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法治对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具有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凝聚社会共识的积极意义。法治视角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表现为忽视社会共识、履行社会责任不规范、法律道德界线模糊、缺乏契约精神。究其原因主要有德育与法制教育结合不充分、高校法制教育的不足、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三个方面。文章认为法治视角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路径包括加强高校法制教育、法制教育与德育相结合、完善制度设计、加强工作队伍建设。
[关键词]法治视角 大学生 社会责任感
[作者简介]刘博敏(1982- ),男,山西太原人,上海电机学院设计与艺术学院直属党支部副书记,讲师,上海财经大学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刘丹(1982- ),女,湖南益阳人,上海电机学院设计与艺术学院团总支书记,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上海 20024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度上海学校德育实践研究课题“大学生非理性行为的形成与引导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4-D-060)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12-0053-03
党的十八大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是公民知、行的统一,是人的内在价值和外在行为的结合,包括社会认知、责任情感、实践行为等多个方面。社会责任感不仅受到道德价值的影响,同时也受到法治规范的影响,是二者的综合作用。十八届四中全会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的促进作用”“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这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养成研究,从法治角度找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方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法治对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具有积极意义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体现在大学生对待社会的态度和社会行动上,其养成同样受到道德和法律的影响。道德和法律都是社会行为的准则。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①法律是社会道德的固化和外化,是全体意志的具体体现。法治是现代社会的基本框架,是社会、政府、个人运行的体系。法治对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积极意义具体表现在:
1.强化规则意识,法治使大学生履行社会责任更加规范。公民的规则意识是法治秩序构建的客观要求和前提条件。②规则意识是对法律秩序和道德规范的认同,是把法律和道德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观念并践行的自觉行为。在建立起价值认同的规则意识基础上,人们能够更好地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更加积极主动地服从规则。社会责任是每个公民面对社会都应该履行的义务。法律秩序和道德的规范规定了公民应该履行义务的途径和具体要求。在大学生履行义务的过程中,必定会与多元复杂的利益相冲突,这时候规则要求的具体性与规则意识的自律性就会发挥积极作用。具有较强的规则意识后,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会显著增强,他们会根据法律约束和道德倡导更加规范地履行社会责任。
2.倡导契约精神,法治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执行力。契约精神就是以自由为核心、以平等为前提、以权责对等为基础,蕴含着合作与诚信观念的思想意识。这些思想意识是契约的内在价值在人们认识中的一种反映,是契约的观念表现形态。③建设社会主义需要契约精神,法治是倡导契约精神的重要保障。在现实的社会中,人人都希望权责对等,都希望在需要合作和帮助时得到他人的支持。契约精神既肯定和规范个人利益,又可以把个人利益同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紧密结合起来。④法治保障下的大学生在融入社会过程中可以良好地遵循契约精神,明白权利与义务、合作与履约。契约精神的倡导提升了大学生在社会履约中的效率,大学生的法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经过社会学习逐渐养成。大学生在履约时其行为不仅受到契约的他律,而且受到道德的自律,是自愿与服从、主动与被动的统一。所以,法治有利于大学生提高社会运行秩序的认同感,提升大学生履行社会责任执行力。
