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静
摘要:目的 分析预防接种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提出处理措施,避免或者减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 收集本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接种相关数据,分析不良反应,并制定相应措施。结果 以一般反应最多(占0.72%),异常反应(0.13%)和偶合反应(0.13%)次之。结论 通过对接种前中后的护理干预可以使接种不良反应降到最低。
关键词: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相关措施
在实施预防接种保护健康的同时,接种后发生不良反应的机会也在不断增加,严重时危及生命,甚至有时还会影响社会安定。因此,怎样把预防接种不良反应降到最低,使其更大程度发挥积极意义显得尤为必要。
1 一般资料
2012年1月~2013年l2月我院预防保健科共接种4726例次,出现接种不良反应15例,其中,男9例、女6例。接种的疫苗有脊髓灰质炎疫苗、麻疹疫苗、乙肝疫苗、白百破疫苗、乙脑疫苗、流脑疫苗、流感疫苗等。
2 不良反应及分类
全身和局部反应按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预防用疫苗临床试验不良反应分级标准指导原则》的判断标准分类[1]。
2.1局部反应 局部反应7例,占0.46%。局部反应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如注射部位疼痛、水肿、发红、硬结,局部反应通常发生在注射后的几小时内,一般比较轻微而且是局限的。这类反应在灭活疫苗中最常见,如含有佐剂的百白破疫苗,其次是乙肝疫苗所致。分析其原因:由于疫苗中含有氢氧化铝,是一种颗粒较大的吸附剂,吸收比较缓慢;其次是注射前未震荡、注射部位不正确等引起注射局部组织增生,形成硬结,导致无菌性化脓。局部反应无需处理,一般1~2d可自行消退,较重的局部反应可用清洁的毛巾热敷.
2.2全身不良反应 全身反应4例,,占0.26%。表现为接种后24h内体温升高,都在37℃~38.5℃,发热一般持续1~2d,伴随乏力和周身不适。其中2例伴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专家指出,全身不良反应相对多发于全细胞DTP(百白破)疫苗。灭活疫苗,包括无细胞百日咳疫苗接种后全身不良反应比较少见。减毒活疫苗比灭活疫苗更容易发生全身不良反应。减活疫苗为了产生免疫,疫苗病毒(或细菌)必须不断繁殖。减毒活疫苗引起的不良反应包括发热或皮疹等症状,是自然疾病的一种轻微形式。减毒活疫苗引起的全身不良反应一般比较轻微,发生在免疫接种1~2w后。
2.3异常反应 2例,占0.13%。临床表现差异较大,由于个体差异,有过敏反应、无菌性脓肿,发生反应的程度及时间差异较大,如个别人接种后几分钟出现面色苍白、心跳加快、出冷汗、手足发凉,这可能与注射前的畏惧心理及空腹注射有关。
2.4偶合症 2例,占0.13%。症状为接种后0~2d内出现感冒、支气管肺炎、肺炎等病。偶合症是指被接种者在接种时,正处于某一急性传染病的潜伏期或前驱期,因问诊不惜而疏忽,与预防接种无关。
3 防止不良反应发生的相关措施
3.1接种前的相关措施
3.1.1做好接种器材的把关 严格按照国家规定采购疫苗、注射器等接种器材,疫苗储存、运输、使用的每个环节应做到冷链储运,2℃~8℃避光保存,隔热冷藏包并加入冰块铺盖,并做好温度监测工作。疫苗的储藏、运输、使用整个过程必须做到"苗不离冰",确保疫苗质量。
3.1.2疫苗接种时的三查七对[2] 即接种前核查健康状况、过敏史、家族史和接种禁忌证,避免偶合症的发生,查对免疫卡、册与接种证,查看疫苗外观与批号、有效期,核对接种对象姓名、年龄、疫苗名称、规格、剂量、接种部位、接种途径,
3.1.3环境准备工作 由于天气较冷,气温偏低,接种者穿衣较多,注射部位为上臂三角肌,因此注射地点应在温度适宜的室内,并在用物准备完毕后,再嘱接种者准备接种部位。防止受冷着凉。
3.2接种时的注意事项
