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洁香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现阶段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文”与“言”二者的关系,并在总结自身教学经验基础上分析如何去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文”与“言”的关系;处理
目前中学语文教学界在文与言之间关系的认识上存在诸多争议,也即对二者在文言文教学中地位持不同意见,下文即从文与言的含义及关系出发,对文言文教学中文与言关系的正确处理方法展开分析。
一、“文”、“言”分离的“怪圈”
现阶段我国文言文教学中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①有“文”无“言”: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重点关注文章结构的分析及思想教育,将文本语言架空,和学生接受能力脱节,课堂教学看似丰富花哨但学生学到的知识少之又少。②有“言”无“文”:教学中仅关注文言字词的讲解,将每句话、每个字翻译出来,并未重视思想内涵及文化信息的讲解,导致教学枯燥艰涩,学生对学习缺少兴趣。
文言文教学之所以会出现这样一个怪圈,主要原因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通常追求应试教育中高分数的目标,而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缺少关注。在新课改浪潮推动下,这些教学方法必然无法培养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学生,文言文教学迫切需要改革,而这离不开正确认知并处理“文”与“言”的关系。
二、“文”、“言”的含义及二者间的关系
首先,我们应对“文”、“言”二者的内涵予以明确。“文”是指字词句内所蕴含的人文因素(文化底蕴、思想情感),而“言”为文言基础知识(虚词、实词、古今异义、通假字、特殊句式、一词多义及词类活用等)。明确二者内涵后,我们可以看出,“言”为文章外在形式,“文”为文章内容,形式主要服务于内容;“言”承担着桥梁的作用,最终可经特定的使用形成“文”,表现“文”,传达“文”。可以说,“文”和“言”是矛盾的,同时更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二者相互联系相互支撑,在文言文教学中均占据重要作用,在二者各司其职下文言文才可发挥表情达意、传播文化的作用。
三、如何正确处理“文”与“言”的关系
1.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与兴趣
文言文教学可以说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若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及兴趣,学生无法积极投入文言文的学习,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教师可从培养学生感知文言文的能力着手,陶冶其学习文言文的热情,激发起内在驱动力。第一,教师可利用文言文中蕴含的故事吸引学生注意力,如教师可先通过讲解烛之武退秦师这个故事引出全文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掌握全文基础上展开学习。第二,教师可通过文言文具备的语言美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可精选精美的段落引导学生学习,帮助其发现文言文蕴含的特殊的美。第三,教师还应不断扩大自身阅读量,在教学中为学生详细讲解文言文整体知识,保证课堂教学内容充盈饱满,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
2.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重视基本字词含义
充分理解字词内涵是掌握文言文全文深义的基础,因此展开文言文学习,首先应把握并理解全文的基本字词。教师应重视字词教学,可要求学生课前做好预习,且保证预习不可流于形式,教师应切实制定预习任务,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培养起学习的自觉性、计划性。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小组讨论、主动朗诵等形式,由学生自主解决课文中的基本字词。另外,教师可根据学生预习情况将文言文相关知识归类,并将新知识与旧知识有效联系起来,协助学生提高自学能力。
3.重视诵读
文言文教学中,诵读是掌握“文”的关键方法。在教学中,可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诵读(如默读、学生齐读、分角色朗读、教师范读),同时还应在教学全过程贯穿诵读,经过初读-思考-释疑-再读的过程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古人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由此可见,诵读可以有所感、有所悟,对于学生感受、体验文言文蕴含的情感十分有利。
4.根据具体文言文选择不同的教学侧重点
不同文言文有不同特点及教学侧重点,应重视根据文言文的特征确定“文”与“言”的不同侧重。若文言文浅显易懂,则应重点展开人文精神、思想的鉴赏,若文言文艰涩难懂,则应重点疏通文意。部分文言文蕴含充沛感人的情感,如《陈情表》,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重点去感受文章背后蕴含的深厚亲情,以情感为切入点,在情感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再通过文言知识的学习实施“言”的教学。而部分文言文具有较强的文学性,如《滕王阁序》辞藻优美,文采斐然,在教学时则应将重点放在对文章优美的文采进行品味之上,同时应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真挚感情;另外,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做好知识迁移,和同时代作者的相似作品进行联系,体味盛唐气象。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文言文教学中应对文与言的关系有清晰认知,同时还應对二者的关系科学处理,避免走向极端,真正做到文与言并重,必然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教学效果,传承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璀璨文化。
参考文献:
[1]张小莉.浅析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方法[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4(10):99
[2]王晓芳.读讲结合.译悟并举—文言文教学方法谈[J].甘肃教育,2014(13):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