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初探

2015-04-29 00:00:00张萌
教育与职业(下) 2015年4期

[摘要]党的十八大之后,“中国梦”的概念被创造性地提出。这一理论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并在实践中得到了深刻的发展。在此时代背景下,文章就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国梦”的融合问题进行相关探索。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教学内容不完善,思政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存有热点困境,思政教育存在脱离指导实际倾向的问题。应当引用“中国梦”的主要内容,丰富思政课的教学大纲;发挥“中国梦”的热点功能,激发师生共鸣;利用“中国梦”的精神内涵,感染学生的情操品格。

[关键词]中国梦 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理论课

[作者简介]张萌(1981- ),女,满族,辽宁海城人,黑河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黑龙江 黑河 164300)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12-0098-03

一、“中国梦”的理论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习近平主席首先提出了“中国梦”的构想,并阐释了其基本含义,着重指出这一梦想的实现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的希冀。中华民族拥有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一直处于世界领先位置。然而自鸦片战争起,近代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了古老的东方大门。国命纵横中,无辜的百姓备受凌辱。在战争与屈辱的洗礼中,国人经历了由盛转衰的巨大变革。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近代历史中,一颗渴望和平与幸福的种子在华夏儿女的心中不断生根发芽。这颗种子伴随着反抗与革命的风暴,逐渐成长,日渐高茂。直至1949年,一个伟大的声音在世界的东方响起,令世界振聋发聩。那就是新中国成立的消息,这更是亿万华夏儿女“中国梦”的呐喊。中国从此走上了自力更生、独立自主的发展之路。同时,以“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标志的梦想也在改革开放的宏伟蓝图中渐渐浮现。在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伟大功业中,党和国家领导人不断总结,终于让国富民强的梦想步步成为现实。“中国梦”的提出犹如一个庄严的承诺。这个梦想,体现出党的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它的提出为下一阶段全国人民的努力奋斗指明了方向,激励亿万热血儿女,不断前行,励精图治。

在“中国梦”的三部分内容中,“国家富强”是基石。国家的富有程度不单是指一个国家的财富积累程度,更是指在此基础上的国防能力和文化影响力,即所谓的“硬实力与软实力”。一个国家只有做到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才能为人民梦想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民族振兴是中华儿女共同理想的核心。纵观历史,一个国家的强盛与否往往与民族的发展程度有着密切联系。国弱则其民必弱,国强则其民定强。这一颠扑不破的道理在中国历史中早已被深刻证明: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变得贫困而羸弱。生活在这一土地上的各个民族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衰败。流离失所与颠沛流离成为那个时代的痛心写照。在这个理念中,民族振兴尤指中华文明的振兴。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只有文化强大的国家,其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才会得到长足的发展与增强。所以说,民族振兴的终极标志应该是民族文化的振兴。

人民幸福是这一理念的终极目的。近年来,GDP、经济增速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而“中国梦”则不再以此作为衡量社会发展程度的唯一标准。“中国梦”更加人性化地强调人民的切实感受,将人的全面发展与经济社会的发展进行了协调统一。这样的观念也无疑对科学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要使人民生活得更加富裕、有尊严。

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来,我国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无论是在教学手段方式上,还是在教学质量上,都有着长足的发展。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尤其是社会思潮呈现蓬勃发展之势的今天,有很多现实的问题就存在于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综合来看,有三项内容尤为需要相关工作者重点解决。

1.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不完善。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前社会和经济高速发展,思想理论也必须随之及时更新。但就目前的状况来看,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在内容上还没有作出适当的增添,没有加入国家层面最新的理论成果等内容。这就使得部分高校教师的教学观念不能与社会发展相适应。这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是照搬旧理论,在教学效果上很难达到实际的需要。可见,思政课的内容在更新上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已经无法完成对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更加无法适应当今社会和时代的要求。

2.思政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存有热点困境。当代大学生往往对于新生事物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而在当下高校思政课的理论课堂上,教师却没有利用这一点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大多数思政课教师只是为了讲解原理的要点而讲,并没有结合社会上的实际案例。有的教师虽然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但大多是老生常谈的例子,不能有效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备课阶段并没有把最新的思想理论结合到思政教育的具体内容中。从最终的效果上来看,这样陈旧的教学理念很难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也不能实现与学生的良好共鸣。

3.思政教育存在脱离指导实际的倾向。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格,最终目的是使其以正确的价值观为指导,进行具体的实践活动。然而现实中,教师对于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意义认识不足。他们普遍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是基础理论课程,反映的只是社会文化领域的基本常识与基本规律。教师只需要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教化与灌输即可,不必进行相关投入。由此思政教师便忽略了实践活动对于理论的重要意义。

