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就业工作的有机结合

2015-04-29 00:00:00东忠方
教育与职业(下) 2015年4期

[摘要]社会实践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发和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的重要举措。文章认为应不断深化和拓展社会实践模式,拓宽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着手建立适应社会发展的社会实践有效机制,实现社会实践与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新时期 大学生 社会实践 就业

[作者简介]东忠方(1978- ),男,山东聊城人,青岛理工大学团委,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山东 青岛 266520)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12-0074-02

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高校毕业生就业受到极大的冲击和影响,毕业生就业形势愈发严峻。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不仅关系到毕业生自身价值及其家庭切身利益的实现,而且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新时期我国教育目标是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一批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而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教育及活动,引领青年学生走实践成才的道路,使学生学有所成、早日成才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举措。

一、社会实践关乎未来就业

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繁荣与发展。除普及思想政治理论课外,社会实践活动是必不可少的活动载体。这一活动在“促进大学知国情、懂世情、解民生,提升自身综合素质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是培养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重要载体。笔者在“智联招聘”“前程无忧”等主流招聘网站上了解到多数单位在招聘时都要求应聘者有一定的工作经验,这就使得大学毕业生在选择职位时陷入两难境地,一方面这一职位很适合自己,另一方面任职要求中明确提出要有一定工作经验。实际上,大学期间每个寒暑假都给大学生留出了充足的时间来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各方面的能力将会得到很大提高。

1.用社会实践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党的教育方针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则也与这一方针相吻合”,社会实践活动强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接触社会,能够深入了解与认识社会,深刻领会课堂教学所传授的知识,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正确认识国情世情,增强自身责任感与使命感;及早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形成正确的择业观,确定适合自我和社会需要的就业目标,加速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

就业思想和观念上的错误,是目前大学生就业的最大障碍,突出表现为有业不就,导致很多宝贵的就业机会擦肩而过。自古以来“学而优则仕”的读书功利化思想依然活跃在大学生和家长的思想中,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他们热衷于“公务员,铁饭碗”,甚至有些人要打“持久战”,一年不行再来一年。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必须积极引导广大学生理性地面对现实社会和自我,转变落后的择业观念,首先在某一职位上立足,再以此职位为跳板,求得更好的发展;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树立“行行建功、处处立业”的就业成才观。

2.社会实践是激发和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社会实践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有效途径。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如何使大学生真正成才,担负起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责任感是现代教育教学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是破解这一难题的重要途径。适应新形势,大学生应积极投身社会实践,通过社会实践不断学习提升自我、不断改进完善自我;积极主动接触社会,认识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增强自己的历史使命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加深对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理解,深化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道与制度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与其自身的实践活动密切相关。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与解决好大学生就业工作对当前教育教学工作提出的重要要求。社会实践是适应这一要求的重要活动载体,在这一活动中大学生学习领会创新与创业的必备素质与能力技巧。同时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又将在这一活动中得到进一步的检验,为他们下一步就业与创业积累经验,奠定基础。社会实践使得大学生走出校园,走出抽象的理论世界,迈向现实的职场,迈向充满机遇与挑战的现实社会,让他们有机会突破已有的“知识圈”,敢于接触新事物、学习新知识、创造新事物,使得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锻炼与提升,以此为基点,与就业、创业相结合,必将提升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能力。

3.社会实践中能够领会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社会实践活动为大学生深刻领会专业知识与提升专业技能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在这一活动中,大学生有机会接触社会、接触生活,从实践中、真实的社会生活中获得经验,“尤其是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实践经验,并以此加深专业认知度,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这一平台为他们对所学知识提出疑问、对所学知识进一步审视与思考创造了机会,在种种疑问的解决中潜移默化地增强专业认知感,从而促进知识的完善和能力的提高。

“高校是为社会培养人才和开展科学研究的地方,通过人才培养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各企事业单位接收高校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多希望高校学生能将自己所学运用的实践中,发挥优势为本单位的发展贡献力量,取得良好的实际效果。”以社会实践为纽带,将大学生和各企事业单位结合在一起,不仅可以为企业长远发展储备一定的人才,更为重要的是在这种结合中,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更加深化了对专业的认知程度和实际运用能力。

