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宋词以抒情见长,而情感的抒发往往需要借助各种各样的意象,建筑意象就是其中之一。宋词中大量的建筑意象,不仅具有丰富的表现形态,而且具有独特的文化功能。本文概括总结了宋词中存在的建筑意象表现形态,并从三个方面进一步论述了宋词中建筑意象的文化功能:1)它是宋词审美关照的感性载体;2)它是宋词情感抒发的有效媒介;3)它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宋代的社会生活。
关键词:宋词;建筑意象;表现形态;文化功能
词是我国一种重要的抒情文学样式,作者内心深处的悲欢情愁都能通过词这种体裁完美地表现出来。而情感的抒发往往需要借助于各种各样的意象,建筑意象就是其中之一。宋词是最具代表性的文学样式,无论被尊为正宗的婉约词还是被贬为非正宗的豪放词,借各种精美的建筑形象来增强抒情的含蓄委婉与记事的真实感人,都是它们最常见的表达方式之一。翻检《全宋词》,我们发现其中有关的建筑意象出现次数之多令人咋舌。唐圭璋先生编的《全宋词》[1],收录了宋代1300多位词人的19000多首词作,完全翻阅有一定的困难,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南京师范大学开发出一套《全宋词》计算机检索系统[2]。该系统收录了唐圭璋先生主编的《全宋词》以及《全宋词补辑》,共计词21000多首。我们可以通过输入词牌名、作者姓名或者关键词等检索到所需之词。据检索,其中“楼”的意象出现了3091次,“庭”1339次,“院”1067次,“阑”2705次,“栏”121次,“窗”1827次,“梁”426次,“帘”2218次,“幕”671次,“屏”843次,“帐”426次。此外,从词牌名来看,也有很多是与建筑相关的。如与亭相关的有《遇仙亭》《长亭怨慢》《山亭宴》《亭前柳》《江亭怨》《离亭宴》等;与楼相关的有《楼上曲》《醉亭楼》《最高楼》《望仙楼》《江楼令》《过秦楼》《凤楼春》《倚西楼》《翠楼吟》《金莲绕凤楼》《新雁过妆楼》等;涉及到阁、殿、台、堂、窗、园、桥的有《凤凰阁》《绕佛阁》《桂殿秋》《降仙台》《凤凰台上忆吹箫》《玉堂春》《宴清堂》《梦兰堂》《红窗怨》《红窗听》《杏园芳》《沁园春》《月边桥》等。这些词牌的命名表明最初词中抒发的情感与建筑紧密相关。两宋商业和手工业的发达,使建筑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样式精美的各种亭台楼阁,自然也会成为词人借以抒发情感的载体。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中说:“由纯文学而言之,则以一切美术之本质,皆在使视听之人,为之兴感怡悦”。[3]文学艺术是社会现实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也是人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造的文化产物,人能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自我及其文化[4]。与前代其他文学样式比较,宋词更侧重用审美的眼光对日常生活进行细致观察和深入体验,平民化与大众化倾向极其突出。可以说,在宋词中建筑意象不仅具有丰富的表现形态,而且具有独特的文化功能。
一、建筑意象是宋词审美观照的感性载体
宋代士人的审美追求与前人相比,“不仅仅停留在精神性的理想人格的崇奉和内心世界的探索上,而同时进入世俗生活的体验和官能感受的追求,提高和丰富生活的质量和内容”。[5]宋词中的建筑意象能给人一种视觉美。凡是美的事物都是以具体的感性形象出现的,“美的享受的特殊性,即在那直接性”[6]。建筑的色彩、材料、结构等能刺激人们的视觉感官,给人以美的享受。建筑学界一致认同,宋代是我国传统木结构建筑的成熟时期,上承汉唐、下启元、明、清。宋代建筑受社会风气浸染,呈现出一种华丽之气,建筑在色彩方面有很大的发展,一般都有彩绘图画。宋人李诫编的《营造法式》一书,对彩画有详细描述。据《营造法式》记载,宋代彩画装饰主要有五种:五彩遍装、碾玉装、青绿叠晕棱间装(三晕带红棱间装)、解绿装(解绿结华装)、丹粉刷饰(黄土刷饰),此外还可以几种混用,成为杂间装。彩画的内容非常丰富。这一点,在宋词中对一些木构件、室内装饰、家具摆设的描绘,可以反映出来。