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玉莺
当前,教师在课堂中适量地创设真实有效的问题情境,是其进行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情境创设在数学课堂中的作用主要是服务于学生学习数学,同时又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看待情境,使之成为数学知识与技能学习的支撑点,成为数学思维发展的良好土壤。创设最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实践的情境,有利于把知识结构转化为智能结构的情境,创设最有利于学生自己去研究和发现问题并主动解决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有意义的情境中主动建构数学知识,发展思维。该如何巧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呢?
一、设“疑”境,激发参与热情
学生由问题引发积极思维,又因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促进思维的发展。我们知道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努力创设有助于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相关研究表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本质是学生的主动追求,只有当学生意识到自身的追求将影响和决定学习成功与否的时候,自主建构方有可能得以实现。唯有将学生置于饱含吸引力和内驱力的问题情境中,才能促使学生主动发展。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按照教材内容的特点,在导入阶段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创设问题情境。尤其是在数学课的导入环节,教师如果善于从实际生活入手,创造性地提出具有悬疑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促使其萌发好奇心,有效激起他们的学习热情,诱导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知识的探索,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将有巨大的意义。
例如,三年级“年、月、日”一课。课始教师先故作神秘地说:“下面我们做个游戏,就是同学们任意说出一个年份,老师都能很快并准确地判断出是平年还是闰年,你们信吗?”游戏开始,当教师快速准确判断出结果时,同学们感到很惊讶。此时,教师及时抛出问题:“想要知道老师迅速判断正确的这个法宝吗?那就跟着老师进入今天的课堂学习吧。”此时,学生的学习热情被充分点燃,激发了强烈的求知欲望,新课的学习水到渠成。此情境的创设,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其主动参与。
二、布“动”境,提供参与时空
儿童从掌握知识到应用知识是循序渐进的,是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选用相关的材料,通过自我实践,借助意义建构而自主获取的。所以,利用小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认知特点,有意识地设置动手操作的情境。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探索新知的思维材料,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共同参与主动探究新知识,通过观察、操作、评价、比较、交流等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知识的获取过程。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又可以通过数学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一课时,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操作活动:给每位学生一张平行四边形纸片,要求通过剪拼等操作活动,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然后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操作与转化过程,再说一说转化后的图形(长方形)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相比,哪些地方变了?哪些没变?从而引导学生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这样让学生从设疑、猜想,到实验、验证,最后归纳,通过自主探索、自行操作,多感官调动,再由教师提供参与时空,实现了学习效果的提升。
三、置“议”境,施展参与才华
合作是现代社会的需要。课堂中,学生的思维通过语言来表达,同学间的合作与交流是数学课堂中重要的环节。学生只有主动参与,大脑才会积极思考,讨论激烈时,思维就会闪现创造的火花。在学生的探索过程中,可以组织交流、讨论、合作、学习等活动,教师适时有效地给予学生引导和帮助。要使学生养成主动探索的习惯,教师应善于在知识的关键处、思维的转折处、理解的疑问处、规律的探求处,有机地创设一些开放式、交流式、活动式的学习机会,把问题“还”给学生,组织学生开展讨论,让学生有足够的时空进行生生交流,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自主探索的意识,培养乐于探索的习惯,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讨论情境中。但要注意的是,对学困生在思维的拐点上要给予适当的点拨,使他们能够顺着正确方向进行思考。
例如,“圆的认识”的巩固练习。教师问:“如何在操场上画个大大的圆?”学生通过讨论后汇报,有的说:“让一位同学站在操场上当圆心,另一位同学拉一条绳子(绳长当半径不变)绕中间那位跑一圈。”有的说:“做个大圆规,按画圆的方法画。”还有的说:“手持一根竹竿,站在一点上转一圈。”争论中,教师又提出一个问题:“生活中这几种方法,哪种较容易办到?”学生又争论开了,最后讨论得出:“没有特殊工具情况下,较容易的方法,是用‘拉绳子和‘转竹竿这两种。”学生凭借集体的力量解决了问题。课堂中教师要善于交给学生充分探讨的时空,让学生积极参与、畅所欲言、张扬个性,体现每个人的才华。
四、创“竞”境,提高参与能力
小学生具有好胜、好强的特点。所以,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有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习惯和探索兴趣,可适时创设竞争的学习氛围。竞争情境能激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热情,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和变通性。课堂教学中竞争性问题情境的创设,其形式可以是小组与小组之间,也可以是小组内的同学之间;内容上可以小组内、小组间的互相质疑或小组内、小组间对问题解决的竞答,也可以是对某问题处理的深刻性评价或对练习完成质量、速度的评判等。
例如,教学“认识百分数”一课。教师可根据以下信息:“女生25人,90分以上的有23人,男生30人,90分以上的有27人。”及时抛出问题:“到底谁的成绩好一些,你有什么办法比较?谁的方法多?”学生开动脑筋,呈现自己的想法:有的用小数比较,有的用差比较,有的用分数比较,思维灵活的学生还会用百分数比较。教师不急于给出评价,而是让学生通过自己比较、辩论得出较好的方法。这一竞争性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大脑中的认知冲突,再次点燃了学生新的思维火花。
数学知识本身存在许多趣味因素,只要教师善于挖掘,巧设教学情境,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就能花费较少的教学时间,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而课堂上要多给学生一些时空,尽量让学生多想多做,多让学生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体验和享受成功的快乐。
(作者单位:福建省连江第二实验小学 本专辑责任编辑:王彬)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