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学科的创新实践平台建设与管理

2015-04-29 00:00:00杭咏新叶莉
教育与职业(下) 2015年4期

[摘要]服务于学生的创新实践平台作为高校教学资源的有力补充,是学生校外实践的重要课堂。文章提出目前艺术设计学科创新实践平台建设存在专业特色不明确、课堂教学与实践环节的脱节、管理方法滞后、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方法单一的问题,并据此提出要改进艺术设计学科创新实践平台建设,就要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目标,在实践教学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方法,在创新理念和思路指导下,进一步探索创新实践平台的管理方法。

[关键词]艺术设计 创新实践 平台建设

[作者简介]杭咏新(1973- ),男,江苏金坛人,中国矿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环境艺术设计;叶莉(1978- ),女,江苏徐州人,中国矿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艺术设计。(江苏 徐州 221116)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厅产学研联合创新资金“前瞻性联合研究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BY2014028-05)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12-0110-02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创意已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创意本身所形成的产业是国家及地区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创意产业的发展规模和发展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八大精神不仅强调了创意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同时也指出了实践能力的重要作用,并将其确立为教育改革的新方向和新要求。十八大报告中强调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深化教育体制综合改革,推动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高校的创新实践平台建设属于实践教学范畴并与经济发展紧密相连,是学生将创意想法与理念转向实践与成果的桥梁。在创意产业大力发展的今天,我国的艺术设计学科俨然成为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摇篮,怎样将创意人才投入到创意产业发展的实践之中,怎样将创意思维和想法变成创意成果,创新实践教学独特的链接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其建设与管理不仅要符合艺术设计学科特点,在目标设计上要与创意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而且要具备科学高效的创新实践平台管理方法,以此来保证创意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目前艺术设计学科创新实践平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的艺术设计学科创新实践平台建设发展迅速、形式多样,但创意文化产业的实践平台建设中,与自身特点相违背等不合理现象却开始凸显,整体而言为创意产业服务的能力还有所欠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特色不明确,生搬硬套。对于高校艺术设计学科而言,其实践教学活动与理工科等其他学科大为不同,有着显著的自身特点和专业特色,尤其是在综合类院校中的艺术设计学科,实践平台建设与管理方法决不能照搬其他学科。同时艺术设计学科中的专业与以往纯艺术专业也有着明确的区别,对学生的教育不再是培养个性十足的艺术家,而是培养服务于当代创意产业的设计师,而当前艺术设计学科实践平台建设与管理方法并没有突出这一特点。

2.课堂教学与实践环节的脱节。实践环节主要的学习内容与考核方式应契合本学科教学培养计划中的重点内容,但是现今的大部分实践项目的制定并没有充分考虑到教学计划的整体要求,形式大于内容,严重地影响了设计实践对课堂知识的训练与检验。当然,学校与实践平台间的链接与沟通不畅也是两者脱节的主要因素之一。

3.管理方法滞后。目前高校艺术设计学科实践平台管理方法落后于多样化的实践平台建设。实践平台建设的多样化是近年发展的主要成果,但针对于不同实践平台的管理方法却没有得到发展,运用的还是以往较为单一的管理方法。多样化的实践项目与实践平台不能够在科学、高效的管理方法下发挥最大的作用,直接影响了该实践环节的教学效果。

4.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方法单一。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活动的目标都是为了培养具有艺术设计专业素养的创新型人才,在明确这一培养目标的前提下,才能制定相关的培养计划与培养方法。同时这一目标的制定又要根据不同学校专业间的具体培养计划来做出相应的调整,因此以往的实践教学培养方法必须要做出改进和创新,以符合人才需求。

二、改进艺术设计学科创新实践平台建设的措施

1.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目标,在实践教学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方法。创新实践教学应与创意人才培养目标一致,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活动的目标都是为了培养具有艺术设计专业素养的创新型人才。因此,要将多样的创新实践平台作为桥梁,嫁接于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建立与特定课堂教学目标相联系的主题化实践教学活动,打造“开放式、模块化、立体化”的实践平台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探索提高学生的综合知识运用能力和设计创新能力为主体的创新人才培养方法。

主题化实践活动。以“实践主题”为切入点,开展实践创新活动。实践主题就是提取若干与课堂重点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研究题目,该主题不仅要与课程紧密相关,与平台的实践活动也密切相连,还要求教师在提取主题活动时要进行多方位的考虑,将课堂知识以主题活动的形式,把重点的设计原理、方法放到创新实践平台中去实践和检验,在设置过程中必须考虑到主题间知识的纵向连贯性和横向整合性、互补性,以串联的形式开展主题化实践教学活动,不同的主题活动针对的知识点和能力要求不同。这种主题形式的实践活动不仅拓展了实践教学的范围、高效地发挥了创新实践平台的桥梁与纽带作用,更为重要的是,“主题”作为学生兴趣的源头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的热情。

