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生爱着语文(一)

2015-05-04 16:20陶继新杨修宝
新教师 2015年2期
关键词:语言文字读书课文

陶继新+杨修宝

【编者按】集小学语文教师与教研员于一身的杨修宝,当是小学语文界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其丰硕的成果为此做出了实证性的说明。他提出研修引领,让学生爱上语文,广泛阅读经典;并做真教研,守正创新,辩证地剖析从生到熟、从熟到生的规律,找到“一断两难三没有”的不足。

终生爱着语文?摇?摇?摇生命更有意义

杨修宝:我执着地爱着语文教学,让教师爱上语文,让学生爱上语文是我一直追求的目标。我着力做的事就是在快乐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我一直想通过我的教学让教师感动,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带给他们的力量和感动,这样他们就会慢慢地爱上语文。

陶继新:没有爱,就不可能学好语文;没有快乐,也不可能提高学习的效率;没有感动,也不可能让语文走入学生的心灵。您在“第五届名家人文教育高端论坛暨名师课堂研讨会上”教学《母爱》的时候,学生与听课教师就被深深感动了,大家从中感受到了语文的魅力。如果大部分教师都能这样上课,学生不但会当下学得快乐,而且还会由此终生爱上语文。

杨修宝:当语文课堂带给学生心灵震撼的时候,他的学习不再是单纯的“开怀大笑”的“快乐学习”,而是“内心波澜起伏”后体会到的“学习之后的快乐”,这是更高层次的“快乐”,这是爱上语文最根本的兴趣与动力。

陶继新:语文,特别是那些饱含着感情的课文,有一种荡人心怀的内在力量。在教学的时候,教师就要走进作者的感情世界里,不但要将彼时彼地的情景再现出来,而且还要将自己对课文的感情投入与思想感悟生动而又自然地展现给学生,从而让他们也走进那个特定的环境里,悲其所悲,乐其所乐。

杨修宝:正如您所说,最近这几年我一直在这样做,编选了一些这类的文章及绘本进行教学,同时把“学习语言文字”巧妙地融于其中,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既得言,又得法,更得情!努力让学生在课堂上有知识的收获,更有精神的成长,我想这是语文教学的使命,一定要做好。

陶继新:语文教学离不开语言文字,关键是提供怎样的语言文字。我认为,一是儿童性,二是经典性。我们不能用大人的思维来框定学生的思维,他们的学习力远远超过大人的想象。同时,要有情,有趣,有意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情则与兴趣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作者撰文是“情动而辞发”,读者读文则要“披文以入情”。学生如何入情,有的也可能自己走进课文的情中,更多的则需要教师的引领。同时,还要有意义,语文承载着“道”的功能。不过,在教学的时候,教师对于“道”的呈示,不能太直白,而应当将其隐蔽于教学的流程之中,从而让学生“于无声处”接纳文中的“道”义。这样的语文课,才能让学生既生动有趣地学到语言文字,又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人生的境界。

杨修宝:这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完美统一。道法自然,润物无声,这是我们语文教师追求的最高境界。要达到这样的教学,就要修炼教学技艺,丰厚专业学识,而后方能在课堂上润泽生命,开启智慧,于无声处导学悟道。当教学技艺不再是问题的时候,教学方向和思想方法就显得更加重要了。因此,在不知不觉中拨动学生的心弦,让他们更多地走进儿童经典文学阅读,这是我们当下最应该研究的内容。

陶继新:语文教学上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其实,对于不同的文体,两者是有一定侧重的。可是,就整体而言,则应当是彼此的相容与和谐。而“儿童经典文学”,则是优质语言与丰富内涵的完美结合。而要想让学生阅读这样的作品,教师就要先阅读,因为它也是丰厚教师文学内涵的必由之路。好书之中,不但有积极向上的思想,也流泻着智慧的光华。而教师有无思想与智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的质量,甚至决定着学生未来发展的走向。

杨修宝:真的没必要纠结工具性与人文性孰重孰轻。情感厚重的文章就要让学生受到熏陶感染,条理明晰的课文就要让学生学会构段行文。优秀的教师总能在人文性强的课文里巧妙运用学习语言文字的妙招,又能在工具性学习时无痕地融入人文教育,这就是教师的思想与智慧的体现吧,这就是“大巧不工”“文道统一”吧!这样的策略运用到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中,不就产生了1+1>2 的效果吗?择“美”文,用“良”法,语文学习便不会枯燥,不会厌烦,而尽是满眼春光,陶醉怡然。有时跳出来想一想,便找到了途径,也就没有了动辄得咎的忧愁,而迎来豁然开朗的坦途。当下的语文教学就应该让教师们明大方向,有好方法,即眼中有方向,脑中有智慧,手中有技巧。

陶继新:“明大方向”很重要。为了让学生拥有良好的语言文字功夫,并通过文化让生命更有意义与更加精彩,教师就不能只是鹦鹉学舌的教书匠,而应是不断文化升值的有品位的人,是说起来如行云流水,写起来妙笔生花,做起来彰显人格的人。至于何以才能成为这样的人,途径肯定不是单一的,而大量的阅读与不断的写作,以及研究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处处为人师表,当是必经的路径。

