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音乐学科相互渗透促儿童发展之探究

2015-05-04 02:22林宁
新教师 2015年2期
关键词:尝试美术学科

林宁

当前,以多元文化、人文关怀、创意表达为内涵的艺术教育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学科本位的艺术教育思潮。艺术教育不再是仅仅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为目的,更多的在于结合学生的兴趣,以及社会、文化环境,培养学生感知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发展其关爱他人、关怀社会的情操。同时,新课程改革更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强调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在这一背景下,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究和教学实践,将音乐、美术学科相互渗透,以便更好地促进儿童发展。

一、探究的现实基础

1. 现有的教材基础。新课程更加注重学生情感的体验与表达、审美的培养、文化的传承、个性的发展等等,在教材上也呈现出一定的学科互通基础。仓山区小学音乐学科选用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音乐教材,美术学科选用的是浙江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美术教材。两套教材在内容上就有许多共通点,如第一册的《好朋友》(音乐)和《新朋友》(美术)、《国旗国旗真美丽》(音乐)和《彩旗飘飘》(美术)、《丰富多彩的动画人物》(音乐)和《画家笔下的童话》(美术)等等;第二册的《小动物唱歌》(音乐)和《粘贴小动物》(美术)、《春天音乐会》(音乐)和《各种各样的树》(美术)……

2. 师资基础。仓山区音乐、美术学科近年来引进了大量高学历、高素质的年轻教师,他们有良好的艺术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善于学习,勇于创新;中老年教师有丰富的艺术课程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并深受新课程改革精神的影响;音乐学科“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进课堂”的实践活动已开展多年,“音乐图谱”在教学中的应用较为普及。

二、探究过程

在上述基础上,我们尝试采用音乐、美术学科联合教研的模式,试图在不淡化学科特征的前提下,寻求音乐、美术两种不同艺术形式在审美意蕴、表现手法等方面的相通之处,以之作为两门学科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契合点。通过教师间的合作交流,实现学科间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从而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对美的敏感力、鉴赏力与表达力、创造力,培养学生的良好情操并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达到更佳的美育效果。

(一)初次尝试———同一主题互补教学的尝试

1. 初期准备。首次尝试,我们选取了相同主题的《四季童趣》(音乐)和《四季歌》(美术)教材为载体,围绕四季这一主题,引导学生展开了一系列的艺术探索。

实验班级所在学校的音乐、美术教学活动开展正常,学生音乐、美术发展水平良好。参与联合教学实践的两位教师关系融洽、沟通良好。

2. 探索过程。本次教学实践活动,我们预设的学习目标是:①感知四季的色彩、体会四季的特点;②分享四季中的趣事;③用画笔描绘四季;④用不同的音色表现四季;⑤感受生活的美好、感受艺术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体会艺术活动的趣味性。

考虑到美术表现形式上的直观性,我们将美术探索活动安排在音乐活动之前。

美术活动中,教师先用沙画呈现四季更迭,让孩子们感受四季匆匆转换中无声无色的美;再以摄影短片中,快镜头下同一片树林的四季色彩变幻,让孩子们赞叹大自然的神奇;又通过寻找色彩的游戏活动,引导孩子们观察、回想出四季的色彩;接着用《四季童趣》的歌曲动画引出孩子们对四季生活的回忆讨论;最后在音乐声中,和孩子们一起用砂纸画的方式,对各自心中的美丽季节进行了描绘。一系列的活动,为下一堂的音乐探索活动做好了充分的铺垫。

音乐活动中,教师通过引导孩子们对自己绘画作品的讨论,轻松唤醒了孩子们心中对四季的情感体验;继而对美术活动中出现过的歌曲进行回顾,此时,孩子们心中已建立起十分鲜明的艺术意象;再结合美术课堂上出现过的四季的色彩,感受歌曲中的音色变化;接着引导孩子们尝试用不同的音色表现四季的变幻之美。