如晏殊《燕归梁》:“双燕归飞绕画堂。似留恋虹梁。”欧阳修《踏莎行》:“画梁新燕一双双,玉笼鹦鹉愁孤睡。”寇准《踏莎行》:“画堂人静雨濛濛,屏山半掩馀香袅。”柳永《长寿乐》:“繁红嫩翠。艳阳景,妆点神州明媚。是处楼台,朱门院落,弦管新声腾沸。恣游人、无限驰骤,娇马车如水。竟寻芳选胜,归来向晚,起通衢近远,香尘细细。太平世。少年时、忍把韶光轻弃。况有红妆,楚腰越艳,一笑千金何啻。向尊前、舞袖飘雪,歌响行云止。愿长绳、且把飞乌系。任好从容痛饮,谁能惜醉。”吴文英《浣溪沙》:“门巷深深小画楼。阑干曾识凭春愁。新蓬遮却绣鸳游。桃观日斜香掩户,苹溪风起水东流。张咏《悼蜀四十韵》:“蜀国富且庶,风俗矜浮薄。奢僭极珠贝,狂佚务娱乐。虹桥吐飞泉,烟柳闭朱阁。烛影逐星沈,歌声和月落。斗鸡破百万,呼卢纵大噱。游女白玉珰,骄马黄金络。酒肆夜不扃,花市春渐怍。禾稼暮云连,纨绣淑气错。......”同时随着古代建筑工艺的发展以及人们审美能力的提高,桥也成为点缀繁华都市生活的一个重要因素。桥也随之从实用的桥发展到了审美的桥。“千金醉跃骄媳,试问取、朱桥翠柳”(吴文英《宴清都》),“掉横春水渡,人凭赤阑桥”(史达祖(《陆江仙》),“紫骆认得旧游踪,嘶过画桥东畔路”(晏几道(《庙江仙》),“禄水带青潮。水上朱阑小渡桥”(晏几道《南乡子》)。
宋代建筑不仅在色彩上丰富多彩,在材料质地上也各有千秋,同样给人美的享受。屏,在宋代成为普遍使用的室内隔断之一,且在宋词中频繁出现。从质地上来看有金银质地、玉石质地、织物质地等,如银屏、玉屏、绣屏、锦屏等。如柳永《洞仙歌》:“金丝帐暖银屏亞。并粲枕、轻偎轻倚,绿娇红姹。”晏殊《清平乐》:“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柳永《玉蝴蝶》:“银塘静、鱼鳞簟展,烟岫翠、龟甲屏开。”此外,宋代仍延续用织物作装饰、室内隔断的传统,如帷、幕、帐等。常见的有凤帐、罗帐、锦帐、翠帐、鸳帐、鸾帐、芙蓉帐、金丝帐等等。如:柳永《昼乐永》:“金炉麝袅青烟,凤帐烛摇红影。”宋祁《蝶恋花》:“绣幕茫茫罗帐卷。春睡腾腾,困入娇波慢”。欧阳修《武陵春》:“宝幄华灯相见夜,妆脸小桃红。斗帐香檀翡翠笼”,苏轼《南乡子》:“罗帐细垂银烛背,欢娱。”赵鼎《点绛唇》:“香冷金炉,梦回鸳帐馀香嫩。”
在结构布局方面,时空合一的观念直接滋养了中国人以综合美为建筑最高层次的美的观念。在布局上十分注重借、隔、分、点等技艺,游观的瞬间运动可使建筑锁人生、纳四时、融千古。这种安排景致的手段便是把建筑变成一幅幅活生生的画、一首首看得见的诗。如周邦彦《丹凤吟》上片云:“迤逦春光无赖,翠藻翻池,黄蜂游阁。朝来风暴,飞絮乱投帘幕。生憎暮景,倚墙临岸,杏靥夭斜,榆钱轻薄。昼永惟思傍枕,睡起无,残照犹在亭角。”可谓一步一景,一景一思,伴随着池、阁、帘、幕、墙、亭等建筑空间的变化,则是由朝到暮的时间流动,层层脱换出词人的情思。另外一方面,宋代建筑更注重精密细致的局部巧构,如楼、亭、阁中的门、窗、屏、槛、帘、钩、阑干、碧瓦、屋檐等,庭院中的墙、甃、台阶、小径、回廊、秋千等小部件。窗户多采用格子门窗、阑槛钩窗,不仅改进了采光条件,而且增加了装饰效果。天花藻井装修风格和技巧上也日益追求精细。宋词中描绘这些局部结构的词多如牛毛,这里就不再列举。
宋词中的建筑意象能够营造一种意境美。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7]而其所谓“境界”,归根到底,即“真切鲜明地表现出来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形象。”宋词抒情,最普遍的是痴男怨女的离别、相思、惜春伤时之情,而这些情感的抒发一般是发生在女子的闺阁庭院,独居的女子、幽深的庭院,构成一种“深静之美”。而这种“深静”的表现需借助对女子居住空间的描绘。如欧阳修《蝶恋花》名句:“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杨柳掩映,宛如层层烟霭,帘幕低垂,一重重扑朔迷离,庭院之幽深由此毕现。史达祖《双双燕·燕》:“还相雕梁藻井,……日日画阑独凭。”精美的栏杆、孤寂无聊的女子,共同构成一幅幽静的画面。范仲淹《御街行》:“纷纷坠叶飘香砌,……真珠帘卷玉楼空。”华丽精致的阁楼、纷纷飘落的树叶,给人一种时间凝固的静谧之美。精美的闺阁与美丽寂寥的女子一起可以形成情思细腻的深静之美,而那立在夕阳中历经沧桑的古亭台与心怀天下却不得见用的英雄人物则可以组成一种悲壮宏美的境界。