二、促进社会实践与大学生就业工作有机结合

1.创新社会实践模式,促进就业工作。高校要发挥自身科研优势,进一步开展专项课题研究活动,创新社会实践模式,与企业建立健全沟通交流体制机制,全方位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就业工作。以社会实践为支撑,鼓励大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向社会学习,提升综合素质,为后续的就业与创业工作铺好路、架好桥。

第一,开展就业走访、实现校企联合,共建社会实践基地。笔者所在学校每年都会开展就业走访工作,借助走访深入企业单位、本校毕业生之中开展调研工作,为做好就业工作搜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在就业走访过程中,走访人员利用机会向用人单位宣传本校办学特色、与企业单位建立长效沟通机制,拓就业新路。另一方面,通过与用人单位的交流洽谈,双方达成合作意向,实现校企联合,共建社会实践基地。高校向用人单位输送优秀人才,用人单位提供实践平台,对于在实践过程中表现突出的毕业生,用人单位可与其初步达成就业意向,实现预就业。通过这种方式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开创大学生就业工作新思路,“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与社会接轨,与时代潮流接轨,关注时代需求,关注市场需求,实现学校、毕业生与社会的互动双赢”。

第二,转变就业工作思维模式,主动搭建就业平台。据统计,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727万人,就业形势不容乐观。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各高校就业主管部门必须转变就业工作思维模式,开拓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就业工作思路和方法,全面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现代网络技术及各种新媒体的出现,让我们领略到现代传媒的巨大影响力。在就业工作中,就业单位可借助“微博”“微信”等公众平台广泛宣传本校办学特色,推介优秀毕业生;另外,举办各种形式的校园招聘会、毕业生双选会等邀请知名企业来校举办招聘会,为学生求职提供便利,主动搭建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沟通平台。“这种理念和做法通过变被动为主动,变等市场为主动找市场,搭建学校、学生与单位之间沟通的桥梁,为单位招生、学校推荐毕业生、学生就业创造了一条可行的捷径”。

2.以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促进就业工作。第一,建立长效沟通交流机制,拓展与用人单位的合作框架。在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初期,部分单位由于种种原因存在一定问题。对此,作为高校一方面要积极与用人单位沟通交流,转变思路,开展调研工作,协助用人单位做好基地建设工作,并与用人单位建立长效的沟通交流机制;另一方面,高校要拓展与用人单位的合作框架,与用人单位开展深层次合作。以用人单位为平台,广泛开展社会实践项目,建立高校、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的长效联系机制。针对于专业对口的用人单位,高校要着力与其建立长期的就业实践意向,维护好与用人单位的合作关系,为广大毕业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

第二,积极走向社会,储备必备技能。实现人的社会化是教育的重要功能,作为社会建设储备人才的大学生应积极走向社会,储备必备技能,实现由一个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不仅是高校和学生个人的事情,更是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事业,用人单位也责无旁贷。面对新形势,毕业生要改变以往毕业时才接触用人单位的思路,提前到用人单位参与实践,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社会实践活动正好适应了这一需求,使大学生深入实际,提升自我综合素质。

3.通力合作,促进社会实践与就业工作的有机结合。实现社会实践与就业的有机结合,促进就业,提高就业率,仅仅依靠学校就业部门、用人单位的努力远远不能适应当前的严峻形势。还需要各级政府、学校行政、教学各部门的支持与合作,更需要广大毕业生的热情参与,转变思想观念,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三、问题与展望

综上所述,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可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社会实践是对大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和提升专业精神和技能的有效载体。不断深化和拓展社会实践活动内容和形式,拓宽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提升实效性,能够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但是,由于目前部分社会实践活动专业技术含量不高,社会实践方式方法单一,广大师生认识不足,导致参与积极性不高、参与率低。今后研究的重点是如何建立长效机制,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来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实现社会实践的预期效果与功能。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社会实践和促进就业紧密结合起来,创新工作思路、工作方法,开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新局面。

[参考文献]

[1]王学俭.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J].高校理论战线,2005(5).

[2]赵丽霞.对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性的思考[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3]杜丽岩,彭昱.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学生培养方案的革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8).

[4]尹德树.论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长效机制的建立[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5]赵新勇.大学生社会实践应注重思想性与专业性的统一[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7).

[6]刘维,安立鸿,韩丰琨.就业实践是大学生提高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J].科海故事博览,2010(11).

[7]李洪峰,魏浩亮,苏永涛,等.浅谈土木类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就业的关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