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认为进行教学设计和组织开展课堂教学的能力、协调组织开展校内外实践教学的能力、发展与维护教师自我和学生心理健康的能力、指导学生做好职业发展规划和就业准备的能力这五方面是高职教师的核心能力。应通过加强教师职业责任感和危机意识教育,建立长效学习培养机制和考评激励机制,综合利用内外资源和手段,发挥“双师”建设和团队建设基础性作用,从而实现整体提升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高职教育 教师 职教能力 发展
[作者简介]陈龙图(1969- ),男,河南漯河人,江门职业技术学院教育与教育技术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学理论。(广东 江门 529090)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12-0066-03
一、问题提出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提出高职教育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要求,是“相对稳定招生规模,切实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意见》同时强调,要“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与教学能力”,把教师及其职教能力发展放在突出位置。
高职教师及其职教能力之所以受到重视,一是高职院校落实素质教育,加快专业建设,推进课程改革,推动工学结合,提升学生职业素质和就业竞争力,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二是在现行高职院校中,不少任职教师的确需要提升职教能力。因为这些教师多为非技术师范类院校毕业,尤其是新入职的教师,尽管他们有着较为过硬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但在教育教学理论及技能技巧上还存在欠缺。由中职升格或其他院校合并而来的高职院校教师,缺乏对高职教育教学理念的认识,同样难以适应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要求。不少高职院校引进或聘用一些具有丰富企业工作经验和较强专业技能的人员担任专职或兼职教师,因为多数人没有受过专门的教师职业训练,也难以保证教育教学活动高效地开展。
二、高职教师职教能力及其内涵
高职教师职教能力,就广义而言,它是指教师从事职业技术教育所应具备的一切与之胜任工作有关的各种能力的总和,具体包括建树职业道德能力、教育教学能力、动手实践能力、教学反思能力、改革创新能力、科研探索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指导学生就业和心理健康能力等。
从狭义来理解,则是专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就是教师在正确的教育理念、教学思想指导下,通过运用恰当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有效地将知识、素质和能力传授给学生的本领。有人将其概括为为人师表的能力、知识更新的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能力、提升课堂教学改革的能力、不断更新教学方法的能力。也有人将其概括为课题内容设计能力、教学方法设计能力、教学资源设计能力、专业实践动手能力等。
根据高职教育办学和发展的情况,以及教师自身发展的实际需要,笔者认为高职教师职教能力的发展,既要重视广义上职教能力的发展,全面打造和提升教师整体的职业素质,同时又要格外重视狭义上教师职教能力的发展,重点抓好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总体上看还可以把高职教师职教能力,划分为一般能力和核心能力。所谓核心能力,指的就是教师完成职业教育工作必须具备的最为重要和关键的能力,这正是教师职教能力发展的重点。概括起来有:
1.进行教学设计和组织开展课堂教学的能力。这是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包括教师理解把握教材的能力、对教材内容选择加工的能力、恰当选择教学方法的能力、教学过程设计和实施的能力、综合利用各种教学资源的能力、教学反思能力等。此外,教学过程实施还涉及课堂讲解能力、演示实验能力、组织管理能力、随机应变能力等。高职院校目前采用工学结合、任务驱动、项目化教学的新模式,强调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参与,从“做中学”,并具备资料搜集与信息加工处理的能力,进行活动方案设计和独立操作的能力。高职教师基于这样一种工作过程的考虑,从教学目标的确定,到教学内容的选择加工,再到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施,就必须全面体现高职教育教学新特点,始终围绕市场人才要求的导向,注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2.协调组织开展校内外实践教学的能力。高职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素质全面、技能突出是其重要特点。高职教育既要重视理论课教学,确保理论够用,为学生打下必要的专业知识理论基础,又要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方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高职教育这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培养模式及方法,对高职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即教师不仅要能够进行正常的理论课教学,还应能够熟练地开展实践课教学;不仅具有课堂上进行演示实验和操作动手的能力,还必须有在具体实训岗位上为学生做操作示范和讲解指导的能力。高职教师朝双师型方向发展,正是这种要求的具体反映和体现。
3.自我更新知识和开展科研探索的能力。高职教育在我国目前来说还是一个相对比较新的领域,毕竟高职教育在我国办学历史并不长,获得跨越式发展也只是近些年的事,其发展面临各种全新的问题。不仅许多重大理论问题需要研究和探索,不少实践问题也需要认真摸索和突破。这些既涉及办学模式、培养方式、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宏观层面的问题,也涉及教育教学具体的课程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实际操作等微观层面的问题。这一方面决定了高职教师必须紧跟和适应这种发展要求的新形势,积极进行自我更新,努力学习日新月异、层出不穷的新知识;另一方面,作为高职教育改革发展主力军,也要勇于投身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丰富和发展各种理论与实践。
