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健芝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体育科学系, 湖南 娄底 417000)
三维健康: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还是派生功能
段健芝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体育科学系, 湖南 娄底417000)
摘要:以培养学生体育素质为立论依据,对强调“三维健康”背景下的学校体育问题及学校体育本质进行研究,认为三维健康不是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而是体育的派生(代偿)功能,学校体育的主要任务是在发展学生体育素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而不是为不能承载的三维健康而改变体育本身。学校体育要从学科的视角出发,纠正“健康工具”倾向,突出学校体育的文化性与体育自身的本质特点,从“体育素质”来解读学校体育。
关键词:学校体育;三维健康;功能 “三维健康”是21世纪以来学校体育的热点之一。学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进程中,对于中国学校体育而言并不轻松,学校体育的思路,大多是与“健康”竞争,追求和强化的是理想化的健康。理性分析我国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对“健康”的追求造成太多的迷茫、困惑和困境,其关键不是改革的现实困住了我们,而是我们自己受困于我们运行的那个屡试不爽的思维与运作模式:以“健康”为己任,从体质健康到身心健康再到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三维健康。
学校体育的目标是三维健康还是发展体育素质,学校体育强调的是作为人口的健康还是传承健康的体育文化,这是我们不能回避且必须解决的。作为从事体育研究的体育学家与体育教育者,有必要加强学术研究的合力,对学校体育自身困境要有深刻反省,不但要说明一些体育思想,而且要纠正一些“体育与健康”的思想,使原来不同的学术体系调整到相同的逻辑基础上,使学校体育运行在体育的轨道上,促进学校体育的新常态本体发展。
1三维健康的历史演进
1948年,在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宪章中首次提出三维健康的定义:“Health is a state of completephysical, mental and social well-being and not merely the absence of disease or infirmity”。这一定义提高了人类对健康的认识:健康是在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的完美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定义为:“生理、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品质的良好状态”。 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将道德品质修改为道德完善,将道德修养作为精神健康的内涵,其内容包括:健康者不以损害他人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具有辨别真伪、善恶、美丑、荣辱等是非观念,能按照社会行为的规范准则来约束自己及支配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这是对健康较为全面、科学、完整、系统的定义,说明了健康不仅涉及人的体能方面,也涉及人的精神方面。
在我国,学校体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国家先后两次正式提出“健康第一”, 首次提出是在1950 年6 月,针对当时人民生活水平较低,青少年学生营养不足,健康状况严重不良的现实状况,毛泽东同志给当时的教育部长马叙伦的信中提出“要各校注意健康第一,学习第二。全国一切学校都应如此。”[1]这一时期的“健康第一”,单纯是从身体的角度出发,还没有上升到“三维健康” 的层面。第二次提出是1999年6月,由于学校教育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片面追求升学率,学生体质下降,综合能力下降,再者,社会竞争激烈,学生身心难以承受,抗挫折能力不足,团结合作意识的缺乏等心理品质问题越来越对学生素质产生弱化影响,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2]这一时期的“健康第一” 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主要是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身体、心理、社会的和谐统一的人才培养理念,明确了学校教育的“三维健康”理念。
2“三维健康”理念在学校体育中的渗透与实施成效
在“三维健康”教育理念的大背景下,2002年,教育部针对学校体育分别颁发了大、中、小学的《体育课程标准》,将体育课更名为体育与健康课(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基本理念是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并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将课程目标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领域水平目标,学校体育正式开始了“三维健康”的征程。2010年对2002版的《体育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新的2011版课程标准,课程理念仍然定位为“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三维健康”仍是学校体育追求与奋斗的目标。
在“三维健康”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学校体育开始了指向“健康”的“快乐体育、兴趣体育、淡化技术、淡化甄别”系列课程改革及“体验式教学、鼓励式教学、情感式教学”等系列课程与教学模式改革,更加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在较长一段时间,不管科学性、可操作性与实效性,不论及“三维健康”的体育甚至成为了“传统落后”的代名词,大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都围绕“三维健康”进行,如:用“三维健康”观变革基本体操教学放大健身功能——初议体育院(系)专业体操课程教学改革之一(陶子成等,2003),“浅议三维健康观下的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崔铁成等,2007),“健美操运动对女大学生三维健康指标的影响研究”(彭道秀,2014),并片面地以健康为学校体育本位,如:“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是育体育心,并派生其它功能,最终达到育人的目的。”[3]“‘健康第一’是学校体育的出发点,也是学校体育的归宿,是衡量学校体育成败与否的基本标准”[4]“健康是学校体育教学追求的根本。”[5-6]等等。