享受阅读快乐?摇?摇?摇积淀文化底蕴

杨修宝:很多教师过于纠结课文的细枝末节,总感觉找不到语文教学的明晰途径,总有不会教学的感觉,总觉得自己的教学方法不好,可就是解决不了,每天都依然如故,用一种方法教学所有课文。这便是找不到自己的方向,找不到教学的方向!更别说独到的教学技艺,特色的教学风格了。您经常说,大量阅读,不断写作,才能让自己找到发展方向和语文教学的目标,可现状并不乐观。如果教师们也能跟孩子们一起阅读经典儿童文学,从此起步,或许能触类旁通,提升技能,找到方向,看到希望。我带领着我们区域内的语文教师正走在这样的道路上,集体突围,明确方向,坚实前行,竭力为学生的语文学习,为自己的专业发展而努力,实现让学生快乐地学习,收获学习的快乐的目标!

陶继新:语文教师如果不是不断地为自己积累文化,不断地通过写作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是不可能找到真正的教学之路的。教学语文,从表面上看是教那些有限的课文,其实不然。如果没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在教学课文的时候,就有可能捉襟见肘,形不成自己的语系,也没有自己的思想,课堂教学就显得苍白无力,学生学起来也是味同嚼蜡。相反,如果有了大量经典文化的积累,有了不断写作的尝试,再教课文的时候,就有可能举一反三,生动形象。

杨修宝:我曾经写过一篇小文《我误语文教学》,从教师的视角谈自身存在的问题对语文教学的影响,其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我没有积累的习惯,课程标准中要求背诵的古诗,教材中要求背诵的课文,我都没背过,只是要求学生积累背诵。我从没体会过师生间渔歌互答式背诵的其乐融融,我没在学生面前背诵过大段文字,自然就没感到让学生佩服得五体投地的光荣,也从没体验到在课堂上旁征博引、信手拈来的轻松。我什么都没积累,我的学生也两手空空!我没有读课外书的习惯,学生们只见我拿着一本语文书,从没见我捧读过一部文学名著。我知道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小学阶段要完成145万字的阅读量,我的学生无论如何也完不成,因为无论我怎么号召、推荐学生读书,也没几个学生行动。何故?皆因学生们从来就没有老师捧读名著、津津有味讲述的形象印在脑海中,没被熏陶过,没被感染过,也从没体验过阅读给予的精神享受。”

———这就是您说的捉襟见肘的语文教学吧!

我自己在教学工作中也深感大量阅读与专业写作的重要,并靠此丰实学养,逐渐发展,从举三反一走向举一反三。

陶继新:您所说的“误语文教学”的教师直到今天,依然有不少。所以,我一贯主张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要不断地为自己文化存款,通过阅读甚至背诵大量的文化经典,为自己储蓄越来越多的文化,生成越来越多的文化利息。这样,在教学的时候,就不会感到囊中羞涩,就不会感到教学语文是一件痛苦的事情。相反,会有一种“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美,会感到语文教学是一件其乐无穷的事情,学生则感到学习语文是一种高级精神享受。

杨修宝:语文教师不读书,不进行积累,就像农民的粮仓里没有粮食一样。让读书成为习惯,这是每个语文教师率先垂范要做好的。我现在正在积极推动读书活动,开展班级读书会,师生共读儿童文学,系列绘本课堂教学,邀请儿童文学作家进校园等等。影响之下一些教师已经开始拿起书,读起来,讲起来,有的教师也已经写起来,交流起来。

陶继新:诚如您所说,教师的读书,需要自身内在努力,也需要有效的引领。如果有很好的引领,让教师感受到读书的好处,并形成一种自觉行动,他们就有可能喜欢上读书。而且,他们还会影响到学生,让孩子们也喜欢上读书。

杨修宝:阅读是一切学习的基础,有兴趣阅读并在阅读中产生快乐,才能喜欢上语文,喜欢上学习。

陶继新:从本质上讲,阅读是一种精神享受。可是,开始读书的时候,有些教师感受不到这种享受,而是感到无味。即使有的读起来饶有兴趣,可时间一长,就又懈怠下来。所以,读书有一个非常关键期,那就是坚持期,坚持再坚持,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习惯,习惯久了,才能升华成审美追求。到这个时候,读书便不再是负担,而是有了一种乐此不疲的幸福感。

杨修宝:是啊,被迫读书,绝不会有真切的体会和深刻的感受,为读书而读书,更不能产生快乐和幸福。所以,引导教师读书时应该按需引导,喜好读什么就读什么;或者从推动儿童文学阅读开始,师生共读,甚至学生会推动教师读起来,上读书课,师生交流,情趣盎然。好的开始利于坚持读下去。只要坚持读下去,就会源源不断有收获。在“关键期”时经常开展活动,会促进把“坚持读书”变成“阅读习惯”。当“坚持”逐渐演变成自己的需求时,自己就会不自觉地拿起书来。

(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黄常棋)

猜你喜欢
语言文字读书课文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背课文的小偷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背课文
我们一起读书吧
读书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