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汉忠
【摘 要】教师在科学探究中应尽量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造疑,课本让学生看,实验让学生做,问题让学生提,思路让学生想,疑难让学生议,错误让学生析。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良好的质疑氛围,新教材中有很多有趣的插图,还附有“信息窗”、“实践活动”等内容。学生对课本内容有着很强的求知欲,也有很多问题想要得到答案。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课本,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
【关键词】初中物理;提出问题;探究;能力
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所以教师在科学探究中应尽量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造疑,课本让学生看,实验让学生做,问题让学生提,思路让学生想,疑难让学生议,错误让学生析。
一、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敢”提出问题
在课改中很多教师还没有从旧的教学体制中走出来,不重视学生是否会提出问题,不知道应该怎么做,怕浪费时间,影响教学质量,再者,由于长期应试教育的熏陶,学生已习惯于等着老师告诉答案,缺乏提问题的能力和习惯。因此,要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教学中教师应做好以下几点:
(1)结合教材适时地向学生介绍一些著名科学家敢于提出问题,攀登科学高峰事例,从历史的角度说明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如:学重力时,给学生讲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的故事,启发学生,苹果从树上落下大家习以为常,牛顿却提出:为什么苹果会从树上落下?拉住苹果的力和拉住月球的力是不是同一个力?带着问题探究,最后发现了万有引力。
(2)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良好的质疑氛围,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和勇气,大胆地猜想,大胆地怀疑,提出自己的问题。
(3)让质疑成为学生的习惯。教育学生对各种权威不盲从,大胆质疑,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看法。养成爱问“为什么”的习惯,用疑问的眼光看待各种现象,探究我们不知道的自然规律。
二、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爱”提出问题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向上的原动力。
1.从生活、自然现象激发学生兴趣
如:学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师先播放自然界一些物体发出的声音,让学生产生兴趣,然后教师问:“声音对于我们来说太重要了,对于声音,你们知道什么呢?”学生自然而然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来的,是怎样传播的?月球上能不能听到声音等问题。
2.从实验现象中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可有意识设计一些有趣的实验,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不断完善问题。如:学生在探究凸透镜成像实验前,教师安排学生用凸透镜作放大镜看指纹,发现是放大的,而看外面的物体却是缩小的,通过实验学生看到了科学的事实,就会提出问题:“同样是用放大镜观察,为什么看到的现象不同呢?”从而带着问题主动去探究。
三、立足课本资源,让学生“愿”提出问题
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课本,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
1.从信息窗,阅读科普资料中提出问题
在信息窗中和科普资料中介绍了很多科学家,学生在阅读中,体会很多科学家成名都敢于提出问题,从提出问题中得到成功的,从而很愿意提出问题。
2.从实践活动中提出问题
如:学过比热容的知识后,介绍农民初春时节多灌水可保护秧苗不受冻。学生会提出为什么要这么做?又如:学了能源后,结合热岛效应、臭氧层变薄、核废料放射、西气东输、南水北调、三峡工程、环境污染的治理等等,学生都会提出一些具体的问题。
四、教給方法,让学生“会”提出问题
有人说:好的方法等于成功的一半。学生只有掌握了发现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才能从平常中看出异常,从普遍中发现特殊,从而不断发现问题。
1.会对物理现象提出问题
碰到某个物理现象,一般可从四个方面入手:由何(为什么)、如何(怎样)、若何(如果条件变了,将怎样)、是何(是什么)。如:做完真空中的闹钟实验,根据现象可提出:为什么听不到钟声?怎样才能听到声音?通入空气后能否重新声音?
2.会从自身体验提出问题
学生通过自己亲身做实验或参加活动、比赛,由于亲身体验,感觉很深,学生也乐意提问题。如:讲内能时,学生通过搓手,提出:手为什么会发热?讲力的作用是相互时,学生通过手拍桌子,提出:手为什么为疼?讲压强时让一男一女两个同学比赛顶棍子,由于女同学顶的一端粗,女同学赢,提出: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有关?
总之,让学生会提出问题,是提高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都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之一。与其整天抱怨学生启而不发,不如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将教为主变为学为主。让我们共同努力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争论的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建荣.《物理新课程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收获与体会》[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11)12—13
[2]王继霞.《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策略》[J].小学教学参考.2013(16)22—23
[3]王辛辛.《在探究学习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探讨》.湖南中学物理.2012(10)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