3.凝聚社会共识,法治使大学生履行社会责任更加积极主动。法治以守护公平正义为核心价值,它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法律法规是广泛的意见征求、意见讨论、民主表决,汇聚民意之后形成的广泛共识和制度约束。法治规范比道德规范更加具有强制性和主导性,基于社会共识形成的法治规范对公民价值观具有整合引领作用,起到凝聚社会共识的作用,对社会文化氛围起到教育引导作用。十八大把“法治”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把法治信仰化为社会文明进步的强大动力。当凝聚道德的法律成为信仰,在接受社会共识的过程中大学生便更加自觉地遵守法律,大学生群体对社会风气起到促进示范作用。
二、法治视角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表现
1.忽视社会共识,突出自我意识。处于这个思想多元的社会,社会秩序与现象并不是一致协调的。由于对社会认知并不全面,大学生对社会共识的形成在思想上容易出现片面和主观的非理性判断。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乏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以自我为中心,突出自我意识,轻视社会价值。“与我无关”“我行我素”是大学生遇到个人与集体、社会冲突时的处理态度。一些大学生对集体活动和公益活动不感兴趣,出现利己主义,功利化,不诚信,重视物质利益和个人得失,轻视社会共识。这种缺乏社会责任感的做法不仅没有对社会起到正面的推动作用,反而对社会产生负面消极的影响。
2.履行社会责任不规范,缺乏执行力。大学生对法律的学习多数还留在课堂上法律知识的学习,对法治的本质没能完全理解和掌握,没有对法治产生充分的信任。法治信仰的不足会造成法治情感缺失。一些大学生无法正确地认识到国家、社会、家庭赋予他的责任与使命,缺乏履行社会责任的动力。大学生对法治在认知上的不足,会出现在知、行上的脱节。⑤在思想政治课上多数大学生能够选择合法正确的行动取向,但到实际生活中部分大学生在履行行为规范和社会责任时就心存侥幸,不按照道德或者法律规定执行的情况时有发生。
3.法律道德界线模糊,个人行为容易出现偏差。由于法制教育和法制宣传的不足,大学生在法律与道德界线上容易出现判断模糊。缺乏责任感的大学生多数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在追求自身利益的时候大学生认为只要不违反法律、不受到实质性的惩罚,一些违反道德的行为是可以做的。但在现实的学习生活中有些行为的法律义务和道德义务并不容易分辨,加上情绪化等非理性因素和非理性选择,一些追求功利的、不诚信的行为往往就会变成违法行为。部分大学生毫不顾及他人的感受,没有充分考虑到自身行为会引发的外界反响,使自身的言行触碰法律的底线。
4.缺乏契约精神,责任担当意识不足。社会主义需要弘扬契约精神,现代法治是契约精神普遍化的结果。在契约精神下社会主体可以以平等地位、自由意志参与社会活动。⑥部分大学生的法治信仰表现出冷漠化的特征,他们法律意识淡薄,缺乏契约精神,未完全形成正确的权利义务观。一些大学生注重自我权利,以自我价值为取向,强调他人对自己的目标应有贡献;轻社会责任,在实现社会价值时缺乏积极性,对集体、社会和国家则很少考虑奉献。在面对他人违反公德或者面对犯罪活动时不能大胆地指出不良现象,遇到危急时刻也不能挺身而出。
三、法治视角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原因分析
1.德育与法制教育结合不充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提升是德育和法制教育共同作用的结果。《决定》明确指出“既要重视法律的规范作用,又要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依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的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德治教育是法制教育的基础,法制教育是德治教育的起点。⑦目前高校教育中德育和法制教育并没有充分结合,在教育过程中强制教育和被动接受的现象普遍存在。法制教育没有作为德育的起点,德育缺乏实效性,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在大学生中就普及得比较缓慢,遵纪守法没有内化为大学生的行为准则。
2.高校法制教育的不足。相比法制教育而言高校更加重视德育的教化作用,在价值观的引导上高校显得更加成功和有效。现在的法制教育途径主要依靠法律基础课的课堂教学,重视法律知识的灌输,忽视法治精神和法治信仰的养成教育。法制教育不足减少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入大学生的机会,大学生对于社会的理解没有足够的共鸣,大学生思想意识形态的不统一反映在行为表现上。同时在高校管理中并没有完全贯彻依法治校的原则,大学生表达意见渠道少,学生决策参与权少,参与集体和社会的积极性就自然会被慢慢打消。
3.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新媒体社会给人的思想带来了“双刃”的效果,一方面促进了思想的解放,同时也带来了负能量的释放,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在信息扭曲的情况下,社会上的一些不良思想和错误认知则更容易对意志力不够坚定的学生产生负面影响,教唆、煽动、泄愤、谩骂等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行为频频出现在网络上和现实生活中。另外,我国目前离依法治国建设目标仍有距离,社会和法律制度不健全,使得损人利己、金钱至上的现象愈演愈烈。法治的契约精神在社会中没有充分发挥出社会整合作用,善的行为没有得到法律和道德的保护。一些大学生不加批判地接受物质利益第一的观点,片面宣扬自我为中心、自我价值的实现,使大学生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离。
四、法治视角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路径的优化
