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珂
摘 要:散文的写作一般最能体现作者的思想意识,余秋雨是当代著名的散文大家,它的散文包含着厚重的文化意蕴和丰富的人文关怀,在抒发情感和缅怀历史的同时也向人们展示着许多的哲理内容。其中,余秋雨散文中最主要的中心思想就是一种忧患意识,既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忧患又有对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审视,在这种不断的探索中期望中华文化的复归。
关键词:余秋雨;忧患意识;散文
余秋雨的散文大部分情况都是在探访中国不同地域的名山大川、历史遗迹过程中完成的,作家在行走中对各地景物一边细致的观看,一边也在不停地思考,关于文化亦或关于历史文明,《文化苦旅》等著名散文集册就是这样完成的,是对传统游记的一种新的探索,在文章中没有大量景色的描写,有的只是在山水以外的对历史国家、传统文明深深地感慨与忧患。
一、余秋雨散文中忧患意识的成因
1、对民族精神的感伤和召唤
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浸润的余秋雨,悄然“离开案头,换上一身远行的装束”,开始了漫长的“文化苦旅”,这正是余秋雨以自己的方式表现出的担当社会责任和使命的自觉意识[1]。中国文人在这种对社会精神发展的责任感问题上,历史悠久,舍身取义、舍身求法的事件更是不少,他们自觉地担负起了民族传统回归的重要职责。余秋雨首先希望在对生命价值的探寻上,发现民族顺畅进步的通道,所以在对文化的学习和思考中不断寻找着民族文明强大发展起来的正确途径。也不断的挖掘着历史发展留下的文明痕迹,就像他在《都江堰》中描写的那样,都江堰将平凡无奇的四川地界变化成了如今的天府之国,滋润了土地也为当地人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物质精神财富。就这样在余秋雨的散文中我们发现了一个不一样的都江堰,它不再是单纯的一项工程建筑,而成为一个包含情感和人文精神的一个代表形象,这种独特的描绘方式使人们从不同的角度重新开始审视这个世界以及存在的一切事物。正是这种民族的创造力成就了艺术,有成就了民族独有的精神文明,余秋雨没有在文化传统失落面前灰心丧气,他一直坚持前行去发现更多的优秀的历史文明,从中思考解救传统的
良方。
2、余秋雨对人们个体存在价值的思虑
沉重的传统文化情结压抑着作家的心灵,在对传统文化的悲凉体味中,他发现知识精英是民族文化的代言人,而文化又是一个民族人文精神的体现,在日积月累中指引民族的前进方向[2]。但是在历史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人们逐渐失去了这种对人文、精神的缅怀和继承,个体生命正在与民族文化分离开来,只是表面上还留存着历史的痕迹,内在的传统文明被现代快速的生活步伐一层层的剥离,产生了一种淡漠的对生命的感知意识,这不是个人的悲哀,而是一个民族集体的进步中的缺陷。正是参透了这一现象的发生脉络才会在余秋雨心中发生了民族集体的忧患感受,这种对思想深层次的探索才能产生对历史文化深厚的感情,从而成为一个个体生命价值探寻的先行者,不断对生命意义进行文化层面的思考,期望在不断地思考和探索中解放被禁锢的悠远的传统文化,弥补现代文化发展中的缺失。
二、余秋雨散文在忧患意识中的精神升华
1、对生命价值的感悟
随着余秋雨先生的苦旅,他探寻到了“文化故乡”与“精神故乡”,《阳关雪》中这样写“文化”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3]。余秋雨在写作散文时一直呈现的是这样一种思维方式,首先是进行文化的探寻,在探寻完成后就去感受和思考沉淀,经过对其历史痕迹的搜索然后进行文化价值的自我消化,最后在丰富的感知精神情感之后实现了忧患意识的升华,提高了对传统人文情怀的认识和尊重,实现了个人生命的进步。就像他在散文《乡关何处》里说的那样:“我觉得真正找到了自己的故乡。”这就是文化探寻的意义所在,它能让人寻找到民族文化的根源,找到个体生命最初的归属,是游子和文人的永远离不开的精神上的故乡,是人们最终的文明的归途。
2、理性与人文感知的结合
阅读余秋雨的散文后不难看出,其中流淌着的是对生命美好的不断地赞美和欣赏,他将视线的重点大多都放在了对生命、文化的感知上,其中包含的感性抒发远远不如理性的感知来的自然丰富,比如在《沙原隐泉》一文中,他通过对沙漠中一弯清泉的品味,感悟到了人生应当“给浮嚣以宁静,给燥急以清冽,给粗犷以明丽。惟其这样,人生才见灵动,世界才显风韵。”这其中的风致描绘并没有文人的长篇大论也没有感性的自怨自艾,而是以简练笔触道出了对生命本质的新的看法,通过阅读这样的文字使人能够跳脱出世俗之外以另一个高度的身份重新审视世界、审视自己、审视生命,离开了感情的发泄,这种思维方式更加能够推动文化精神的进步发展。余秋雨散文在忧患意识上的发展不仅仅体现在理性的一面,还体现在对人文精神的不断感知上,把鲜活的历史文化深层内涵通过文字形式表达出来,实现自己人文思考的更加广泛的讨论,通过对历史的缅怀和眷恋,实现当代民族文化的进步。
结束语:在余秋雨看来,传统文化在与现代社会的融合过程中遭到了很大程度的舍弃和损坏,在这种人文历史情怀急剧减弱的当代社会他以一个知识分子的文化自觉以及深深的忧患情怀开始了探寻之旅,不遗余力的去发现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遗珠和宝贵财富,希望能够实现传统文化的觉醒,完成现代人的文化传承的责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胡勇胜.浅论余秋雨文化散文的忧患意识[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08:20-22.
[2]梁振华.余秋雨散文忧患意识论[J].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04:64-6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