4.发展与维护教师自我和学生心理健康的能力。高职教师面临高职教育发展不断提出的新要求,需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学习新知识,了解和适应学生学习发展新特点,具备双师素质,既能开展理论教学,又可进行实践教学,还会开展科研工作,这无形中会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不但如此,他们还面临生活、住房、子女教育和就业、工作编制、职称评定、争创示范校、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规范管理、继续教育以及班级管理等带来的一系列工作和生活上的压力。此种情况下,他们难免会出现一定心理上的不适或职业倦怠心理。与此同时,他们所教育的对象——学生也因面临生活、学习、交往、恋爱、就业等一系列现实问题和压力而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要完成肩负的使命,对学生的发展负责,就不仅要具有发展和维护好自身心理健康的能力,也要具备发展和维护好学生心理健康的能力。
5.指导学生做好职业发展规划和就业准备的能力。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采取的是“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新模式。高职院校关心学生成长,服务学生成长,对学生成长和发展负责,就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业,还要关心学生的就业。高职教师既要具备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和为职业发展做好准备的能力,又要把这种指导活动贯穿于教育教学过程的始终。近年来用人单位对人才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愈发重视毕业生职业道德素质,要格外重视对忠诚守信、吃苦耐劳、勤奋敬业、个性健康、受挫能力等的培养。
三、提升高职教师职教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1.加强教师职业责任感和危机意识教育。一方面,教师担当教书育人的光荣使命,对学生成长发展起重要的影响作用,要求教师必须具有高度的职业责任感,热爱本职工作,对工作一丝不苟,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和较强的教育教学工作技能。另一方面,高职教育发展面临新形势,我国近年就将进入人口增长拐点,高校间生源竞争更加激烈,优胜劣汰不可避免,教师切身利益乃至饭碗都会受到直接的影响。此种情况下,加强教师的职业责任感和危机意识教育,有利于焕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提升职教能力的内在动力。
2.以教师职业成长和双师素质发展为动力。教师选择了这样一种职业,出于职业责任感和自我发展的需要,他们都有自己的职业理想与追求,都希望在教书育人的事业上有所作为。高职院校一方面要借助教师美好的职业发展愿望,关心他们的成长,创造有利条件,把他们的职业成长和学校发展有机结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提升职教能力的积极性和潜能。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抓住教师双师素质发展的契机,大力推动他们提升职教能力。这种双师素质,要求教师不仅会从事理论教学,还要会进行实践教学。不单只是一个会讲课的教师,还应是一个在专业上具备动手操作能力和具有一定技能水平的教师。
3.以学校、企业两个阵地为依托。高职院校目前采用的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即学校与企业开展合作,联合进行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学生不仅在校内进行理论性学习,还要到企业生产一线进行实践性学习。应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以及教师双师素质发展的要求,教师职教能力的成长,同样必须依托学校和企业两个阵地。教师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校内课堂,不断学习和提升理论教学的技能与水平;另一方面也要有计划地到企业参加学习和培训,提升指导学生实践操作的技能与水平。
4.形成长效系统的学习与培养提升机制。教师职教能力的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项逐步提高的长期过程。这一方面要求教师具有为之自觉发展的意识和行为,另一方面也要求学校为教师职教能力的发展提供平台,系统推进教师职教能力的提升。一是学校要重视教师职教能力的培养,将其视为学校办学质量的生命线。二是要组织专门人员系统研究和深入把握职教能力内涵,根据学校及专业实际,制定教师职教能力发展规划,确定具体可行的发展方案。三是邀请专家人员传授职教能力发展理论,安排职教能力突出的教师为大家进行教学示范。四是发挥教学督导作用,为教师提供职教能力诊断和个性化发展方案,帮助教师提高职教能力。五是发挥教研活动作用,围绕发展职教能力,提高教学质量,进行认真的学习、交流和探讨。
5.建立完善的职教能力考评与激励机制。高职院校目前已经实现由量的扩张到内涵式发展的转变,开始注重办学质量的提高。围绕教学这一中心,抓住教师这个根本,采取一系列的管理措施。在抓好教学常规管理的同时,充分利用教学督导、评教评学、教学技能竞赛、教学名师工程、双师素质发展等手段,来促进其发展。为激发调动大家工作的积极性,体现公平和讲究效益优先原则,他们还及时推行绩效考核、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薪资措施。此时,高职院校建立完善的职教能力考评与奖励机制,既有利于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教师加深对职教能力问题的认识,特别是对职教能力内涵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的认识,从而更加明确努力方向,提升自己的职教能力,带动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福堂.高职院校教师专业能力标准调查问卷分析[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6).
[2]徐丹琦,杨林生.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教师专业能力探讨[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9(2).
[3]蔡彬.基于师范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J].杨凌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4).
[4]万德年,夏晶.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途径分析[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