三、合理融入“中国梦”相关内容到高校思政课的有效途径

大学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阶段,也是其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作为高校工作者,我们要利用好高校中的有利资源,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高校的思政课堂是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的主要阵地,思政教师要利用好这一课堂,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要适时更新,合理、有效地融合“中国梦”的内容。

1.引用“中国梦”的主要内容,丰富思政课的教学大纲。思政课的主要内容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部分构成。而现在高校的思政课教材中,还未体现“中国梦”的相关内容。纵观这几年的教材内容,都是经过不断丰富、逐渐扩充从而最终完善的。作为高校的相关管理者,要具有创新意识,采取集体讨论等多种方式与手段积极探讨如何及时、有效地将“中国梦”的相关内容融入到思政课的教材中来。对于思政课教材在内容上的扩充,要在总体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将相关内容进行合理、巧妙的融合。可以说,“中国梦”的思想内容在之前丰富的理论基础上不断完善与总结,具有真理性与实际性。教材编著人员首先要吃透“中国梦”内容的主要精神,明确其内涵和在价值观念上的教育意义。通过研读原有教材内容的章节,分析出与“中国梦”内容具有密切联系的部分,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合理的阐释。相关思政范围内的课程,要增加“中国梦”对人们精神境界的教导作用,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理念。同时,还要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对当前不良的社会思想进行批判与指正,以期用“中国梦”的相关理论知识解决思想领域中的实际问题。

2.发挥“中国梦”的热点功能,激发师生共鸣。思政课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师生之间的互动能够加深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一直以来,教师和学生形成的关系大多是教学相长。只有师生间进行合理、有效的沟通与交流,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课堂上才能发掘新的教学要点。从这一角度来看,学生的信息反馈对于教师的教学水平有促进的作用。同样,教师有了新的思考角度,对于学生理论知识上的讲解、思想上的指引都具有积极的推动力量。“中国梦”正是以其丰富的理论内涵、高焦点度而成为高校思政课中师生主要的教学与沟通话题。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找出“中国梦”内容中贴近学生实际的问题,采用分组等多种方式进行讨论。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启发、引导的工作。讨论中专任教师要与学生一起思考,透彻分析问题的关键点,共同提高大家在相关问题上的认识。经过一定阶段的讲授,最终达到提升精神境界的效果。思政课的教师在课堂上讲解与此相关的内容,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说,“中国梦”涵盖社会领域的各个方面,在对相关内容进行介绍时,可以有效地启发学生对于当下社会所存在热点问题的思考,分析原因,并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进而达到指导实践的作用。

3.利用“中国梦”的精神内涵,感染学生的情操品格。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的工作中,大多采用的是传统的教育方式。现今的大学生思想活跃、好奇心强、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快,不再愿意接受单纯的说教。针对教育对象的鲜明特点,思政课的专任教师要不断丰富和发展教学手段和方式。要本着尊重的原则,尊重每个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方面的教育。“中国梦”作为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这种理论精神能够从意识形态上影响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内化为高尚的道德品格情操,成为学生日常生活点滴中的一种行为习惯。适度的教学方式与方法能够增加教学效果,教师要多结合“接地气”的内容与讲授,通过启发、互动等多个环节把“中国梦”的精神力量有效传播。教学过程中,要多注重学生对所接受信息的反馈,多与学生沟通和交流,进一步提高思想教育效果。思政教师通过教学把正确的价值观和精神品质内化到学生自身,并影响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而在周边环境中身体力行,感染其他人践行“中国梦”的精神。

“中国梦”融合了新时代的丰富元素,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从这一点上来看,课堂的教学增加了与时俱进的内容。“中国梦”以其正确的价值观念,帮助大学生辨别社会思潮的善恶。在学生的价值观形成阶段,有着重要的导向与指引作用。高校思政课的老师,要紧跟“中国梦”的步伐,探究更多行之有效的践行其理念的教学手段与方式。不仅要在教育的内容上融合“中国梦”各方面的内涵,而且还应广泛传播其精神底蕴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水平。通过在高校思政课堂上合理、有效地融合“中国梦”的相关理论,思政课的教学水平和效果必定会有着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陈月婷.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新模式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9(23).

[2]杨业华,姚瑶.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1).

[3]刘思林.新中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历程与经验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9).

[4]王建利,华玉武.“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与路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3(7).

[5]吕剑新,孙定义.以“中国梦”为载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21).

[6]彭焕彬.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中的文化渗透[J].教育探索,2010(5).

[7]蒙秋明.“中国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J].贵州社会科学,2013(7).

[8]吕健.“中国梦”宣传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