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
【摘 要】琵琶是较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民族乐器。琵琶的“特殊技法”是通过非音乐类技法,依靠左、右两手的相互配合弹弦后发出的噪音,如“煞弦、绞弦、并弦、提、摘、拍”等的运用而形成的技法类型。琵琶“特殊技法”的运用会在乐曲中造成独特的艺术效果,是琵琶演奏技法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即以琵琶“特殊技法”为切入点,来探究其不同类型的“特殊技法”在运用时所产生的不同艺术效果,分析出“特殊技法”在琵琶曲演奏运用时存在的时代性和地域性。随着音乐发展的不断变化,人们的听觉习惯也在发生的日新月异的变化,越来越多的新声音充斥着我们的听觉思维。”一些相对与“乐音”的声音逐渐进入到了我们的思维习惯中,也成为音乐表达中自然融合的一个成分。这些特殊音响在作品中的出现,加上作曲家赋予其生命存在的灵魂和价值,能够适时地传递出乐曲所要表达的意境。由此,人们在追逐琵琶乐曲中“特殊音响”的脚步加速了琵琶“特殊技法”产生。
【关键词】琵琶特殊技法;时代性;地域性
一、琵琶曲中“特殊技法”存在的时代性
在琵琶音乐发展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不同的年代,不同的社会背景,不同地域位置的条件下,赋予了琵琶音乐不同的艺术魅力。在中国传统琵琶音乐当中,虽然没有对“特殊技法”进行正式称谓。但这一技法的运用已相当久远。
隋唐时期,琵琶音乐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有很多著名的琵琶演奏名家,在演奏姿势上由原来的横抱改为竖抱,这样手指能够能加灵活的上下活动,这就大大的增加了琵琶演奏技法上的突破。
宋代时期的琵琶艺术进一步发展,这时期的琵琶已经出现了“品”位,而且弹琴的姿势也趋向于斜抱,这些变化的出现使得琵琶音乐更有利于发展壮大,独奏的形式也开始普遍,但是技法的运用发展还趋于单薄。
“元代以后,有描写琵琶乐曲的诗句如:‘为爱琵琶调有情,月高未放酒杯停。新腔翻得凉州曲,弹出天鹅避海青。这说明了流传至今的琵琶大曲《海青拿天鹅》,早在元时已经出现。”在乐曲中出现了大量的琵琶“特殊技法”,描绘海青与天鹅厮杀,搏斗的惨烈场面。
明清时期,是琵琶音乐发展的又一高峰,演奏手法由拨弹改为指弹,这使得琵琶的演奏手法更加灵活多样,拓宽了琵琶演奏技法的创作范围。在乐曲上,出现了当前广为流传的武曲《十面埋伏》。
20世纪20年代以后,琵琶艺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不仅乐器的形制固定,更是出现了一大批专业的音乐之士,刘天华先生大胆革新,不仅把琵琶的品位和相位增加,更是吸取了西方的一些作曲知识改编运用在琵琶的音乐里。《龙船》是一首阿炳创作的琵琶乐曲,运用大量“特殊技法”以模拟打击乐器的音响和节奏。
20世纪80年代以后,琵琶音乐艺术的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纪元。这时期的音乐发展是五彩缤纷的,大量特殊音响、特殊技法的出现给这一时期的音乐扣上了属于自己的帽子。首推一指的是刘德海先生,在琵琶曲《天池》中,用小指指肚顶住弦跟位置,此时的音响效果如装置了弱音器一般。
在琵琶音乐悠久的发展历史中,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历史背景下,人们接受音乐的程度是不一样的,琵琶乐曲中的“特殊技法”也正是在琵琶音乐紧跟社会背景的音乐审美观念下,应时代而生,它的出现,恰逢其时、适逢其世。
二、琵琶曲中“特殊技法”存在的地域性
因地域环境因素的不同,不同民族地理位置的不同,琵琶音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曲风特点。在不同民族音乐风格、历史渊源、喜好特色等影响下,琵琶这件乐器也成为不同民族的专属乐器。流行于闽南和台湾等地区的南音琵琶,因演奏福建当地民间音乐而得名。据记载,曾在我国古代军队中使用,流行于内蒙古、辽宁、黑龙江等地的蒙古族琵琶。形制与中原汉族的琵琶一样,但却保持着古老的蒙古族的特色。除此之外,还有满族琵琶、纳西琵琶,它们也是不同民族音乐特色在琵琶这件乐器上的民族烙印。
根據新疆民歌音乐特点改编的琵琶乐曲《送我一支玫瑰花》当中,在乐曲中加入琵琶“特殊技法”手拍面板,模拟新疆手鼓的音乐特点。
在富有浓郁江南曲风色彩的《三六》中,用“击板”的特殊技法,模仿江南丝竹中木鱼的音响效果,使得整个乐曲不失江南音乐的特色和隽秀。
琵琶曲《山之舞》就是一首以贵州少数民族的民俗民风为创作题材,将贵州少数民族的音乐特色与琵琶的现代作曲技法完美的结合,采用“卜卜”左右手强烈快速的拍面板的声音,把乐曲的气氛推向高潮。
琵琶曲中“特殊技法”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土壤环境都是在一定条件下的,技法的运用必定是为乐曲的声音效果而服务的。琵琶“特殊技法”的存在也有其独特的土壤环境的,在不同的土壤环境下,所生长着不同类型琵琶“特殊技法”,这些特殊技法有模拟豪迈奔放的西南苗鼓、有效仿激情似火、动感十足的新疆手鼓,更有描绘模仿江南水乡隽秀清新的木鱼声音,这些琵琶曲中“特殊技法”的产生都是为了能够贴近让其生长、孕育其生命的当地音乐土壤环境里,使得琵琶在描写不同民族、不同地域音乐语言时能够地地道道,原汁原味。
参考文献:
[1]李重光基础乐理[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
[2]杨允孚.滦京杂咏百度百科网页[EB/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