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3”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一体化建设下的思政课创新

2015-04-29 00:00:00杨晓慧
教育与职业(下) 2015年4期

[摘要]“233”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一体化建设的根本原因源自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基本条件源自高职教育的办学特点,直接原因则是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合力现状。在“233”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一体化建设理念下,要以“三对接五合作”打造思想政治教育校内合作育人、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创设思政课教学创新机遇;以“三结合五嵌入”推动理论引领、实践养成、文化熏陶一体化建设,打造思政课大教学合力;以“三创新五项目”全面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提升思政课实效性。

[关键词]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教育教学 233

[作者简介]杨晓慧(1979- ),女,重庆人,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江苏 南京 21003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江苏省思想政治理论课示范点项目“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233’一体化建设探索”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12-0093-03

一、“233”思政政治教育教学一体化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格局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一体化建设就是通过组织、制度、实施方案等纽带把各种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素、互动关系及其功能结合成一个有机整体。

(一)“233”思政政治教育教学一体化的内涵与要求

所谓“233”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一体化建设,即打造校内合作育人、校企协同育人“两个平台”,加强理论引领、实践养成、文化熏陶“三大渠道”一体化建设,实现校内学习、企业实习、企业工作“三阶段”有机衔接。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校企协同育人、校内合作育人,整合教育教学资源,形成育人合力,提升育人成效。基于此,学校和企业必须成为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双主体,需要将学校育人标准与企业用人标准相结合,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员工培养模式相结合,学校学习阶段、企业实习阶段、企业工作阶段三阶段有机衔接,实现校企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资源、队伍等的一体化建设,共同培养既是学生又是“准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一体化建设也旨在改变当前校内“大思政”理念与实践存在一定分离的现状,通过制度和统筹设计来保障合作紧密度,通过分工协作来提升成效和凝练特色。

通过理论引领、实践育人、文化熏陶一体化建设,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管理和方式方法。马克思曾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①在今天的中国,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各种社会思潮,是加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重要基础,也是大学生成长为合格政治人的前提。如何用彻底的理论引领学生成长,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重要课题。

涂尔干曾经说:“从根本上讲,真正的德性在于以一种适当的方式行事,能够将自己身上某种内在的方面加以外化,而根本上不在于对高尚的图景和动人的品格闷头进行精神构建和个人沉思。”②只有投身和参与社会实践过程,才能接触实际,了解社会,深刻认识社会实践的发展需要,把握社会实践的本质,认识社会实践的价值,概括出反映社会实践本质需要的时代精神,提出回答和解决问题的新的思想理论和意见、办法,形成新的思想观念,在促进社会实践发展的同时,促进自身的健康成长。③坚持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一体化建设为基本理念,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素质教育、专业教育等相互融通,统筹设计,构建课内与课外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网上与网下结合的实践育人体系,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效性的重要基础。

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曾说过:“所谓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说到底都是文化育人。”文化育人既是“立德树人”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路径,也是一切教育活动的核心。必须大力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文化促进学生智能、态度、价值观及行为规范等诸多方面的整体协调。

(二)“233”思政政治教育教学一体化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是“233”思政教育教学一体化建设的根本原因。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是一种“改造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精神生产实践活动,既包括来自外部“灌输”的社会教化,也离不开自我习得的个人内化。在社会教化层面,横向、纵向上均存在按一定规则进行非线性相互作用的不同主体、载体等,其功能的发挥依赖于各要素之间的协作;在个人内化层面,人的思想是在纵横交错的社会关系中形成的,不同的教育都会对塑造人的思想产生影响。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际上是为实现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目标而建立起来的,是教育目标、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等相对独立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动态系统,要素之间处于紧密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复杂的网络中,同时,作为系统存在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环境也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存在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

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动态性,必须讲求教育结构的整体性、协调要素之间的关联性、把握要素实施的层次性、拓展系统的开放性。恩格斯指出:“许多人协作,许多力量结合为一个总的力量,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造成‘新的力量’,这种力量和它的一个个力量的总和有本质的差别。”④“思想政治工作,各个部门都要负责任。共产党应该管,青年团应该管,政府主管部门应该管,学校的校长教师更应该管。”⑤

时代特征要求我们系统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大众化和信息化是当今时代的总体特征,多种价值观的相互交融和激荡、高度发展的大众传媒、不断发展的民主意识对大学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大学生群体本身呈现依附与独立并存、个性与归属同在、稳定与冲突相依的特征,其个性心理特征还呈现出“80后”“90后”“00后”的差异。只有紧跟时代步伐,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三贴近”原则,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工作格局立足于真实的生活世界,多渠道、多角度、多层次地引导学生,才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高职教育的办学特点是“233”思政教育教学一体化的基本条件。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是高职教育最本质的特征,也是彰显高职教育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基本途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的一致性提供了校企合作的利益连接点,促进了校企办学一体化的实施和推进,而校企一体化必然包含管理一体化、育人一体化和发展一体化。⑥育人一体化就是将学校育人标准与企业用人标准相对接,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组织教育教学。

企业的人才需求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技能,也必然强调合格的政治素质和良好的道德素养。因此,校企一体化办学不仅要求在专业建设、专业教学等方面实现融合互补,也要求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素质方面进行合作培养。社会主义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行业企业的重点要求应该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基本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先进文化、行业企业的价值观等企业文化等应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基本内容。同时,产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也使得校企合作进行思政教育一体化成为可能和必要,无论是学生在校学习、在企业顶岗实习,学校和企业都能分工协作,共同促进学生(准员工)、员工(校友)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提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员工队伍质量。