通过十余年“三维健康”理念下的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成效如何呢?通过中国知网检索“学生健康状况”相关文献1247篇发现,研究普遍涉及的是关于学生体质健康问题,对因体育教学而产生的“心理、社会适应”健康效应研究缺失,从大量的已有研究分析,“三维健康”状况无从评判,体质发展并不乐观,“体质堪忧”是主流,如:“青少年形态指标呈现‘优化’趋势,主要特征表现为体重增加、营养改善、肥胖率升高,机能与素质指标呈现劣化趋势,主要特征为身体素质部分指标与反映肺功能的肺活量呈持续下降趋势、近视率增高”。[7]“学校体育实践与学生体质健康形成了令人难以理解的反差”[8],“中部普通高校学生心血管功能和呼吸功能较强,但其耐力素质令人担忧,且对健康的认识不足,心理健康水平较为薄弱。”[9]“现在中学生的体能素质全面下降、心肺功能越来越差、肥胖学生明显增多。”[10]“江西省城镇中小学男生的体质健康现状堪忧,且城乡差异较大。”[11]“唐山市高中学生体质健康的总体水平处于“及格”的最低水平。平均成绩处于全国的标准最低线,处于下降的趋势。”[12]等等。
人的健康除了各种环境因素外,还必须是整个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形成的合力来推动,按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暂且不论世界上有无完美的健康人,从现实的评价来说可操作性差,是一种理想状态。理性、多维地分析我国学校体育,从一元“体质健康”到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的“三维健康”,更是一种学校体育所不能承载的理想目标,从而也导致了学校体育本质功能在“三维健康”轨道上的偏离,在发展和改革过程中正慢慢蜕化变质,走向“健康”的附庸。
3三维健康的理性思考: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还是派生功能
1986年,由首届国际健康促进大会制定《渥太华宪章》对健康的定义作了进一步的说明“健康是每天生活的资源,并非生活的目标。健康是一种积极的概念,强调社会和个人的资源以及个人躯体的能力。良好的健康是社会、经济和个人发展的主要资源,是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健康是一个多元的动态概念,并非具体目标,缺乏可操作性,我国“健康第一”的两次提出,都是在整个学校教育过程中,针对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言,是一种宏观上的教育指导思想,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宏观目标,并非专指学校体育。早在2006年,李晋裕教授就提出“现在有一种误区,一讲健康第一很自然就定位在体育上,把体育当成(健康第一)主角了,我认为在定位上不够准确”[13]。的确,学校体育只是促进人健康成长的一个方面,学校体育若把“健康第一”直接理解为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容易导致学校体育“健康本位”的片面观点,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学校体育寄予太多的期望,赋予过重的健康责任。二是导致学校体育教育行为的扭曲,其实质是将学校体育引向思维的片面性和僵化性。三是造成体育文化的缺失,失去体育的本来面目。
心理健康的标准有10条:(1)充分的安全感;(2)充分了解自己,对自己的能力做出恰如其分的判断;(3)生活目标切合实际;(4)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5)保持个性的完整与和谐; (6)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7)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8)能适度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9)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与兴趣爱好;(10)在不违背社会道德规范下,个人的基本需要应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
心理健康是健全人的基本素质,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与包括学校体育教育在内的所有学科教育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是育人的基本内容。由于体育自身特殊的身体运动性、竞争性、团体性、合作协同性、规范性及运动规则的约束性,参与者必须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心理负荷和行为控制,使得体育教育在学生的个性、人际关系、情绪、行为规范、意志品质等方面蕴涵着许多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特点,对心理健康有着积极影响和效应,学校体育教育对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但“体质研究者无需自责没有对心理进行研究,也无需怀疑是否因为没有心理的研究而认为体质研究不完整。”[14]心理教育与目标达成不是体育所独有的,不是体育的本质功能。
爱因斯坦说过“如果没有界定范畴和一般概念,思考就像在真空中呼吸,是不可能的。”学校体育也一样,如果不界定范畴和一般概念,不把衍生的现象排除,思考学校体育所承载的使命是什么,很难想象带着健康直接功利目标的体育能在学校教育道路上走多远。体育与健康不是一个范畴,体育是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基础的,健康是一个人的生命状态,对于这些问题,许多学者都进行过探讨,如:“身体、心理、社会健康教育,删除修饰再重组就是可以推断为:“健康教育”,回头看这是体育吗?健康学能解释许多体育锻炼的身体原因,而体育学能解释多少健康问题呢?设计这样的内容,体育落脚点在哪里?”[15]“诸多健康教育的目标及其内容很难通过身体练习达成,与课程性质及承载的使命之间具有明显的不协调之处,这不仅可能使体育课程自身的改革误入歧途,实际上弱化了学校健康教育。[16]“当我们无法认清体育的核心教育价值时,就会趋向于将体育课程的目标多元化,运动参与、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乃至身体健康并不能体现体育学科的真正特性。”[17]“当我们将身体的活动看作一种手段,把运动作为一件心事成天担忧的时候,早就已经背离了身体的意义。”[18]学校体育所承载的使命是什么?传承与发展体育文化和为促进人的身体发展服务,学校体育的本质是什么?当然要回归体育。体育是一种文化形态,作为学校体育的母体决定了学校体育的体育品性,并为学校体育设定了基本的逻辑及范畴来源和系统的知识体系,在内容与文化形态上必然要体现出体育内涵,不能无“我”(体育)。“体育,作为一种文化活动,必须要有自身的单质纯粹性,那就是,所做只为所做,此外便没有其他的实用目的;因为一旦另有所图,这种文化活动就会蜕化变质,最终成为其他事项的附庸”。[19]学校体育的重心要落在“发展体育运动”、“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上来。
面对一个面广量大的健康平台和渴望健康的人群,学校体育无法承载三维健康前行,我们能做的只能是在体育的轨道上,追求“健康体育”,更加突出体育自身的本质特点,纠正“健康工具”倾向,摒弃过分关注个体主观兴趣与情感体验的教学模式,“健康地”发展体育运动和开展学校体育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体育学、文化学、生理学、解剖学等方面科学地建构体育运动,知识的构建与运行模式要清晰地展示体育课程文化特征,客观地、本质地开展学校体育工作,从指向“健康”的“健康第一”教育主张,向指向“体育素养”的“健康体育”的教育主张发展。如果不坚守体育课程的本源,如果没有内在一致性的追求,我们可能拥有健康的心理,拥有多元文化,但也许我们不会拥有运动技术、运动能力,不会拥有运用体育知识促进人体机能发展的能力,体育特有的文化也将慢慢消退,那体育和学校体育就不是自己,将失去其生命力。
4结语