3.2.1熟练掌握各种疫苗的接种方法,各种疫苗性质、特点,不得使用过期、变色、安瓿有裂痕的疫苗,吸取疫苗时要充分摇匀。疫苗开启后,活疫苗在30min内、死疫苗在1h内用完正确使用消毒剂,用75%的酒精,由内向外螺旋式对接种部位消毒待干后再注射,禁用碘酊消毒皮肤。使用合格的一次性注射器,严格执行"一人一针一管"制度,保证"一人一杯一勺"。
3.2.2无菌技术指预防接种操作过程中,不使灭菌的物品受污染和保持无菌的技术。在实施预防接种时,如无菌技术做得不好,不但不能起到免疫作用,相反会引起交叉感染。
3.2.3接种后反应的护理措施 预防接种过程也是一个接种护理过程,其护理质量直接影响接种质量,对防止和减少不良反应具有很大的作用[3]。
3.2.3.1局部反应的护理 局部反应常表现为接种部位红肿、疼痛、硬结,嘱其对早期局部反应用冷敷,以减少组织充血,可消炎止痛,于1~2d后自行消退。对较重的局部反应,可用清洁毛巾热敷,每日数次,10~15min/次,可以帮助消肿,减少疼痛。但卡介苗的局部反应不能热敷,也不能用消毒剂(酒精或碘酒)涂抹。如果有受种者在接种疫苗后出现体温升高,应让其多喝白开水,以促进体内代谢产物的排泄和降低体温,切忌使用抗生素类药物。如果有高烧或其他异常反应症状,应及时送医院诊断治疗[4]。
3.2.3.2全身反应的护理 接种流感疫苗后出现全身反应,如发热、头痛,均在24h左右出现。①弱反应:体温<37.5℃,应适当休息,多饮开水,注意保暖,反应即可消失。②中等反应:体温37.5~38.5℃,发热、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和腹泻等胃肠道反应。处理方法:多休息,多饮开水,注意保暖,必要时口服对乙酰氨基酚、柴胡口服液等对症处理。③强反应:体温>38.5℃,发热伴随恶心呕吐、腹痛和腹泻等胃肠道反应[5]。处理方法:多休息多饮开水,保暖,注意继发其他疾病;口服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等药以退热;腹泻可给予思密达和口服补液盐,分次口服。如第2d仍有高热,仍可按上述方法处理,一般1.5~3d恢复正常;合并感染时口服头孢克洛、阿莫西林、利巴韦林等治疗。必要时到医院诊治。500例受种者中,2例发热在38℃左右者,首先隔离观察,嘱其注意休息,保暖,多饮水,避免剧烈活动,1d后体温恢复正常;1例发热体温38.7℃,隔离观察并行物理降温,并服解热镇痛剂及补充水分治疗,1d后体温降至正常。同时对接受疫苗接种后出现全身反应的患者,应加强心理护理,减轻精神与心理压力,以促进不良反应的转愈。
3.3接种后的注意事项 接种后要留观30min,留观期间加强宣传教育,对疫苗可能出现的情况告知受种者及家属,避免精神过度紧张,否则心理反应会加重身体的不良反应。一旦发生过敏性休克,会为抢救争取到黄金时间.如身体出现不适症状,应立即告知医生,通知医生对症处理[6]。
4 小结
总之,疫苗接种的不良反应是可以通过对接种前、中、后护理干预避免或降低的,接种疫苗是安全有效的。
参考文献:
[1]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预防用疫苗临床试验不良反应分级标准指导原则,二/(一)不良反应分级[Z].2005:10.
[2]余文,陈立红,秦红,等.临床护士对注射疫苗认知行为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0):813-814.
[3]郭斌.820例流感疫苗接种发硬的观察及护理[J].重庆医学,2009,38(7):839-840.
[4]徐菊英,杨玉英,徐淑英,等.精细化护理干预对儿童预防接种效果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4,(5):423-424.
[5]张东彦,王中战,赵建忠,等.北京市丰台区2007-2011年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死亡病例调查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21):2495-2496.
[6]韦亚,马昌相,罗东,等.提前干预对儿童群体性预防接种反应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3,(30):493-494.
编辑/苏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