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爱红
【关键词】教材 《埃及的金字塔》
同课异构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2A-
0097-02
《埃及的金字塔》是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说明文,文章采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介绍了埃及金字塔的结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古代埃及劳动人民勤劳、智慧才能的赞扬。针对此类文章的教学,大多数教师在教学方式上有了很大改变,但是部分教师仍以传授知识为主。以下是本校两位教师同教课文《埃及的金字塔》第三自然段的课堂实录,笔者主要就两位教师的不同教学方式进行评析,以便与同仁共勉。
【案例1】基于“教”教材的课堂实录
师:自由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读完之后告诉老师,你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古埃及有许多大大小小的金字塔。
师:有多少座?
生1:70多座。
生2:我知道了在所有的金字塔中,开罗近郊的胡夫金字塔最高。
师:有多高呢?请你说出具体数字。
生2:高146米。
生3:我知道了建造胡夫金字塔时用了230万块巨石,这些巨石很重,每块大约重2.5吨。
生4:我知道了建造这座金字塔至少需要10万人,整整工作30年才完工。
师:大家读得非常认真,把这段话主要的描写内容都找出来了,谁能总结一下这段话主要讲了什么?
生5:这段话告诉我们,埃及的金字塔非常宏伟,建造起来十分艰难。
师:非常好!那么,为了表达金字塔的雄伟壮观,作者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你们知道吗?
生6: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师:谁能把文中跟数字有关的句子读一下?(生读)
师:学了这一段话后,我们不仅知道了这一段话的主要内容,还掌握了文中的说明方法,以后你们也要学会运用这种方法来写作。
【案例2】基于“用”教材的课堂实录
师: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己感兴趣的词语或者句子,一会儿我们一起来交流讨论。
生1:我发现这段话中的数字特别多。
生2:我读懂了砌成这座金字塔需要许多巨石。
生3:我读出了金字塔非常雄伟。
师:再仔细读一读,想一想从这些数字中你读懂了什么?
生4:我读懂了胡夫金字塔非常高大。
师:你是从哪些句子感受到的,读给大家听。
生5:“高146米多,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绕金字塔一周,差不多要走一公里的路程。
(投影仪出示:①这座金字塔高146米。②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
师:大家仔细读一读这两句话,说一说哪句话写得好?
生6:第二句,因为写得更加具体。
生7:我们都知道40层的摩天大楼有多高,可是146米是多高呢?把两句话一比较,我们就清楚了。
师:说得非常好,你知道这是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吗?
生8:作比较。
师:是的,在说明一个事物的时候,有时用数字并不能使读者产生直观形象的认识,而作比较可以让读者的感受更加具体形象化。需要注意的是,在作比较时要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出发,才能使读者清楚地知道你所要说明的事物到底是什么样子。下面老师出示几句话,请你补充具体。
①中央电视塔高386.5米,相当于
。
②一头大象重约6吨,相当于 。
③学校的操场有20000平方米,相当于 。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填空)
师:在文章中,跟“相当于”一词意思相近的词语还有哪些?
生9:大约、可能、估计、差不多……
师:你们知道作者在这儿为什么用“相当于”吗?
生10:因为这不是肯定的意思,是表示“大约”的意思。
师:从这儿我们可以看出,说明文在用词上是非常准确和严谨的,我们在写作中说明一件事情时也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分析与思考】
在案例1中,教师在学生读完课文以后,提问题的出发点始终围绕着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进行。课堂上,师生双边活动一问一答单调、重复。教学一篇说明文时,教师不光要让学生了解文章说明的内容,还要让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说明方法,且对这些知识的掌握不是孤立进行的。但在案例1中,对于说明方法的介绍,教师仅仅用一句话带过“作者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学生的思维停留在内容层面,教师没有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以致学生在运用时乱写一通,体现不出说明文的特点。
在案例2中,教师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首先设计了“默读课文,边读边画”的环节。默读有助于学生思考,符合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另一方面,边读边批注体现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学习方法。其次,在指导学生学习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时,教师采取了随文渗透的方法,尤其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教师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培养了学生的语用能力,同时使学生通过教材例子学会举一反三,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了课文内容,而且把语言文字运用的教学目标落到了实处。
总之,由于教师教学的侧重点不同,即使是同一篇课文,其教学效果不尽相同,学生的收获也不一样。语文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从“教”教材向“用”教材转变,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实质,进而提高阅读教学效果。
(责编 杨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