体育因其文化性与具有促进人身体发展的独特作用两大特点而体现出自己在学校教育中独立存在的价值,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人们对文化的需求,作为一种文化形态的体育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已远远超过体育行为对其身体的影响作用。学校体育需要的不是保“健”品,而是真正能够改变学生体育文化结构的教育,学校体育研究者无需自责绕过“健康第一”进行学校体育研究,也无需怀疑是否因为没有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三维健康”的研究而认为学校体育研究不完整,三维健康不是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而是体育的派生(代偿)功能。学校体育对健康的过高追求与培养学生体育素质的缺失以一种放大的声音提醒我们:走向未来的学校体育需一套清晰的具有体育本质的规则系统,应该有自己明确的价值取向和特有的课程主线。学校体育的主要任务是在发展学生体育素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而不是为不能承载的三维健康而改变体育本身。
参考文献:
[1] 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一1975)[M].海南:海南出版社,1998,32.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而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国教育报[N].1999-6-13(1).
[3] 陈博.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结合问题[J].体育学刊,2001,8(6):28-30.
[4] 朱兴中.新课标下对湖南省普通高级中学如何贯彻“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5] 贾震.大学体育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教材改革的理论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6] 喻坚.以“健康第一”思想作为学校体育主导思想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5):661-665.
[7] 张京华.关于我国中小学学校体育主要问题的调查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2:18-31.
[8] 杜登明.新中国学校体育改革历程的回顾与反思 [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 2013.
[9] 傅兰英,朱小平,赵迪,等.中部地区6所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质与心理健康现状调查[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11(52):10595-10598.
[10] 马锦梦.湖北省中学生体质健康现状调查与分析[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2014.
[11] 李学武.江西省城乡中小学男生体质健康现状调查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1,35(3):64-67.
[12] 赵永泉.2012-2014年唐山市市直高中学生体质健康的现状分析[D].北京:首都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5.
[13] 毛振明,赖天德.解读中国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82-83.
[14] 龚勇军,吴曙琳.体质概念内涵辨析[J].医学信息,2010(6):1638-1639.
[15] 刘桂海.向真理投降——《创建人文与科学融合的学校体育课程体系》质疑[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3):369-370.
[16] 沈建华,卢伯春,郑家鲲,等.体育课程作为学校健康教育主要载体的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1,35(4):74-76.
[17] 李永华,张波.学校体育的使命: 论体育素养及其提升途径[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1,25(4):99-101.
[18] 周哲玮.身体的回归:顾晓鸣教授谈体育[EB/OL].http://www.chinatyxk.com/gb/news_view.asp?anclassid=2&nclassid=4&nclass=&newsid=763, 2013-10-15.
[19] 张洪潭.从体育本质看体育教学,体育与科学[J].2008,29(2):81-86.
◀学校体育
Three-dimensional Health: Essential Function or Derivative Function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DUAN Jian-zhi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Hunan Humaniti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stitute,Loudi 417000,China)
Abstract:To cultivate students' physical quality as the theoretical basis and research emphasis on "three-dimensional health"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chool sports and school sports essence, that the essential function of three-dimensional health is not a school sports, but sports derived (compensation) function, the main task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is cultivating students' good quality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ing the students' physical quality, and not for not carrying the three-dimensional health and change the sport itsel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should b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bject, to correct the tendency of "health tools", to highlight the cultural nature of school sports and sports itself, from the "physical quality" to interpret the school sports.
Key words: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three-dimensional health; function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365(2015)06-0048-04
作者简介:段健芝(1966-),女,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学校体育学。
收稿日期:*2015-09-12; 修回日期:2015-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