如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搵英雄泪。”清秋时节,英雄独自登楼,看夕阳渐落,想平生壮志,握紧吴钩,拍遍栏杆,归去不能,壮志难酬,只能落下几滴英雄清泪。这是一种怎样的悲壮意境!王安石《桂枝香》:“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搂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也是一个清秋时节,词人登上高楼,看尽金陵繁华景象,追忆前朝旧事,历史的无情、今人的不觉醒,都让词人心头笼上一层浓密的乌云。整首词营造的是一种悲壮、伤感的意境美。
二、建筑意象是宋词情感抒发的媒介
宋词长于抒情,而情感的抒发需要借助媒介,建筑意象就是媒介之一。不同的建筑意象,词人抒发的情感是不一样的。歌楼妓馆、闺阁庭院中,主要抒写的是以女性悲感心理为主的“盈盈粉泪”,如欧阳修《渔家傲》:“对酒当歌劳客劝。惜花只惜年华晚。寒艳冷香秋不管。情眷眷。凭栏尽日愁无限。思抱芳期随塞雁。悔无深意传双燕。怅望一枝难寄远。人不见。楼头望断相思眼。”写的是闺中女子的相思与哀愁。羁旅行役中,路经酒楼驿馆,词人们诉说着对漂泊的厌倦和对亲人的思念。如蒋捷的《一剪梅·春思》:“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潇潇。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柳永的《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写的是词人自己漂泊异乡的孤独和对佳人的思念。“僧庐之词”的词人们表达了他们感慨人生的“英雄清泪”。如蒋捷的《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矣。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此外还有登楼远眺,抒发凌云壮志的词作。这些词大都是词人一吐胸中块垒之作,读来令人振奋。如岳飞的那首《满江红》:“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三、建筑意象折射出宋代社会情形
两宋(公元960—1276年)之间,中国的版图上并不是一个大一统的王朝,而是几个政权并存。北宋建国之初,西南有西夏国,东北有辽国,南部还有南唐,后来南唐归顺,宋太祖便将大将兵权收归,就此息兵,不主动对外发动战争。后来西夏被辽所灭,辽逐渐强大,进犯宋边境,宋便主动交纳“岁币”,以求和平。1125年辽被金所灭,宋又遭受金的侵略,1127年靖康之变,徽钦二宗被金人掳走,北宋灭亡。同年,赵构在临安称帝,是为高宗,南宋由此开始。南宋偏安江南一隅,仍然重文轻武,不主动对外作战、争取收复失地。最终1276年,南宋被后来强大起来的元所灭。虽然政治上宋代一直有着异族侵犯的忧患,但宋代的经济却很繁荣。宋代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不长期实“抑商政策”的朝代。非但不抑制商业发展,统治者还鼓励商业发展。宋太祖即位三个月(建隆元年四月)就发布诏令,各地不得苛留搜索商贩行李货物,又令各地方税务部门把商榜于本税务门首,擅立名目收税者,奏三司(《宋会要·食貨志》)。还号召群臣“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8]。宋太宗也曾下诏“令两制议政丰之术以闻”,令官员们研究理财求富之道。宋神宗则认为“尤先理财”,发过“政事之先,理财为急”的诏令。这些政策使商业迅速兴旺,商贸快速发展。宋代皇帝为巩固自己的皇权、安抚文臣武将,对待官僚都比较优厚,提倡消费与享乐。以北宋后期为例,从贵族到庶民,无不以奢侈为荣,“华糜而不实”(《宋史·礼制志·二十八》)“辇毂之下,奔竞侈靡”(《宋史·舆服制·五》)其他地方城市纷纷效仿京都,奢侈之风蔓延全国。奢侈的消费方式就刺激和鼓励了商业的发展,使所有城市都呈现一片繁华景象。
