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高校传统的单一知识评价课程考试模式已不适应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改革势在必行。应用型本科课程考试模式改革面临着传统的考试观念根深蒂固,能力与素质的过程化考核缺失,考试管理制度僵化等问题,应学习与借鉴国外大学考试模式,树立以能力为核心的考试观念,构建过程化立体式课程考试模式,建立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 考试模式 实践研究
[作者简介]史楠(1976- ),女,辽宁沈阳人,沈阳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学、会计学;刘柏霞(1959- ),女,辽宁沈阳人,沈阳大学应用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高等教育学。(辽宁 沈阳 11004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12-0115-03
应用型本科旨在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其专业要求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特色,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2014年6月22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全面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应用型本科的发展提供了纲领性文件和发展方向。但目前应用型本科大多仍采取传统的知识评价课程考试模式,与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培养目标不相适应,迫切需要建立新型的现代课程考试模式,改革势在必行。
一、应用型本科课程考试模式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
1.传统的考试观念根深蒂固。目前各高校和学术界对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配套考试管理体系改革已逐渐重视,但理论层面居多,能具体实施科学合理的方案甚少。究其根源,我国高校教育传统的考试观念根深蒂固,考试多以标准化试卷笔试形式为主,以一次结果性考试评判,缺少贯穿教学过程的过程化考试。很大一部分院校及教师受社会环境、院校基础、管理机制等因素所限,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强化实践能力考试模式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还停留于表面,缺乏深层次本质认识,观念并未真正转变,敷衍、观望等现象具有很大的普遍性。
2.能力与素质的过程化考核缺失。课程考试内容主要局限于教师所讲授知识的认知和掌握,而忽略知识的迁移和综合应用。学生在考试前依据教材和课堂笔记划范围、挑重点,考试内容中单纯记忆比例过大,考试方式单一,平时考核成绩比重偏低,基本为期末一次考试评定学生最终成绩,缺乏对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过程化综合考核。学生学习大多只是为了应付考试,以及格或以得到满意的分数来评定奖学金、入党等为目标,考试目的功利化严重,由此出现分数高而能力差的情况,导致考试结果的可信度和效用度不高,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风、考风、考纪,造成恶性循环。
3.相应的考试管理制度僵化。大学课程考试要符合各专业统一的教学考试大纲要求,时间安排基本集中在期末,主、客观命题比例统一要求,考试题型、考题答案标准化,考试评判精量化,每一环节统一标准,形成完全的机械化、标准化模式。课程教学及考试管理制度僵化,无法充分发挥考试的评估检验、导向督促、反馈监控作用,无法综合、全面、准确地评判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能力和素质,无法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在这种考试管理机制下,学生对待考试完全处于被动应付状态,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4.教师改革的动力不足。大学教师是实施课程考试改革的主导者和设计者,因此教师的改革积极性是考试改革顺利开展和实施的重要因素。目前,由于高校的体制、资金等原因,适应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手段、方法和管理制度仍显落后,导致教师改革的动力严重不足。如多媒体教学设施短缺,实验实训室欠缺,不能满足教师在案例教学、模拟实训等实践教学的需要,大大限制了教师教育教学改革的积极性。改革是一个积累完善的过程,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教学管理难度与实际工作量无形中增加很多,此外还要承担一定的风险,需要巨大的付出。这些主、客观因素都阻碍了教师实施改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应用型本科课程考试模式改革的思路
