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也要“慈悲为怀”

2015-05-04 08:37陈琼燕
中小学德育 2015年4期
关键词:疼爱慈爱慈善事业

陈琼燕

一位音乐老师说:“许多人把慈善事业挂在嘴边,我觉得对于老师来说,好好搞教育,对孩子好一点,就是最好的慈善事业。”

这真是一句具有哲学意味的话。记得曾读过一篇文章,作者把教育与“我佛慈悲”联系起来,认为“爱孩子,就需要有一颗菩萨心肠。教师尤其需要有一颗普度众生、慈悲为怀的心肠。如果你把每一个孩子都当作一条‘可怜的小生命’,去怜悯他们,去爱他们,去原谅他们,你就不会随便举起你的教鞭,也不会说那些‘刻薄’的话了”。

无论“慈善”“慈悲”,在我看来,都是在强调一种“慈爱”的情怀。在这个物质发达,而人性“浮夸”的社会,向教育者提出“慈悲”之心未免有些“不合时宜”,但教育者如能这样来要求自我,却可能更容易跳出已经扭曲的教育怪圈,回到教育的本质上来。

最近开会时,校长曾通报某校一位老师因无意识的体罚,让学生身心受到伤害一事。据说事情起因是孩子上课贪玩,也许该老师觉得严格要求就是为孩子好,他可能没认识到,学生知识体系的建立不是依靠某一个老师的某一堂课,或某一次作业形成的,它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这一过程中,老师的“爱心”“微笑”“鼓励”“安抚”等等因素,都比单纯的知识掌握更加重要。如果那位老师能“慈爱”一点,去了解孩子为什么上课走神,是自己的课堂不够吸引人,语言太枯燥死板,还是自己的表情太过僵硬严肃,或者孩子今天心情不好,家庭出现了什么问题等等,在这一前提下,再去提醒、安慰、教导,我想孩子就一定能从“游离”中回到课堂上来。

试想,老师在对待某个“不完美”的孩子时,如能运用适当的提醒与评价,或许孩子的知识体系不能立刻丰富起来,但对孩子来说,他或许会因此喜欢上这个老师,喜欢上他的课(甚至不管老师讲得精彩不精彩),这对孩子来说都是善莫大焉的事。

所以,老师的“慈悲”就是老师的爱,是一颗真正“疼爱”孩子的心。孩子来到这个世上,本身是弱小的,不完美的,只有老师或父母爱的滋养,才能使他们健康完美。

教师的“慈悲为怀”,就是教师对教育的情怀。教师不是一个单纯的职业,它还是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营养师”,“心理辅导员”,当然也是知识的引导与传承者。

每一个孩子都有值得我们“怜爱”的一面,请珍惜他们,疼爱他们吧,请宽容而又慈悲地对待每一个孩子吧。

责任编辑 余志权

猜你喜欢
疼爱慈爱慈善事业
再没有如此疼爱我的人
疼爱
慈爱的妈妈
灯 塔
推动慈善事业发展 促进社会向善向上
肩负使命的奶奶
母爱
慈祥和慈爱
慈善事业法与社会治理现代化
最慈爱的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