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结构与优化

2015-04-29 00:00:00李联卫
教育与职业(下) 2015年4期

[摘要]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结构优化对于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文章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存在结构不合理、职业发展体系不合理、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三方面问题,并提出重视师资结构调整,科研活动与教学、生产相融合,加强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发展规划设计三条优化措施。

[关键词]高职院校 师资队伍 结构优化

[作者简介]李联卫(1969- ),男,山东昌邑人,淄博职业学院教务处师资科科长,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物流管理、高职教育。(山东 淄博 255314)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12-0064-02

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对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高职院校的数量以及规模逐渐扩大,当前的师资队伍已经不能满足教育要求,在教育过程中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加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综合能力素养的培养,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以及竞争实力的提升。加强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的培养,对师资队伍的结构进行完善,是当前很多院校重点研究的问题。本文从当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现状分析着手,提出加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以及结构优化的策略。

一、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结构优化的意义

高职院校主要培养的是现代化市场经济背景下各种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对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培养时,应该要培养其全面发展的能力,不仅要对动手能力、知识体系的教育加大力度,也应该重视和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加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结构优化,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意义。一是有助于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和引导。教师的综合素养的提升,有助于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高效的理论教育、实践教育等,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二是教师结构不断优化,对于高职院校的办学效率提升有重要促进作用。随着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教师队伍数量以及质量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校的发展,为此要加强教师队伍的结构优化以及教师培训。三是有助于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不断提升学校的科研能力。

二、当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

1.当前的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结构不够合理。在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比较少,能够独立进行学术研究的专业化教师较少,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不能发挥相应的作用。不仅在全校范围内呈现出教师分布不合理的现象,在各个专业中也存在类似的问题,有的教师专业性不强,对学科的专业情况不够了解,因此不能结合专业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教育。与此同时,在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中,不仅有专职教师,也有很大一部分比例的兼职教师,而且这两部分教师在数量上呈现不平衡的状态,由于兼职教师缺乏稳定性,不利于高职院校师资队伍能力水平的提升。按照我国《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要求,高职院校中兼职教师的合格人数与专职教师之间的比例实现10%为合格,但是就目前高职院校的情况来看,兼职教师的数量以及质量都不高,与专职教师之间的比例结构严重不平衡。同时,当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缺陷,不仅体现在结构不合理、人数不够等方面,还体现在高素质的教师以及双师型教师比较缺乏。教育部对于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要求是专业基础课以及专业课中的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50%以上为合格,达到70%以上为优秀。当前很多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中双师型教师的比例较少,没有达到教育部的相关规定。

此外,当前我国很大一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师都是大学毕业之后直接进入高职院校任教的,其中具有企业实践经历的教师数量比较少,而且当前很多高职教师的职称聘任也是沿用高校的方法,以写理论文章及出版专著作为考核教师能力的手段,导致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师参与实践的意识比较薄弱,最终导致教师缺乏相应的实践经验,动手能力都不强,不符合高职教育的目标,不能有效落实教学目的。

2.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发展体系不合理。在当前的高职院校教育过程中,对于高职教师的职业规划设计比较缺乏,学校并没有开设相应的课程培训,帮助教师建立完善的职业规划体系,最终影响教师综合能力的提升以及教师的深层次发展。

3.高职院校的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对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评价,是促进教师能力水平提升的重要措施,当前在高职院校教学评价体系建设过程中还存在很大问题,如评价时还是沿袭以学生的应试成绩为主的方式、忽视对教学实践能力的考核等,不能对教师进行正面积极的引导,导致教师队伍的结构及质量得不到完善。

三、加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结构优化和队伍建设的策略

1.重视对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结构调整。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并没有走上特色发展之路,一个很关键的原因就是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能力水平不高,导致高职院校的发展与普通院校一样,缺乏应用性这一基本特征。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需要对高职院校的师资结构进行调整。尤其是对高职院校中的“双师型”教师、学科带头人、科研骨干力量等师资力量的比例进行加强,对于这部分师资力量,只靠从外界引入是完全不够的,需要对高职院校现有的教师进行培养,让现有的师资队伍向“双师型”教师倾斜。

