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裕
【关键词】初中物理 三维目标
课程目标 实践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1A-
0122-01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三维课程目标的真正落实与实践。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为了践行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教师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体验,构建乐学模式,实践三维课程目标的教学方案。下面笔者就此谈三点看法。
一、基于认知基础,提升基本技能
三维课程目标是相互统一的整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基于学生的认知基础,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在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自主探究和实践过程与方法,提升学习技能技巧,获得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构建乐学模式下的初中物理教学策略,是基于“因材施教、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考虑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兴趣爱好而实施的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在已有的认知架构上不断拓展和提升。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和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获得基础性的技能与方法,掌握更多实用性强的解题技巧,实现知识与能力的教学目标是第一维目标。人们在生活和生产过程中,用到的知识非常多,需要不断掌握基础与核心知识,较好地强化自身的探究和应用能力。
例如,在学习“重力势能”相关知识时,学生在了解重力势能计算的基本公式为G=mgh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探究“重力势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一问题。基于已有认知基础,教师引导学生从质量、高度这两个方面展开探究。学生设计了采用小木块、面粉、不同的小球为器材的实验,结合单一变量原则,分析相同小球在不同高度下落入面粉的高度,以及不同小球在相同的高度落入面粉高度的不同。在这种自主设计的实验过程中,学生的实验热情得到了很好地激发,创新思维以及创新能力得到了增强。学生在自主实验、思考和探究中,强化了自主分析能力和知识探究能力,构建出乐学模式,快乐探究,不断提升自身的知识、技能与方法。
二、以学生为主体,掌握科学方法
物理是一门实验性、科学性较强的学科,其理论来源于生活实践和物理实验,又反过来指导生活和生产过程。掌握过程与方法是学好物理、运用物理的重要一环。构建乐学模式,就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认真分析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提供适当的方法和理论指导,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掌握科学的方法。不过,构建乐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应基于学生的认知规律,探索出适合学生个性和认知的完整的教学过程,实现过程与方法的第二维目标。乐学模式理念下,应合理应用教学策略,实施任务式教学、主题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小组合作式教学模式与策略,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强化自主实践过程与能力提升。
例如,在学习“小灯泡测定额定功率”相关知识时,教师除了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还需要促进、强化学习过程与方法的实践、应用。由学生自主展开实验过程,开展“问题听诊会”的探讨。学生提出问题:第一,小灯泡不亮,电流表示数为零,而电压表具有很大偏转;第二,小灯泡不亮,电流表、电压表示数都为0。在实验遇到问题之后,教师引导学生从理论学习中探索出问题产生的原因,组织学生展开小组讨论,并结合书本的相关理论知识,研究出科学合理的解决对策。
三、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科学态度
乐学模式的理念与教学思想,就是需要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自主思考、探究问题中提升。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关注学生的兴趣特点、知识水平、心理状态等,从学生个性特点出发,实施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在积极的学习热情、科学的学习态度下专注于知识、能力、方法的提升与强化。乐学模式的核心,就是重视学生自我修养的提升,加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实现三维教学目标。基于学生的兴趣特点,引导学生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互助,在和谐的教学环境下获得认同感和满足感,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今后的社会生活奠定基础。
例如,在学习“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展开小组合作实验探究,从“相互接触且有压力、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接触面粗糙”这三个方面分析产生摩擦力的条件,并结合正压力大小、接触面粗糙程度这两个方面探究摩擦力的影响因素。在合作互助与思考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获得自我认识和健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总之,基于乐学模式的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以激发学生热情、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为策略,促进学生思考、实践和探索,引导学生高效学习,更好地实现三维目标,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责编 林 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