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晗
摘 要:三毛的文章中多以悲剧色彩为主色调,流浪意识下的三毛看待自然的角度又极为独特。本文首先对于三毛的流浪意识成因进行简要分析,着重带领读者分析三毛的流浪美学。
关键词:三毛;流浪意识;美学
引言:三毛的一生是悲喜交加的,我们看来,三毛一生的经历太过于丰富,这样不平凡的一生也使得三毛的作品更具有其鲜明的特色。她一生中游历了五十多个国家地区,欧亚大陆,美洲大陆,非洲大陆的经历形成了三毛的一生。在这样的流浪与漂泊中,三毛找寻着自己的人生方向,探求艺术的真谛,那么这种流浪意识是怎样形成的,其中究竟包含着怎样的艺术情感,接下来笔者便带领大家一同走进三毛的流浪世界。
一、三毛作品中的流浪意识的成因
三毛作品中所展现的流浪意识并不是源于三毛对于旅游的热爱,这种流浪与游山玩水是完全不同的,形成种意识,更主要的是三毛自身性格所决定的。三毛的一生中充斥着无数的挫折与坎坷,这导致三毛形成了一种极为敏感的性格。外表坚强但内心脆弱的她,在无法得到自己想要的人生答案时,往往会选择逃避,远离人群。她特立独行且随性的性格也使她更愿意独自一人走走停停,寻找自己想要的人生,这对于日后三毛流浪意识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性格之外,多次的情感悲剧也使得三毛更愿意流浪漂泊,而不是在一个伤心之地久居,比如台北,比如西班牙,这一处处伤心地都有着一次次伤心的情感经历,这都使得三毛更愿意踏上漂泊的旅途,让内心中的苦楚减轻。除此之外,三毛对于大自然的热爱也是这种意识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她坚信自己的心灵与大自然有着别样的默契,更愿意在大自然的活力与灵性中生活。在撒哈拉中生活的日子恰巧证明了这一点,沙漠中景色的魅力对于三毛来说是充满诱惑的,同时远离城市喧嚣的环境与她的性格又极为贴切,于是在多方面因素的造就下,三毛形成了这种能够亲近自然的流浪意识。
二、三毛作品中的流浪美学分析
1.流浪意识与悲情美感
在三毛的作品中,我们可以非常清晰且感同身受的读到三毛内心中深藏的那份悲伤,这份悲伤源于三毛对于生活独特的追求以及三毛那脆弱的内心,这就是她作品中无处不在的悲情美感。三毛在经历了无数的悲欢离合后,似乎看透了百态炎凉,于是她将这种辛酸转化成文字,让更多的人去了解人世间的苦痛。少女时期的三毛曾经患过很长一段时间的自闭症,学校生活的不愉快对她脆弱敏感的内心造成了伤害,而这种经历也为三毛快乐与悲伤不断变化的一生埋下了伏笔。因此,我们看到三毛的文章中,不论她身在何处,总会如影随形的存在在一种悲伤。如三毛早期作品《惑》,《雨季不再来》中都有提现,只是那时三毛作品中的悲伤中还似乎留着一种希望。而三毛之后的作品则形成了一种足够使读者泪如雨下的悲情文字,比如在《爱的寻求》中,名叫沙伦的痴情年轻人,辛苦赚钱痴痴等来的却是妻子的背叛,他并没有愤怒,只是悲伤的流泪,夺门而出,冲向黑暗的狂野。
2.流浪意识与真实美
三毛有一种极为真诚的性格,在她的世界里,不愿意存在这任何虚假,三毛的这种性格也直接对她的文章产生了影响,因此,许多时候我们看到三毛的文章都是具有着鲜明的真情实感的。而三毛笔下的每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都是她真实经历的,在她的一生中,全世界五十多个国家都留下了她的脚印,每一处地方都是三毛感受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三毛的作品中更多的是她流浪期间的所见所感,这中流淌于文章中的喜怒哀乐可以给予读者更加真切的感受,让读者可以与她一同欢笑哭泣,游玩嬉戏。三毛自己也说过,她的作品大多数都是记传文学,或者说是游记,因此,她对于写作也不会刻意添加美化的词汇,也不会对故事加以编造,这种风格是当代大多数作家都无法模仿与比拟的。从《撒哈拉的故事》一直到《梦里花落知多少》虽然有着三毛内心世界的描写,但其中自始至终都在讲述真人真事,包括三毛讲述童年故事题材的《匪兵甲与匪兵乙》,着一幕幕场景都让读者深有感触,仿佛亲身经历一般。
3.流浪意识与自然之爱
三毛的流浪意识使得她不愿意被世俗所束缚,从她的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三毛并不愿意在繁华的城市中久居,而是更愿意留在一个远离尘嚣的自然中,这不仅是其对于理想世界的追求,也源于她对大自然的热爱。三毛曾经说过,“我并不认为我喜欢大自然,因为我是它的一部分,我也是自然的产物。”这种心态与中国古典文学中田园诗歌的精神极为相似,纵情于山水,返璞归真。也正是这样的写作手法,原本平凡的生活经历,在三毛的笔下却显得不再平凡,而是具有这生命般同时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三毛一生最爱的生活环境非撒哈拉沙漠莫属,在《荒山之夜》《石头记》《白手成家》等文章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沙漠中随处可见的事物,随便什么样的自然景物三毛都视之如珍宝,在三毛的笔下,原本荒凉的撒哈拉却显得极为鲜活,这都源于她对于自然的热爱,这也是她渴望的魅力人生。
结语:我们不得不承认,三毛的一生都在努力追求自己心中完美的人生与爱情,因此,她的文字并没有终点,其带给读者的感动与感慨是无限的。而她对于生命与自然的热爱与赞美不仅能够与我们的情感产生共鸣,更多的是带给读者对于世事的思考。
参考文献:
[1]徐冰.三毛作品的艺术魅力谈[J].科技咨询导报,2007(14).
[2]肖霞.自由优雅的心灵之歌——论三毛散文的特色[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