加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结构的优化,要在高职院校内部构建全新的师资力量培养机制,在政府的支持下,加强高职院校与产业界的合作,建立符合高职院校特征的师资力量培训机制。当前对高职院校教师进行培训效率比较高的是德国的“双元制”模式以及瑞士的“三元制”模式。“双元制”指一边是高职院校、一边是企业的培训模式,而“三元制”则指的是高职院校、企业及政府的三元模式。这两种教师培训的模式是当前使用比较广泛的,我国的高职教育还处于发展初期,企业自身的发展不够充分,不能完全效仿这两种方式,应该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在政府的支持下,加强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让教师获得更多实践的机会,以丰富教师的知识体系以及教学经验。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有多种形式,如科研基地的建立、实验基地的建立等,或将教师派到企业参与项目的开发等,可以对教师的技术素质进行良好的培训,使教师在企业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成长,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高职院校应该要形成一种鼓励教师到企业参与课题研究、到企事业单位进行科研和技术开发的氛围,促进教师对最新的技术管理规范进行掌握和学习,将行业中的最新成果带到课堂中。与此同时,在对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结构进行调整的过程中,还要依靠我国特有的师资培训机构、高校师资培训基地、国家级职教师资培训基地等单位和机构,对高职院校教师进行培养,不断提高教师理论水平,使得高职院校的师资结构趋于合理。

在高职师资队伍建设以及结构优化过程中,要明确以教师为中心的职业教育思想。以教师为核心进行职业教育,肯定了教师的主体地位,对于教师综合能力素养的提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途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主要引导者,对教师的培训与对学生的培养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首先,要对长期以来“重视科学、忽视技术,重视管理、忽视实践”的思想理念进行革新,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一种“以教师为核心”的职业教育理念,形成尊重教师的氛围。其次,教师要不断了解和研究高职教育对人才进行培养的模式、特征、前景等,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学观。与此同时要不断扩大高职教育在社会上的影响,加大高职教育的宣传力度,将高职教育队伍的建设工作落到实处。

2.将科研活动与教学、生产相融合,提高教师的实践创新能力,丰富教师的经历。高职教师队伍的科研要求是要加强产、学、研之间的相互结合,即开展科研工作的同时要加强与教学之间的结合,与企业的课题研究进行结合。主要表现为几个方面:第一,教师的科研工作要与教学功能进行有效结合,要提倡教师在科研过程中发现问题并且积极解决问题,提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改革,研究教学的规律,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质量。第二,教师的科研工作应该要与企业的实际科研需求进行有机结合。通过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不仅可以解决企业缺乏相应研究人员的问题,还能为高职院校的教师进行实践和科研提供平台和空间,锻炼高职教师的科研能力以及实际应用能力。第三,教师在科研工作中要加强对各种科研成果进行转化工作的重视程度,即要将各种科研成果应用在教学以及生产方面,通过科研与教学、生产之间的有机结合,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应用能力、技术开发能力等。使得教师具备“双师”素质,从而对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结构进行进一步优化。

3.加强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发展规划设计。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师而言,良好的职业发展规划对于其自身综合能力的提升以及综合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的职业发展任务就是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促进高职院校的发展,对于教师自身的职业发展,高职院校要进行合理规划,对教师进行科学指导。比如在教师提升学历、职称评定等方面,可以给教师制定一定的规划和引导,规定在几年的时间内实现职业规划目标;高职院校可以出台相应的教师职业发展规划实施意见,对教师的职业发展、职业资质、科研成果等多方面进行规定,使得教师明白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

四、在高职院校内部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的构建对于教师的教学成果是一种综合反映的手段,有助于教师根据评价的结果以及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学习,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素养。当前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学评价体系不够完善,对于教师的工作不能有效反映,因此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要结合教师工作的情况,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加强对教师的综合考评,对教师进行多方面的评价,比如学生评价、教研室评价、系统内部评价等,综合多方面评价的情况对教师做出一个综合的评判,将对教师的综合评价结果写入到教师的档案中,促进教师根据评价的实际情况对自身进行相应调整,促进教师队伍结构的优化。

[参考文献]

[1]马尔立,樊伟伟,王振华,等.大型企业办学的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7).

[2]杨稳利.人才队伍建设是新世纪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职业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探析[J].中国人才,2012(8).

[3]马树超,郭扬,张建华.区域职业教育均衡发展的理论思考和各地努力程度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1(29).

[4]王贤.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非衡性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1(22).

[5]马树超,王琴,唐林伟.职业教育:非均衡状态下的协调发展——推进区域职业教育均衡发展的战略选择[J].教育发展研究,2011(5).

[6]董刚,杨理连.高职教育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 2012(9).

[7]张荣华,李建国,邵癸.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存在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1(11).

[8]张国林.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重中之重[J].中国高等教育, 20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