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楠
【摘 要】杨凝式的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价值,备受后代书法大家的追崇,北宋王钦若的《<夏热帖>跋文》首先开启了对杨凝式书法作品的追捧,自此之后杨凝式的书法便开启了对一代一代书法学习者的启示大门。
【关键词】杨凝式;书法;当代
文化是人文历史发展的沉淀,书法是人类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审美价值跟审美内核所在,其中蕴含着中国人特定的审美内核和艺术生命力,书法艺术成为中国文化的精华所在,成为“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1]。书法艺术是具有生命意义的艺术形式,具有生命的形质和神采风貌。
书法要成为艺术,其自身必须要经过彻底的蜕变。首先书写要变成书法,然后才能演变为书法艺术。书法艺术全然是创作主体与对象的融合,两者相互映照,才形成了中国书法中的精神世界。尽管改革开放后中国书法创作迎来了全新的局面,但是当今书法艺术创作进入了中国书法史中最低谷时期,同时当代书法表现中缺失了书法作为艺术存在的精神。这种低谷既有客观原因同时创作家自身的原因,如前文所讲,自新文化运动之后,中国开始抛弃毛笔书写习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书法创作中不免沾染了商业气息,作品中多有铜臭之气,而最为重要的便是书法精神的缺失。但是商业资本的对艺术创造的介入也未曾不是好事。
明中后期的扬州地区,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大量资金开始流向绘画创造,促使当时扬州地区的艺术繁荣,但当时的画家并没有丧失自己创作的信条,当今社会以利润为最终追求目的的书法创作,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对书法艺术创作只可能带来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从中国社会文化来看,中國社会正处于中国传统文化逐步退离当今社会的时期。书法中所蕴含的难以言传的、隐晦深奥的境界需要鉴赏者具有相当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古代文人自然能够在黑白之间、线条之中感受到书家的心理感受、精神世界以及文学修养。杨凝式书法的源头便是深厚精湛的功力与对书法独特领悟、感怀的完美融合,要得到如此的艺术修养,我们只有从古法中找寻根源,以古为法,在传统技法中找寻适合自己发展、创作的书写形式,“必以古人为法,而后能悟生于古法之外也。悟生于古法之外而后能自我作古,以立我法也。”[2]同时,研习古法,必当溯其本源,唯有如此才能真正领悟书法之妙所在,杨凝式的书法之所以能够打动几千年来的人们,其根本原因便是他真正领悟到了书法的精妙所在,解衣盘礴的自信与从容、娴熟的表现技法与渊博的学识是他书法艺术经过几千年的沉淀后仍能光彩夺人的根本所在。
中国书法自改革开放以来,书法群体迅速扩大,书法活动更是丰富多彩,尤其是近几年的书法学习热潮,中国书法开始由盲目创新开始重新回归传统,重新回归到对书法理论的研读上,对书法审美理念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与体验。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书法热潮中的不足。
自中国加入世贸之后,传统文化与西方世界的“快餐文化”争夺生存土壤,在中国历史上,我国周边消失了好多民族,这种消失不是种族的灭亡是该民族文化的解构,随着本民族文化的消融,该民族很快便会消失于世界民族之中。鸦片战争之后,由于科技水平的落后,本民族从内心出现了一种民族自卑感,就连让我们引以为豪的文化也成为我们西学的“开刀对象”,中华民族经过几千年建构起来的文化体系正承受巨大的冲击,中国书法当务之急便是对整个书坛精神的重建,这种重建不是摒弃前人成就,而是努力学习前人艺术并加以创新发展,正如五代杨凝式一样,在唐代书法禁锢在“法度”之中时,对“法度”的超越,对“意”的表达;中国书法延续几千年仍具有极为强大的生命表现力,其根本不是外在的人为努力,而是其本身作为艺术的审美规范所决定的,这里的审美便是对人性、对人生、对个人情感表达。当今社会就是缺失了这种精神表现。中国美学重视生命,中国人的生命也是审美的生命,所以中国的文化也是审美的文化,书法便是这种审美最为直观的表达,是书家直接将自身情感、性灵通过笔、墨、字、线条、章法、结体表现出来,将书法的价值述之纸端,黑白之间尽是书法家心灵境界的表达,“为人之精神所藏息游之所矣。”[3]只有抛弃哗众取宠的、浮躁的创作心态,才能走进书法世界,也只有走进意蕴深厚的传统书法艺术中才能让中国书法艺术走得更加坚定,传统儒家、禅宗思想中的“中庸”、“和”、“理”、“性”、“自由”等审美观念仍能够为现代书法艺术创作提供丰富的营养,“从哲学层面上讲,传统书法主要以儒家精神为旨归,而现代书法精神则直接传承我国道家与禅宗精神,且与西方哲学息息相通”[4],书法是形式跟意境的统一,是两者的自然融合。
参考文献:
[1][法籍华人]熊秉明著.《书法与中国文化》.文汇出版社,1990年,第252页.
[2][明]倪后瞻.《倪氏杂著笔法》.《明清书法论文选》.中国书店出版社,1994年4月第一版,第423页.
[3]唐君毅.《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年,第206页.
[4]王冬龄.《现代书法精神论》.载于《新美术》,2007 年第一期,第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