迷网络、生活态度消极、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学生从颓废的状态中吸引到运动场上来,实现青年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积极转变。

3.3.4 培育包容和谐人文精神的价值取向

文化的融合力强调对各种分散的、孤立的、甚至冲突的文化的整合能力和包容能力。我国体育文化融合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即民族体育文化与中国文化的融合、民族体育文化与西方国际文化的融合、体育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6]。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需要培养越来越多的国际化人才,这种国际化人才要求具备包容的胸怀和视野,尊重异域文化和价值观,善于融合与协调。我国高校要注重挖掘体育文化的这种融合力和包容性,在体育教育过程中给学生以影响和熏陶,让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学会包容,学会尊重,学会分享,学会推广。

3.3.5 培养创新精神的价值取向

这是在前述基本价值取向基础上适应未来的重要价值定位。管理学大师彼得.克鲁克曾经指出,创新就是赋予资源以创造财富的新的能力。创新一个国家和社会前进的不竭动力,更是一个民族实现持续进步和发展的希望所在。当前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上,高度重视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如何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高校体育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创新内涵,如思想观念的创新,传统体育强调的是修身养性,后来泛化为强身健体,现在则很注重娱乐与休闲。此外,体育课程内容和教学手段的创新,在使学生享受运动乐趣的同时,也深刻认识创新带来的变化。从而使学生在思想深处更加注重对自身创新能力的培养。

4 目前高校体育文化创新功能尚未充分发挥

本文选取了辽宁省内八所非体育专业院校作为研究对象,对800 名在校本科生、200 名在校研究生和60 位体育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通过调研可以看到,受教育传统理念的长期影响,在我国当前的高校教育中,普遍存在重智育、轻体育的问题,体育并未充分担当起文化建设这份职责,体育文化对大学生身心成长过程中的渗透力和塑造力尚很薄弱,没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也缺少创新性,不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4.1 体育课在培养体系中所占权重偏低,创新功能的发挥受限

高校体育课在本科培养计划中虽然是必修课程,90%以上的调研院校总体学时不超过150 学时、学分少于5 学分,在总学分中所占比重偏低,平均比重仅约为2.5%;90%以上的调研高校大三、大四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体系中没有设置体育课。这意味着体育文化的诸多功能的发挥层面和空间是非常有限的。

4.2 缺乏制度创新,课余体育活动处于散沙状态

国家“阳光体育活动”政策已提出多年,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目标在高校还只是停留在口号上。高校在场地设施上、课余体育活动组织上、宣传上都远没有达到保障和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课余体育锻炼由于没有约束力,和相应的奖惩制度。在当前学生普遍体育锻炼意识薄弱,体育锻炼习惯没有养成的情况下,学生课余锻炼的效果并不理想。

4.3 学生参与体育的主体能动性不强

高校往往更多重视体育的政治价值,采取谨慎的娱乐观。强调体育活动的集体性、技艺性和表演性,缺乏对学生个性需求和审美意识的关注。很多高校未能结合大学生身心特点和心理生理需求进行课程的设计和组织,很多高校体育课教学内容及教学手段存在着诸多局限性。很多学生对体育课兴趣薄弱,上体育课只为“凑学分”现象普遍;51%的调研学生认为体育课没意思,但是没有学分不能毕业,不得不上;结果是高校体育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和渗透能力非常薄弱。调查院校中大约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影响一般;20%左右的学生甚至认为没有影响。(见上图)

4.4 体育文化建设尚停留在传统层面,创新力不足

通过调研,发现虽然很多高校每年都组织校级运动会,但很多高校领导者对校级运动会的价值和功能的认识缺乏理性,重视度和参与度日益降低。另外,在很多非体育类院校中,体育工作均没被列入综合评价、学科贡献度等考核体系。此外,体育课程体系内容单一,没有将我国丰富的传统体育项目纳入进来。个别领导者甚至将体育教学的目标任务限于身体素质的锻炼,割裂了体育教学与高校整体教育的本质联系,忽略体育教育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作用,这必然在一定程度导致高校体育教师没有积极性和学习的热情去深刻理解和挖掘体育的文化内涵,教学尚停留在传授运动技能的层面,体育文化的诸多功能无从发挥。

4.5 体育文化建设创新理念欠缺

受整个社会环境的影响,在经济的转型期,很多高校急功近利,过于重视科研和论文数量,忽略文化尤其是体育文化的建设。许多高校根本没有自身的体育文化理念和建设内容。学校体育只是还停留在体育教学、群体活动、运动竞赛等基础形式之上。还谈不到深层次意义上的体育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和熏陶。加之内容陈旧、参与面狭窄、体育改革研讨成果重理论轻实践,对体育文化建设投入支持和经费有限,等等。理念意识不强,伴随着高校体育文化的组织机构不够完善,管理措施不够规范,有关体育文化的政策、制度尚不能保证高校体育文化富有成效地开展。

4.6 传统的行政化的管理模式制约着高校体育文化创新的内驱力

通过调研发现,很多高校的各种体育文化活动基本是都是由学校团委、工会及体育部门规划,学校体育社团执行,没有将体育文化建设纳入到学校整体宏观发展战略中去,也没有充分发挥微观个体的积极参与和自主策划的热情。这种行政化的管理模式无法形成切实有效的制度安排和观念转变,使得各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千篇一律,没有生机,缺乏特色,普遍处在高校文化建设的“末端”。

