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兰珍
教师在执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不仅要善于设问,更要积极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习惯与能力,让学生不仅“学会”数学,更要 “会学”数学。
一、讲究方法让学生学会提问
1. 模仿教师的提问方式。
学生从“想问题”到“提问题”的阶段也是从模仿开始的。教师示范时,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提问题”,就如要求学生:“你能像老师这样提出问题考一考你的同学吗?”使得学生逐步学会提出问题。当学生有疑问或出现自己独特见解时,教师应及时给予鼓励,用赞赏、商量的语气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我想知道为什么……”“我还想这样解答……”等,让学生明白提出问题的方法并不是唯一的。教师需为学生搭好阶梯,让学生一步步地往上爬。我们还应清醒地看到,小学生感性知识的积累是有阶段性的,不可能靠几次训练就能达到目的。教师要多练、多鼓励、多宽容、多引导训练,让学生敢提出问题和会提出问题,而不是由教师来决定学习的内容。教师通过不断拓宽学生的思路,活跃学生的思维方式,让他们学会思考问题,逐步掌握提出问题的方法。
2. 提供有“度”的空间与时间。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一般教师说到哪,学生听到哪,大都没有时机让学生去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思维特点适时营造激发问题的机会,产生问题的空间,让学生去体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快乐。例如,“倍数与因数”复习课的教学。课伊始,教师让学生们说一说“在这单元中都记得哪些知识”。然后,教师在黑板上写出数字“24”后说:“今天这节课就让24带着我们到“倍数与因数”的知识中遨游,请同学们用它提出与这部分知识有关的数学问题,写在纸上,看一看谁提的问题多?”学生们积极参与,很快就提出了许多问题:“24有哪些因数?有哪些倍数?是偶数还是奇数?是合数还是质数……”这节课,教师给学生留出了较多的时间让学生根据要求提出数学问题,其中涵盖了“倍数与因数”的许多知识点,学生较容易发现和提出问题。而在这过程中,学生在原有认知中进行反思,在反思中加深对相关概念的理解。可以说这样的课堂不再是教师的简单说教,而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进行解决,同时让枯燥的内容变得趣味无穷,本单元的概念得到有条理的梳理。当然,课堂上给学生提问题的时间和空间也需有“度”,当学生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教师有意识地搭桥是非常必要的,引导他们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3. 创设有效的数学问题情境。
(1)学生认知中最根深蒂固的部分也就是生活中经常接触和用到的知识,其中某些部分已经深入他们的潜意识中。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等教学手段,让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再现于数学课堂中。教师给学生呈现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就能使学生在对问题的数学化操作过程中,既获得数学知识,又学到数学方法和数学思维,从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例2时,笔者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星期天,我家来了位客人,我为客人沏茶要做哪些事呢?”在学生明确要做的事与分别要用的时间后,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提出问题:“我应该怎样做才能让客人尽快喝上茶,又有更多的时间陪客人呢?”学生在这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不仅很快地提出问题,还积极地参与到问题的解决中去。
(2)利用数学实践活动创设问题情境。学生应动手“做”数学,而不是用耳朵“听”数学。因此,在教学中结合实际给学生创设实践的机会时,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产生能引起学生思考的数学问题,让学生自己参与到发现问题的思考中去。
例如,教学“退位减法”一课。学生在用小棒操作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个位不够减时,应该怎么办呢?”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与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和体验数学,使其在全身心投入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逐步促进学生养成善于提出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3)运用童话故事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数学问题创编不同的童话故事,这些故事情境往往能使枯燥无味的数学内容变得妙趣横生,从而唤起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探究欲望。
例如,在教学“比较分数的大小”时,笔者用《西游记》中的人物编了这样的童话故事———《孙悟空和猪八戒分西瓜》。情境中,孙悟空说:“我把西瓜平均分成4份,师徒每人吃其中的。”猪八戒说道:“不成,我找得这么辛苦才吃这么点,不公平!”孙悟空说:“呆子,那你说怎么分?”猪八戒说:“你们吃其中的,我要吃其中的。”孙悟空笑道:“行,就按照你说的做。”故事讲完了,学生们笑了,教师意味深长地问:“同学们,你们笑什么呢?孙悟空为什么同意了呢?”抓住这一契机,学生提出了最关键的问题:“为什么比大呢?”
二、合理评价让学生养成提问的习惯
学生的提问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恰如其分的评价,就容易丧失自信心。记得在某教师的课上,前半节课学生大都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课程进行到一半时,教师不太满意学生回答的问题(其实该学生的回答是正确的),她说道:“说得结结巴巴的,谁再来说一遍!”接着让一位学困生进行回答,教师为了鼓励他便说道:“回答很精彩,平时积极举手发言的还不如他呢!”结果课程后半段,积极发言的学生大都沉默了。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切忌鼓励一个打击一大片,对他们提出的问题与回答要耐心地倾听,多用赞许的目光,用“你的想法真棒!”“你的问题问得好!”“你真了不起,有自己的见解!”等激励性的评价语鼓励学生合理的想法。当学生提出非数学问题时,教师不要着急,先要肯定他们敢于提问的勇气,再因势利导,在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的同时,采取多种手段逐步吸引学生围绕数学问题、学习内容来相互交流。坚持“先培养学生敢问,再培养学生能问”的原则,就能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并使之成为一种学习习惯。
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不断启迪学生的智慧,让学生善于提问题,在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切实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让学生真正“会学”数学。
(作者单位:福建省顺昌县水南中心小学责任编辑:王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