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于“中国梦”是大学生信仰教育的主线、“中国梦”的本质要求与大学生的信仰教育内容一致、“中国梦”引领大学生为实现梦想努力奋斗,“中国梦”应当作为代大学生信仰教育的着力点。在“中国梦”语境下,大学生信仰教育要遵循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个体性与社会性相结合、理想性与现实性相结合的原则,要通过加强信仰环境的营造、信仰队伍的建设和教育体系的创新等途径对大学生进行信仰教育。
[关键词]中国梦 信仰教育 大学生
[作者简介]郭巧云(1977- ),女,湖北潜江人,荆楚理工学院思政课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诉讼法学、思想政治教育;杨晖(1971- ),男,湖北荆门人,荆楚理工学院思政课部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湖北 荆门 448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地方院校形势与政策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2W009)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12-0045-02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中国梦”,是20世纪的中国最突出的时代主题,是贯穿20世纪中国最清晰的历史主线。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中国梦”这个目标,实现“中国梦”的信心比任何时候都坚定。大学生的信仰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结合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大学生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教育实践活动。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深水区、发展的攻坚期和转型的关键期,如何把握大学生的信仰教育特点,形成大学生对“中国梦”的理论认同与信仰自觉,是高校德育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中国梦”是当代大学生信仰教育的着力点
人的存在具有两极性:一是现实性或有限性,即满足现实的需要,协调现实的人际关系;二是理想性或无限性,即面向未来、寻求对现实的超越。①作为一个个体生命,人不会满足于有限的现实需要,他需要去追求无限的精神超越,这就进入了信仰的领域,信仰是精神生活的核心内容。能否在思想上、特别是信仰上抓住青年大学生的心灵归属,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对大学生的信仰教育,既要加强优秀传统精神文化的教育,也要结合时代特色,与时俱进,赋予其时代内涵。笔者认为,“中国梦”是当前时代对大学生进行信仰教育的着力点。
1.“中国梦”是大学生信仰教育的主线。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系列展览时,用“雄关漫道真如铁”“人间正道是沧桑”“长风破浪会有时”这三句诗描绘了中华民族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催人奋进。我们要抓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主线,让大学生深刻领会党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史以及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建设史,都体现了近代以来勤劳勇敢的中国人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在当前多元化信仰的包围之下,对人生信仰已日渐迷茫的大学生来说,需要依靠“中国梦”的丰富内涵,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引导广大青年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基础。通过“中国梦”的丰富内涵,让广大青年学生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之不易,要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坚定他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2.“中国梦”的本质要求与大学生的信仰教育内容一致。人生信仰是每个个体都无法回避的一个重大课题,高校信仰教育如果不关注这个问题,作为个体的人就会在盲目中失去理性,感到精神饥渴。“中国梦”既是全民族的梦想,也是每个人的梦想,“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在全社会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信仰教育。中国和平崛起的阻碍、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经济转型期的阵痛,迫切需要每个人扎扎实实、脚踏实地地付出更多艰辛。可见,“中国梦”的本质要求与大学生的信仰教育的内容是一致的。
3.“中国梦”引领大学生为实现梦想努力奋斗。“中国梦”是国家、民族和人民共有、共建和共享的同一个梦,是国家、民族的价值追求与人民的价值追求的统一。每个人的命运都与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中国梦”的实现就是每个人梦想的实现过程。两个“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长期艰巨的努力,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艰苦奋斗和埋头苦干。第一个“百年目标”,即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目标距今不足十年,这十年是中国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期,而这十年也正是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第二个“百年目标”,即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宏伟目标将实现于40年之内21世纪中叶,而这40年正是大学生职业和事业生涯的形成、发展和完成的过程。②当代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责无旁贷的中坚力量,在实践中意味着必然的付出与神圣的使命。一个人能否意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和肩负的历史责任,将决定他在怎样的高度上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
二、“中国梦”语境下的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原则
信仰教育的原则是由多层次原则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的有机整体,难以尽述。这里着重论述在“中国梦”语境下对信仰教育具有指导作用的主要原则。
1.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理论教育能比较系统地传授理论知识,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样,在进行“中国梦”的主题教育活动中也离不开理论教育,但如果离开实际空谈,大学生就会感到失望,甚至会厌而远之。邓小平同志曾说过:“我们说的做的能不能解决问题,问题解决的是不是正确,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够联系实际,是否善于总结经验。”③恩格斯曾指出确立信仰的三种途径:实践的、政治的和哲学的途径,又进一步指出,这三种途径都归结为人的实践活动。④在“中国梦”的主题教育中,要结合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使他们认识到正是不灭的梦想引领中华民族穿越“千年未有之变局”,战胜“千年未有之强敌”,“摸着石头过河”,坚定不移地走向世界……注重引导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同时,要加强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实践教学,通过亲身的体验,使学生一点一滴地将“中国梦”融入自己的思想。