多模块的创新实践平台。“主题”作为兴趣点是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链接中的切入点,平台则是开展主题实践创新活动的基础。创新平台的营造不仅要有常规的实践平台,更要有与之相关的模块化创新实践平台,主要形式有:由政府部门资助的大学生设计创新实践基地、教师工作室、实验教学中心、校企联合创新中心、校企政联合创新实践平台等。模块化的设计创新实践平台建设应争取多渠道、多方位的学科交叉型实践平台建设,可涵盖与设计专业密切相关的建筑工程、装饰工程、规划改造工程、印刷、家具等不同的行业,大力发挥设计学科的交叉性学科特点,为学生个性发展、不同方向的设计创新实践提供良好的条件与广阔的平台。

开放式实践创新方法。原有的基于创新实践平台的实践活动,多存在设计实践活动资源不足、受益面窄、时间短等问题,主要原因还是实践活动的开放度不够。学校及院系方面不仅要加强设计创新实践的平台建设,而且要着力打造该平台的开放性,能够根据专业方向需求选择合适的主题,使尽可能多的同学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教师与实践平台的工作人员,即“主题”实践创新活动的提供者和组织者应围绕主题实践活动的要求,配置人力和物力,精心策划活动,保证实践活动的创新性和开放度。在人员构成和组织形式上,依据开放性这一基础原则,达到平台资源的共享和高效利用,通过“开放”营造公平的气氛,结合“主题”所带来的兴趣,培养学生实践中的自主性、个性化和多元化。

立体化的活动构成形式。立体化的实践创新活动的开展方法即由点到面、由面到体的立体化形式。其中,点为课堂重点教学内容,面是创新平台中相关的研究题目,本学科中的多个方向或多学科的交叉研究则形成面的多个层次。围绕以上重点内容,外围辅以集中性教学实践、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组织性的课外实践、教师工作室课题、实验中心课题、校企联合创新中心课题最终形成以主题化实践项目为中心点的多层次相互穿插、相互依托的立体化形态。其中课堂重点教学内容、创新项目、实践目标自上而下形成纵向的展开形式。围绕主题由设计思维创新实践训练、设计创新竞赛、面向企业的设计创新课程等活动为横向展开形式,两者相结合构成一系列多层次、全方位的实践创新活动,推动学生“以实践为师,以市场为法”,掌握并提高实践技能。

2.在创新理念和思路指导下,进一步探索创新实践平台的管理方法。为创意产业培养的人才,最终是为了投入到创意产业的实践之中,注重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实践平台对于增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有着独特的优势。创意产业实践教育不仅要有上文中提及的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法,还要引入并结合现代企业管理、项目管理等理念,以科学、高效的方法管理实践平台的运营与发展。

整体目标管理。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出发点的创新实践平台项目,要以高校的专业培养计划为目标,独立的课程或项目也要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对项目进行整体界定。实践平台上的创新活动或项目是既相对独立又与专业培养计划紧密衔接的综合实践教学体,因此整体的目标定位与范围是在培养计划与企业或自拟的实践创新项目相结合的基础上而制定的,其中培养方案和计划是主要因素。

评价管理体系建设。创新实践平台的评价管理体系建设应是发展性的评价模式。该体系不仅关注学生个人的实践表现,而且注重学生和平台建设的未来发展,主要内容应有:由实践项目中的评价主体与评价对象共同商定发展目标,确定评价目标后,通过系统地收集评价信息并进行分析,对评价对象的素质发展、学习职责和学习绩效进行价值判断。评价管理体系建设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专业发展,因此应突出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同时还要注重反馈信息的周期式总结与处理。

过程监控与分项管理。过程监控与分项管理的目标是为了提高创新活动的质量。实践项目过程监控由主体项目负责人执行,结合评价管理体系对现行成果进行评估,分析学生取得的进步与其中的不足,推荐使用资料信息库的形式为后阶段学习提供借鉴。对于该过程的监控可使用分项管理方法,具体内容可分为:活动项目的范围管理、费用管理、时间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每项分项管理、内容都要结合学生的阶段性汇报和指导教师的综合性评估与考核作参考,以实现该方法的可信度与效力。

资料信息库建设。创新实践活动的信息库建设一方面是可以实现资源利用与共享最大化,提高活动效率;另一方面可以实现创新活动的系统化与自动更新,为后续活动或项目提供参考与资源。资料信息库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五大基本方面:活动进度与计划、学习课件、经典案例参考、评价体系、沟通交流系统。辅以特定管理软件或网络技术的资源信息库还能够预测活动开展所获效果,辅助教师或责任人实时进行网上评价和监控。

三、总结

当下的艺术设计学科发展在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注重人文精神培养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实践创新平台加强对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将无形的创造力转化为有形的设计实践。作为实践平台的管理者,高校与院系应改变以往实践教学中形式上的挂牌做法,运用科学的、高效的、适用于创意文化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和管理方法,塑造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并存的创意产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金成玉.联合创意产业激活工业设计教育教学[J].中国科技信息,2011(5).

[2]厉无畏.创意产业导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3]梅贻琦.大学一解[J].清华学报,1941(4).

[4]王利平.运用项目管理方法提高高职院校项目化教学效果[J].广州: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3).

[5]张安富.创新实习基地建设探索学研产育人新机制[J].中国高等教育,20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