1.加强高校法制教育,将履行责任内化为自觉行动。加强高校法制教育首先需要提高法律课程的实效性。法律课程不能仅仅停留在法律知识的普及上,还应该大力开展法治精神的教育,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其次,应该加大法治宣传力度,开展形式多样的法治宣传活动,让大学生在活动氛围中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正确价值观。通过宣传日、讨论、演讲、征文、微博等形式,运用课堂、课外活动和互联网等载体开展宣传活动,使大学生认同社会共识,提升自己对国家和社会的使命感、责任感,营造良好的守法氛围。此外,大学应该依法治校,教育和引导学生自觉遵守校纪校规,形成良好的校园秩序。大学生在遵守学校规范的过程中,正确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与法律和道德相冲突,成为规范的遵守者和捍卫者。使外在要求内化为自觉的行动,不断提高大学生履行社会责任的主动性。
2.法制教育与德育相结合,增强社会责任感养成的实效性。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这些都蕴含着个人对国家、社会、家庭的责任,既有规范的要求,又有对道德的自觉。应该充分重视法制教育和德育的协同开展,法制教育和德育是相辅相成的。在法制教育的过程中,应渗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⑧在德育的教化中,法治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应该进一步突出其在德育中的地位,引导大学生树立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努力的远大理想,规范基本的道德规范,提高法律修养,增强社会主人翁精神。营造良好的道德素养和法律修养的培养环境,多维度搭建法治教育和德育协同开展的立交桥,既注重共识的普及推广,又注意差异性的个体引导,提高社会责任感的实效性,最终形成育人合力。
3.完善制度设计,建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的参与机制。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养成是认知过程和行为过程的统一,两个过程的基础是实践。在实践的设计和搭建上应该特别注重社会责任感养成的参与机制的建立。从法治角度来看,首先应该建立让大学生参与民主管理的机制,充分利用民主选举、大学章程建立、教学管理、班级管理及班委选举等机会调动同学们参与的积极性,提升政治觉悟和社会参与意识。同时需要在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活动中做好参与机制的设计,丰富社会实践类型,尊重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个人兴趣加入不同的实践活动,掌握和运用网络动员机制的规律让学生充分参与进来,在活动中增强践行社会责任的奉献服务意识和社会关怀精神。还要建立有效的评价表彰机制,及时鼓励已经参与到活动中的大学生,树立方方面面体现和践行社会责任的优秀事迹和优秀个人,表彰先进,弘扬典型。通过各类实践活动和志愿活动的制度化开展,建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参与长效机制。
4.加强工作队伍建设,着重形成良好风气。提升社会责任感工作队伍有三支主要力量。一是加强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育实效性,增强法治宣传的教育性和说服力,突出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的培养。二是建设辅导员队伍,辅导员必须以身作则、严格自律,要求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⑨。辅导员应该首先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三是加强社会实践和志愿者骨干的培养,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拔一批优秀青年加入到队伍中来,做好活动组织和培训。同时帮助学生骨干找到法治宣传与德育宣传的结合点和切入点,把个人成长与社会责任的践行紧密结合起来,吸引更多的青年参与,通过工作队伍和履行社会责任氛围的建设,以及潜移默化的教育实现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显著提升。
[注释]
①本书编写组.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学习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4:21.
②蒋传光.公民的规则意识与法治秩序的构建[J].社会科学研究,2008(1):23.
③杨经录.培育契约精神与构建和谐社会[J].河北学刊,2009(8):211.
④程罗宝.论契约精神的社会整合功能[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8(3):63.
⑤王西阁.大学生法治信仰培育[J].当代青年研究,2011(3):33.
⑥马信福.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弘扬契约精神[J].中国法学,1995(1):40.
⑦王双群,余仰涛.法治教育与德治教育的关系研究[J].理论月刊,2005(3):141.
⑧石雁.法治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渗透[J].思想教育研究,2013(2):86.
⑨魏进平,冯石岗.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机理和提高策略[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