上述问题在我国当前高校中还是比较普遍的,限制了高校体育文化功能和作用的发挥,浪费了高校体育课及体育活动这个最生动、最直观、最有助于锻炼人、塑造人、培养人的教育平台,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距离社会期望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

5 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导向建设高校体育文化的主要路径

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不能与时代的政治、经济和大的文化背景相脱节的。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和功能的发挥必须以党的方针政策为指导,结合高校体育自身发展规律来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与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有必然的联系,尤其是构建核心价值体系上,更是密不可分。高校体育文化的构建要实现体育的自然价值、社会价值和人文价值的有机融合,结合中西方体育文化发展的历史传承,进行现代改革创新。

5.1 创新观念,转变认识,认清体育文化的内涵和功能

尊崇“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思想,以理念创新为前提,以教育为手段开展、推广体育文化,不断完善各种外部条件。很多高校名义上增加了体育课程的学分和学时,但实际上并未对高校体育教学给予足够的重视,甚至将体育课视为可有可无的边缘性课程。完全忽略了体育文化可能带给青年学生的教育功能和塑造人才的能力。为此,我国当前各高校必须提高认识,鼓励体育工作者梳理和提炼体育文化的核心功能,以学生为主体,以体育课、课外活动、运动竞赛等为主要内容,倡导“合作、竞争、超越”的体育精神,在参与体育课堂学习的基础上,变被动为主动,从强制参与转向个体认同,积极参加各种体育课外活动,不断提高对体育认识和觉悟,强身健体的同时不断提升心智水平,为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注入力量。

5.2 以学生为主体,创新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和手段

相对于传统的体育教学,目前国内高校体育课教学内容与手段尚没有太大的突破,教师重在讲解技术动作及要领,学生则在此基础上反复练习,受限于学时与学分,教师很难帮助学生剖析和理解体育文化,讨论与发扬体育精神,课程结束时尚不能从量变向质变提升。为此,高校应关注和加速体育教学改革,结合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能力和素质的要求,改革教学内容和传统的教学手段,适当加大体育课的学时和学分,保证学生充足的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实现体能教育与心智教育同步发展。教师在讲授基本理论和技能的同时,要注重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能力,注重提高学生的体育欣赏水平,使学生正确理解体育,主动接受体育文化,进而养成参与体育活动的习惯,不断树立终生体育的理念。

5.3 创新管理思维,为国家阳光体育推广搭建文化教育平台

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吸引广大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的阳光体育活动计划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体育自始至终都应该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当前的高校评估、学科建设等方面,体育并未成为核心指标。高水平运动队和阳光体育活动竞赛体系、高校体育产业体系等都尚未充分建设起来,这一切工作的滞后与体育文化的缺失是直接相关的。因此,阳光体育活动长效机制重在校园体育文化的培育,必须努力消除长期以来的锦标主义对体育的异化,让阳光体育深入人心。通过高校立足各自的传统和风格,吸纳各种创新因素,不断形成各具特色的高校体育文化,给学生以良好的文化熏陶,为他们参与各种自主的体育活动提供广阔的空间、宽松的环境和自主选择的机会以及各种人文关怀。

5.4 创新文化传播手段,建设信息化平台营造和宣传高校体育文化

考虑到学生对网络的兴趣和热情,高校要注重充分利用网络手段来传播文化,如建立体现学校特色的体育文化网站,将体育与健康方面的知识、终身体育的理念、院际间体育赛事的精彩瞬间、学校师生健身的精彩片段等以生动的形式传输上网,让学生时时处处近距离地感知体育的价值、理解体育的精神以及热爱参与各种体育活动。

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离不开与外界的沟通与交流。文化总是在交流中和不断丰富起来的。不论是赛事活动还是研讨活动,都有助于学生提升对体育的鉴赏力,感受体育的魅力,培养集体观念和创新精神。这些交流活动本身也是高校校园文化的一部分,更有助于各高校构筑体现自身特色的体育文化,从而避免“千校一面”的问题。特色体育文化建设良好的学校必然有着多元性的、丰富良好的校园氛围,充满活力的人文精神,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从而也有助于提升高校整体的教学科研水平。

可见,高校体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对学校各方面发展发挥着巨大的影响效应。丰富多彩的师生体育活动不仅有助于身心健康,更提升着校园的融合度和凝聚力。基于此,高校必须将体育文化建设放在一定的战略高度上,增加资金和人员的投入,建设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用先进的文化武装学生、激励学生,引导和塑造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1]袁田,邱希.民间体育文化的基本内涵、特征辨析[J].群文体育,2010(2):14-18.

[2]朱洵韬,陈林华.我国大学体育发展战略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3(2):31-34.

[3]周哲玮.体育的社会整合功能与和谐社会的构建[R].研究报告,2006.

[4]王智慧.体育强国战略背景下体育文化实力的维度解析与提升路径研究[J].体育与科学,2011,32(4):26-30.

[5]陈清.中原三元文化融合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影响[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34(2):35-38.

[6]张健.试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J].体育文化导刊,2009,(6):17-21.

猜你喜欢
功能体育文化
99Tcm-MIBI显像在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术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基层弄虚作假的“新功能取向”
把党史的功能作用发挥得更加充分有效
奔驰S级香氛功能介绍
谁远谁近?
我们的“体育梦”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