3. 效果分析。美术、音乐两部分的活动,通过执教者有意识地相互渗透,结合在一起。美术活动用其直观性为音乐活动中艺术意象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甚至直接将其先作出了直观的形象呈现。而音乐又在美术活动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迅速激发起孩子们的愉悦感,而且也无形中引导孩子们联想起相关的情感体验,刺激了孩子们的灵感。本次实践对预设的各个目标的实现情况都令人满意,效果大大优于学科各自授课的班级。

4. 反思。这种教学模式在实践中不易推广,因为,①同主题的联合教学模式对教材的要求较高,现有教材中,能用以实施此种教学方式的教材很少;②需要相关音乐、美术活动的同步开展才能实现较好的效果,现有条件难以满足;③对教师间的合作度要求较高,需要教师间大量的交流沟通。

(二)进一步探索———教材中契合点的寻找

基于初次尝试的效果分析,我们尝试在不同主题的教材中寻找契合的音乐元素与美术元素,展开进一步探索。

1. 探索准备。本次探索,我们寻找到的学科契合点是美术线条点画的韵律感与音乐的节奏感。实际上,“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的“音乐图谱”就已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二者的相通之处。

2. 探索过程。本次探索中的教学活动是由美术教师相对独立地进行的。我们选择的教材是三年级美术《跳舞的点和线》。这是小学阶段初识彩墨画的一课,旨在引导孩子们感受墨、色、笔触变化的趣味性,难点在于探究如何以墨、色、笔画表现所感所思。

基于三年级孩子对音乐的节奏、不同乐器的音色区别都有了一定的了解,我们决定将音乐作为本节课的突破口。

教学实践中,简单地让孩子们认识了一下毛笔和纸墨之后,教师就引导孩子们跟随音乐声进行绘画尝试活动了。先由轻快、节奏固定的“叮、叮、叮”的声音开始,教师和孩子们一起尝试用手中的毛笔在画纸上表现听到的声音,大多数孩子在纸上留下了较均匀的圆点;接着,用同样节奏但厚重的鼓声“咚、咚、咚”引导,大部分孩子都用了黑且大的点;再变换鼓声的节奏,变成“咚咚、咚”,许多孩子都开始调整点和点之间的距离;然后,换成“嘀———”的长音,孩子们“跟随”自己的耳朵,在纸上画下了长线;接着,起伏的长音———波浪线;有规律变化音量的长音———螺旋线……继而是点和线的组合、色彩的加入……最后,在一段精心设计的音乐旋律中,孩子们用手中的画笔描绘出了一曲美丽的“歌”。

3. 效果分析。本次探索,看似是美术教师的独立教学活动,实则离不开音乐元素的融入渗透。音乐不再是以往美术课堂中的“背景音乐”,而是成为了教学的主导。丰富的乐声,取代了教师的言语描述,激发了孩子们的表现欲,又把控了课堂的节奏,更重要的是,它将抽象的“线条的韵律美”变成了具体可感的节奏、旋律,轻轻松松地将点、线、面和脑中的所感所思联系了起来。

4. 反思。此次探索大体上是成功的,但有两点需注意:①大量音乐元素的融入是对传统美术教学模式的颠覆和挑战,难以被所有美术教师所接受;②这样的探索,需要美术教师有更宽广的视野,不再单纯从美术的角度去思考自己的教学,对教师的要求大大提高了。

区别于传统模式下美术、音乐教学“各自为政”或曾有的艺术课堂一堂课中既学习音乐又学习美术的情况,这种模式保留了学科的自身特点,通过促进不同专业领域的教师间的交流、合作、探讨,寻求并利用学科间的共通点,使音乐、美术课堂具有了互通性、延续性,从而使各自的课堂达到更佳的效果,使学生在审美、兴趣、能力、情感、个性等等诸方面得到更好的发展。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教师进修学校)endprint

猜你喜欢
尝试美术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创意美术
再试试看
一次惊险的尝试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尝试
一次让我受益的尝试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