3.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合力现状是“233”思政教育教学一体化的直接原因。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方面,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理念已经成为共识。但在具体操作中,由于缺乏从设计到执行的一体化机制,在育人目标、制度、管理等有机整合方面仍然与预期目标和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对大多数高职院校而言,从校内来看,存在制度的整合性协调性不强、理念与制度的贯彻落实不够等问题,导致各部门依然各自为政,合力不够,成效不显著;从校企合作来看,存在学校育人目标与企业用人目标的分离、顶岗实习期间多头管理与无人教育的矛盾等问题,导致企业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不够满意、校企合作关系受到影响等。打造目标更为清晰、机制更为健全、实施更为可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一体化格局成为迫切需要。

二、“233”思政政治教育教学一体化建设下的思政课创新

(一)以“三对接五合作”打造思想政治教育校内合作育人、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创设思政课教学创新机遇

1.以“三对接”推动思政课功能复合化、目标具体化、内容层次化。通过学校人才培养标准与企业用人标准的对接,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学校育人与企业育人的过程对接“三对接”,以坚持社会需要与适应企业需要相结合的标准,促进思政课功能复合化、目标具体化、内容层次化。思政课功能立足社会功能与个体功能相统一,教学目标坚持社会主义大学人才培养总体目标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具体目标的统一,内容则在原有基础内容上突出职业道德、诚信品质、责任意识和法制观念等。

2.以“五合作”创设思政课建设的整体合力。通过观念融合、资源整合、载体结合、工作配合、信息汇合“五合作”,调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各主体、各责任部门的积极性,优势互补,为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了外部推动力。“233”大思政理念深入人心,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理念创新,即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注重借鉴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理念。“六支队伍”的大思政教育力量,推动思政课复合型教师队伍建设;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评价体系、实践育人体系等的构建,为思政课“移动课堂”提供了人力和物力支持。“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紧密配合、思政部具体实施”的工作格局,保障了思政课建设的各项政策和措施的落实。联席会议、专题会议以及网络联合办公等信息的沟通汇合,为思政课教学改革和理论研究提供了信息支撑。

(二)以“三结合五嵌入”推动理论引领、实践养成、文化熏陶一体化建设,打造思政课大教学合力

以专兼结合、校内外结合、双主体结合,充分发挥专任教师的理论优势、兼课教师的实践优势、企业专家的综合优势、校友的成长优势、学生的自我教育优势,构建由专任教师、校内兼课教师、企业专家、校友、学生组成的大队伍,着力打造了学校领导进课堂、企业专家进课堂、校友进课堂、优秀学生进课堂等“四进”品牌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以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网上与网下相结合,构建全覆盖、移动的大课堂,着力打造了“5分钟时政课堂”“星空讲堂”等品牌课堂。以系统性与专题性相结合、基本内容与最新内容相结合、课本教材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以整合、更新、拓展为基本手段,构建信息丰富、内容鲜活、富有时代气息的大教材。

以思政课教学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就业创业教育五大板块的相互嵌入,促进思政课教学入耳、入脑、入心。以思政课教师兼任班主任、辅导员兼任思政课教师的相互参与,思政课教学资源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实现思政课教学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嵌入。开展入学教育,及时解决学生在时代发展中的新困惑和新需求,促进思政课教学更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以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功能互兼、理论教学相关模块的交互渗透、实践教学环节的交互植入,实现思政课教学与专业教学的相互嵌入。以角色的交互扮演、内容的吸纳融入、方法的迁移借鉴,实现思政课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和就业创业教学的相互嵌入,借鉴心理健康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的方法,在思政课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就业创业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就业创业教育中融入思政教育。

(三)以“三创新五项目”全面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提升思政课实效性

“三创新”即理念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以校企一体化办学创新“大思政”理念,以教育教学规律、思想政治素质生成规律、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创新思政课教学改革理念,实现“大思政”格局横向拓展、纵向延伸,促进思政课改革成效。以分配制度、职称评审制度、教学管理与考核制度等的创新,导向思政课改革,推动实践创新。

“五项目”即教师素质提升项目、教学内容整合项目、教学方法探索项目、考试考核改革项目、合作育人平台建设项目。教师素质提升项目重在多个学科背景、多元知识储备、多项能力建设等,促进思政教师兼具教师、辅导员、心理专家等多重角色能力。教学内容整合项目重在建设突出职业性、渐进性和养成性,系统与专题结合、基础与专项结合的模块内容。教学方法探索项目重在刚性、柔性、弹性相结合,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考试考核改革项目形成了平时课堂考核10%、日常思想政治考核10%、实践考核30%、理论考核50%的“1135”模式,并不断完善多元、综合、全程的考核模式。合作育人平台建设项目则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挖掘其他思政教育资源和力量,充分发挥其在教学改革中的作用。

[注释]

①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

②(法)爱弥尔·涂尔干.教育思想的演进[M].李康,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290.

③骆郁廷.精神动力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273.

④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69.

⑤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26.

⑥何万一.高职教育校企一体化办学运行机制分析——以地铁学院为例[J].成人教育,2013(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