2.个体性与社会性相结合的原则。信仰的形成来自于个体对生命的体验和社会阅历的积淀,具有鲜明的个体性,同时信仰的确立始终受制于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又需要个体信仰社会化,符合社会的要求。为此,高校信仰教育一方面要考虑当代大学生的个体性差异,不可机械、盲目地灌输,同时要引导他们认清社会形势,树立与社会发展相一致的信仰。这就要求在“中国梦”视野下开展大学生信仰教育,要坚持个体性与社会性的有机结合,引导大学生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引导大学生积极主动地融入“中国梦”的建设中,将个人梦融入“中国梦”,把个人理想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紧密结合在一起,在为中华民族建功立业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3.理想性与现实性相结合原则。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梦”教育的过程中,要坚持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理想与现实是信仰中一对非常重要的关系范畴,二者需要统一,也要保持一定的张力。二者的关系能否处理好,关系到大学生建立和践行什么样的信仰的问题。“中国梦”是理想与现实的结合,是目标与奋斗的结合,既包含了近代中国不屈不挠的艰辛探索的历史主线,又包含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愿望和不懈的奋斗目标,既有着辉煌灿烂的前景,又是一个需要艰苦奋斗的长期的过程。因此,在“中国梦”的信仰教育中,既要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崇高性,又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解决大学生在实践中碰到的难题。
三、“中国梦”语境下的大学生信仰教育的途径
在价值多元化的今天,大学生的信仰主流积极向上,但也有部分大学生精神缺失,出现信仰危机。学界认为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导致大学生信仰问题的产生: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挫折和社会主义中国出现的失误;全球化时代多元文化的相互交融与碰撞以及西方反华势力的“和平演变”;市场经济的消极影响和社会转型期的新情况、新问题;高校教育体制的僵化和教育理念的滞后;青年大学生自身的问题。⑤针对这几个方面的原因,在“中国梦”语境下的信仰教育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信仰环境的营造。今天的中国是一个高度开放的社会,外来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信仰理念通过不同的渠道渗透进来。需要营造学习和践行“中国梦”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加大社会环境的感染力。有调查显示,大学生了解国际国内形势的主要途径是网络媒体,占70.6%。⑥因此,要掌握信仰和思想斗争的主导权,需要汇聚“中国梦”的力量,利用新媒体丰富“中国梦”的新内涵,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积极深入地开展“中国梦”的交流与讨论、理论宣传和政策引导,增强感染力和吸引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同时利用校园各种媒介,加强“中国梦”的校园舆论宣传。通过校园网、校报、宣传栏、微信、微博等开展“中国梦”的宣传和讨论,加深大学生对“中国梦”的理解,引导大学生自觉把个人梦与“中国梦”紧密结合,积极主动地投身到“中国梦”的建设中。⑦
2.教育队伍的建设。在大学生的信仰教育中,高校教师作为教育主体,其自身的信仰和言行对大学生信仰的形成起着直接的示范作用,在当前,高校教师要提升自己的马克思主义修养,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和把握,增强自身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和信仰。同时,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人师表,增强教师的凝聚力,提高教师立德树人的自豪感和责任感,提升信仰的层次。课堂教学仍然是“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的主阵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详细讲解“中国梦”的历史底蕴和时代内涵、实现路径和保障,就要求高校教师自身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敬业奉献的精神和为人师表的品质,这离不开对高校教师队伍的建设。
3.教育体系的创新。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和变化,社会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将“中国梦”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需要教育体系的创新。这就要求在教育方法上,结合教育热点,充分运用网络教育技术,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融入“中国梦”的建设,产生内心的共鸣,而不是将对“中国梦”的理解停留在机械地吸收和被动地接受,应体现在日常的学习和实践活动中,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在教育内容上,要将信仰教育根植于马克思主义体系之中,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之中,根植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主线之中,弘扬主导信仰,以“两课”、通识课、专业课和相关的实践课为基石,同时考虑各课程之间如何相互契合,形成信仰教育的强大合力。如果仅仅将信仰教育停留在“两课”教学层面,不可避免地会出现“5+2=0”的教育效果,这就要求将信仰教育落实到各学科当中,形成教育的合力,作为一项系统的工程来进行建设。
[注释]
①梅萍.从当代大学生的人生困惑看信仰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3):102.
②冯秀军.中国梦与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J].思想理论教育,2013(11):21.
③邓小平.邓小平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13.
④梅萍,罗佳.对提高“90”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效性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9):17.
⑤徐俊,刘魁.青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问题前沿研究综述[J].学术论坛,2013(4):34.
⑥王建利,华玉武.“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与路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3(7):37.
⑦秦记洪.论“中国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广西社会科学,2013(6):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