1.学习与借鉴国外大学考试模式。由于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原因,美国、澳大利亚、英国、法国等国家的大学考试模式多注重过程性考核,考试内容关注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实行多样化的考试和成绩评定方式。课程考试模式依托完善的制度环境,从考试内容到考试形式上都体现着尊重个性、鼓励创新的特征,在教育理念上都强调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突出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国外高校的考试制度灵活性、开放性和多元性的特点,很大程度上呈现了崇尚自由、鼓励创新、勇于实践和彰显个性的精神实质。国外先进的课程考试管理模式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我国高校要充分学习、吸收和借鉴,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实现创新考试模式的全面改革。
2.树立以能力为核心的考试观念。高校应明确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实质,转变传统的课程考试观念,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以市场为主导,以科学发展观为依据,通过改革传统的课程考试模式,建立基于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新型考试理念和模式。从传统的知识本位评价观转变为能力取向评价观,真正实现观念的突破,这是满足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客观需要,也是其实质和内涵。
3.构建过程化立体式课程考试模式。基于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过程化立体式现代课程考试模式,就是要以考核学生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重点,拓展学生专业知识面,尊重学生个性发展,重点考评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处理能力、应变能力和学习能力等综合素质。通过改革形成诸如“理论开/闭卷+上机实验+出勤表现+口试+互动讨论+竞赛+调查报告+无纸化实际操作”等多种形式的组合考核模式。考试不再仅局限于期末一次考试评判学生成绩的机械模式,而是采用多种考核形式,加大平时考核比例,考核的模块和比例可依据各门课程的性质和特点灵活设计。缩小期末一次性静态考核的影响,加强对学生平时学习过程性考核,引导学生投入到学习的全过程,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综合动态全过程的考核模式。
4.建立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现行的教学管理制度和考核评价机制不能满足教师教学改革的需要,不能起到鼓励教学改革创新的作用,例如在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成绩评判方面、教师实践教学和改革工作量的折算等方面还有待深入研究。解决教师改革创新动力不足的根本,就是要建立与之相配套的管理制度和评价激励机制。教师和教学管理有关领导、工作人员要具备较强的责任心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加强师德建设,及时转变更新教学及考试观念,认真研究教学规律和课程特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考试模式,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及评价机制。
三、应用型本科课程考试模式改革的实践研究
事实胜于雄辩,本文以沈阳大学应用技术学院高职中升本会计学专业的“财务会计软件应用”课程考试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为例进行阐述,以期为改革提供参考,并不断完善。
1.改革方案的设计思路。“财务会计软件应用”课程是一门融会计学、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信息和管理科学为一体的交叉学科,内容宽泛,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边缘性及实践性、实用性。本课程侧重于基础知识、基本方法与理论的讲授,并通过上机实验、模拟实训等环节,使学生掌握会计信息化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方法,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处理会计业务的基本能力,提高学生操作ERP软件的实际技能,培养出技能强、上手快、操作规范、可持续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综合动态课程考核模式的改革,注重学生全过程学习的考核,研究设计考试内容如何设置、考试形式及考试题型如何分配、考试时间如何安排、考试成绩如何评定等。具体如下:(1)考试模式的教学文件设计。重新修订了本课程的教学大纲、考试大纲、上机实验教学大纲,制定了课程考试方式改革方案作为纲领性文件和改革依据。(2)考试模块的内容设计。考试共分为两大模块进行考核:一是平时考核,其成绩占总成绩的比例为50%,包括出勤表现及学习状态10%、上机实验操作20%、参加省级专业比赛成绩15%(或期中模拟实战)、会计从业资格5%,四项汇总得出;二是期末考核,其成绩所占比例为50%,为无纸化开卷考试,题型全部为实务处理题,上机操作卷面为100分。平时考核时间灵活安排,期末无纸化考试安排在课程结束后,时间为120分钟。
2.改革方案的实施情况。改革以本院中升本会计学专业的2012级和2013级学生为试点,进行改革方案的实施。根据新修订的课程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的要求,制定了《财务会计软件应用课程考试方式改革方案》。改革加大平时的考核比重,注重平时考核和学习过程,降低期末考试比重,减轻学生期末复习压力。根据2012级、2013级会计学本科教学计划,教学周数为16周,每周4学时,共64学时,改革具体实施情况如下:
(1)出勤及平时表现考核。此模块满分10分,分值占总成绩的10%。从第1周教学开始,进行持续观察和考核,同时了解每位学生的特点和学习状态,旷课一次扣1分,直至扣完为止;病、事假、迟到、早退等一次扣0.5分,直至扣完。督促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保持良好心态对待学习和生活。
(2)上机实验操作考核。此模块满分20分,分值占总成绩的20%,安排在第1~16周。上机实验围绕课程,进行模拟企业账套资料的会计信息化处理,考核共分四个项目的上机实验,包括:系统管理与总账初始设置、总账日常业务与报表处理、薪资管理与固定资产管理、应收款与应付款系统处理。教师对学生操作的四个上机实验项目进行检查,并结合上机实验报告及平时表现评定成绩,四项实验以五分制分别给出成绩后进行汇总折合。由此,把教学内容分成模块,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步入软件操作的进程中,熟练软件操作方法,加强实际动手能力,并通过指导学生撰写实验报告,提高学生的分析整理和归纳总结能力、文字表达及写作能力。
(3)参加省市级专业比赛成绩(或期中模拟实战考核)。此模块满分100分,分值占总成绩的15%,时间安排在第8~12周。具体时间依据专业比赛赛程而定,要求参加改革班级的全体学生参加专业比赛,如“用友杯”全国大学生会计信息化技能大赛的资格赛,将比赛成绩作为一次考核项目,成绩由大赛组织方进行评定和下达。这样既锻炼了学生团队精神,也帮助学生对自身知识和技能掌握程度有了进一步自我认识,同时积累大赛经验,为将来的专业比赛打下良好基础。此外,如果比赛条件不允许,也可根据课程进程,按单元模块内容进行模拟实战考核,进行上机实际业务操作演练,由考试系统自动评定,得出成绩,其作用与比赛类似。
(4)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此模块满分100分,分值占总成绩的5%,在开学第一天即向学生交代此项考核模块安排,成绩限定在期末考试前取得即可,其时间较为灵活。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报名时间由学生自行决定,并在此期间给予学生相应的指导和帮助。把学生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或所考取电算化会计单科的成绩,作为一次考核计入总成绩,由于目前会计从业证的考取难度呈上升趋势,最终成绩视学生具体情况而定,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者计满分,未取得证书者按电算化会计单科通过的成绩折合计入。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的积极性,督促学生克服懒惰的习惯,学生评价此做法为一举两得,考证有了更大的动力,增加了学生考证的通过率,为以后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5)期末考核。此模块为开卷无纸化考试,成绩由系统自动评分,满分100分,分值占总成绩的50%,安排在期末教学结束后的第17周进行。主要是对课程内容进行全面综合考核,目前采用的是用友ERP-U872考试系统的无纸化考核形式,题型全部为实务处理题。经过在教学过程中的几次考核,学生软件操作的经验逐渐丰富,考试的压力大大降低,能够更充分地认识自己,增强了自信。
3.改革的效果和作用。(1)课程改革的效果。整体上看,考试模式改革效果明显,学生的成绩曲线基本呈正态分布,不及格率远低于未实施改革的大部分会计学专业课程,整体成绩略有所上升。经过整个学期的学习和各方面考核,学生的撰写能力、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灵活性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和改善。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等综合素质得到了明显提高,并加速实现由隐性能力至显性能力的转化,实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2)课程改革的作用。课程考试方法改革后,学生改变了以往仅注重期末考试环节、突击复习、知识掌握不扎实的情况,由忽视平时学习到重视过程学习,学习态度大为改观,更加注重课堂听课效率,课堂纪律明显好转。同时增强了学生学习过程的督导作用,对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及学习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考试改革体现了边学边考、边做边赛的模式,有利于学生掌握实践技能,提高综合能力和素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符合企业岗位技能要求,为学生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谓一举多得。
[参考文献]
[1]涂叶满,张庆吉.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考试改革研究综述[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3(4).
[2]姜秀全.借鉴国外高校考试模式实施创新课程考试改革[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9(5).
[3]王静.基于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高校课程考核方式研究[J].学理论,2011(11).
[4]徐双荣,盛亚男.从国外大学考试谈我国高校课程考试改革方向[J].当代教育科学,2009(19).
[5]林琼慧.应用型本科经济类课程考试改革探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