因此在宋词中,一面呈现着从上至下的奢侈享乐之风,一面呈现着有志之士的家国之忧。这些在宋词中的建筑意象中都可以体现出来。如秦观的《河传·赠妓》:“恨眉醉眼,甚轻轻觑著、神魂迷乱。常记那回,小曲栏干西畔。鬓云松、罗袜剗。丁香笑吐娇无限,语软声低、道我何曾惯。云雨未谐,早被东风吹散。瘦杀人,天不管。”柳永的《看花回》:“画堂歌馆深深处,难忘酒盏花枝。醉乡风景好,携手同归。”从这些词中的栏杆、画堂歌馆等建筑意象中可以看出宋代文人士大夫们于妓馆酒楼中浅斟低唱,纵情享乐的社会风气。另外一方面,一批有志报国的文官武将,如范仲淹、王安石,希望通过变法来使宋朝强大起来,最终却告以失败。辛弃疾、岳飞等武将,空有一身才华却不为朝廷所用。这些人就只能借词抒发内心的块垒。如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岳飞的《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朦胧。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寂寞的英雄们总是喜欢独自登台眺望,怀古伤今,感慨身世,词中的建筑意象也多半是冷清、孤寂的。
注释:
[1]文中所引宋词均见唐圭璋:《全宋词》,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
[2]《全宋词》检索:http://qsc.zww.cn/
[3]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71页
[4]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7页
[5]王水照.文体丕变与宋代文学新貌[J].王水照自选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6]鲁迅.鲁迅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版第207页
[7]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第21页。
[8](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
参考文献:
[1]唐圭璋主编:全宋词[M].北京:中华书局,2005.
[2]《全宋词》检索:http://qs c.zww.cn/
[3]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71.
[4]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7.
[5]王水照.文体丕变与宋代文学新貌[J].王水照自选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6]鲁迅.鲁迅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07.
[7]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8](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
[9]李诫.营造法式[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9.
[10]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7.
[11]于保荣.宋词中建筑空间的审美解读[D].华南理工大学,2010.
[12]王慧敏.论宋代亭台楼阁类词兴盛的原因[J].临沂大学报,2011,(05).
[13]贾鸿雁.宋词园林意境美探微[J].东南大学学报,2002,(04).
[14]薛励若.宋词通论[M].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10.
[15]邓乔彬.唐宋词美学[M].济南:齐鲁书社,2004.
[16]张玉璞.浅斟低唱:宋代词人的文化精神与人生意趣[M].济南:济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李双凤,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二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