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微教学”模式构建

2015-04-29 00:00:00周莹
教育与职业(下) 2015年4期

[摘要]现代社会是一个网络信息快速传播的社会,信息传播逐步进入“微时代”,当代大学生接收课堂外信息的主要方式是微博、微信,具有片面性、平等性和快速性三项特征。与网络内容相比较,课堂教学内容在冲击力、互动性和及时性方面存在不足。文章提出应在系统性与短小性相结合、导向性与可接受性相结合、及时性与关联性相结合、教学内容与新媒体相结合四条原则的指导下,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微教学”模式。

[关键词]微教学 微时代 核心价值观

[作者简介]周莹(1978- ),女,山东日照人,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工商管理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贵州 贵阳 550004)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12-0042-03

一、“微时代”大学生信息获取途径及其特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2013年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显示,微博已经成为中国活跃度极高的新媒体应用和信息传播空间,而微博用户中20~29岁的青年最多,约占微博用户比例的1/3。

为进一步了解当代大学生信息获取途径及其特点,本文特展开了对在校学生的问卷调查。调查共发放纸质问卷200份,回收200份,有效问卷199份,有效率为99.5%。其中,98.5%的学生认为主要的信息资讯来源为网络,其比例远远超过电视、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介。其中,网络信息获取途径排名前三的分别为微博、微信与QQ。上述数据表明,中国信息传播逐步进入到以信息传递“短、平、快”为特征的“微时代”。在“微时代”,大学生的课外信息获取途径主要为网络获取,其特点为:

1.短——微时代大学生获取的信息呈片面性。学生主要的信息获取途径为微博、微信,而非在电视或网站中完整地看完某时事的新闻报道或新闻评论。而微博、微信相对来说字数较少,通常无法完整地、体系化地对某一事件或某一知识点进行阐述,因此其信息呈现出片面性、割裂性的特征。

2.平——微时代大学生获取的信息呈平等性。普通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存在一定的管理与被管理的身份,双方的地位存在不平等性。课堂教学中通常的信息发布者只有教师一人,其教学内容的导向性非常明显,学生能否发言一般需经教师的许可。但在网络世界,信息的发布主体、发布内容与评论主体通常是不受监控的(网络安全监控除外)。微时代中各信息主体间处于相对平等的状态,发言不需经他人同意。因此,不同的人在网络上会发表不同的内容,对同一事件不同人会发出不同的声音,这也造成了信息的多元化,使得信息传递从传统的权威“一言堂”转变为“议事集会”。

3.快——微时代大学生获取的信息呈快速性。在传统课堂教学中,绝大多数的教师是围绕着教材体系而进行授课的。有的教师是照本宣科,有的教师能够通过自己的思考,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但不论哪一种形式,其信息的主要内容来源于教材。而教材的编写、出版需要一定的时间,通常无法以最快速度将最新信息予以体现。部分教师比较关心时事,可以及时将时事内容融入课程,但对于绝大多数教师来说,这种要求相对较高。而在微时代,随时打开手机就可以看到最新的时事发展情况,学生获取的信息表现出了非常强烈的快速性。

二、“微时代”给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的问题

“微时代”使当代大学生的信息接收模式产生巨大变化,也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提出一系列难题。2012年11月,十八大报告首次以12个词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论述、提出明确要求。2013年12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上述意见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上传播阵地。适应互联网快速发展形势,善于运用网络传播规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网络宣传、网络文化、网络服务中,用正面声音和先进文化占领网络阵地。”可见,无论是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际工作者,还是中共中央,都已经意识到“微时代”给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的巨大变化与影响,以及给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的一系列的问题:

1.与网络内容相比较,课堂教学内容的冲击力、可记忆力不够。网络内容通常采用的是短小精悍的内容,经常配以具有较强视觉冲击力的插图,学生在大脑受到强烈冲击的情况下,记忆相对比较深刻。学生对自己喜欢的名人、明星所说的只言片语更是铭记在心。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用同一语调进行长达45~50分钟的讲授,其语调及内容相对来说均比较枯燥。因此,我们常常会看见教师在讲台上挥汗如雨,学生在下面低头玩手机的情形。因此,如何增强教学内容的吸引力、冲击力,加深学生印象,提高学生记忆程度,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面临的第一个问题。

2.与网络内容相比较,课堂教学内容的互动性不够。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居于主导地位。教学的内容、教学的进度均由教师控制和把握。学生是否能发言、发言的内容均受教师的控制。学生感觉自己是被动地、强制性地进行学习。而现代大学生有自己的观点与见解,有强烈的表达欲望,在课堂教学中,其互动的欲望无法满足。

3.与网络内容相比较,课堂教学内容的及时性不够。如前所述,学生随时拿出手机就可以了解最新的时事资讯,而教师教的内容往往可能落后于学生了解的资讯。往往教师在讲解某一内容时,学生会认为,该内容已经过时,从而引起对教学内容的抗拒感。

三、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微教学”模式

在微时代,学生获取信念的主要途径是网络,因此,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思考如何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网络宣传中。为适应社会的变化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应逐步构建“微教学”模式,并将教学内容与相结合。

1.“微教学”的概念及特征。“微教学”在中国是一个新兴概念,所谓“微教学”是指将复杂的教学过程分解成许多容易掌握的具体知识点或技能点,并对每一知识点或技能点提出教学目标,在较短的时间内对学生进行教学的方式。微教学模式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教学时间短。一般而言一个知识点或技能点的教学时间控制在20分钟以内,以5~15分钟为宜。通常情况下,一个成年人的注意力集中时间为1小时。但据心理学研究,在近一个小时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能够注意力高度集中、充分理解教学内容的时间一般在15~20分钟,然后需要其他的刺激才能够继续保持注意力。因此,国外进行了相应的教学改革,即将一个45分钟的课堂教学划分为三个部分。前20分钟介绍一个知识点,然后是5分钟的放松,包括课堂讨论、自由交谈、学习反馈等内容,然后再进行一个20分钟的知识点讲授。因此,对于核心价值体系的一个知识点的讲授一般控制在20分钟以内比较高效。

第二,教学内容少。一般在一个微教学单元内讲解一个知识点或技能点,并对该知识点的学习情况予以复习与反馈。学生在学习完这一个知识点后,能够对该知识点的基本内容产生较强的印象。

第三,教学内容精。由于微教学时间较短,因此对知识点的讲解要选择最精华的内容,用最精悍的语言进行讲解。这样学生能够用更少的时间掌握课程内容的精华,以提高教学效率。

2.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构建“微教学”模式的原则。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贯穿到课堂教学中,“微教学”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模式构建,应通过充分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系统性与短小性相结合。与一般网络信息不同,教师在对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仍需保持教学内容的完整性与系统性。这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一个要求,既要努力研究如何将课堂内容分解成短小精悍的教学内容,同时要保证教学内容的完整性。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中首次提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高校人才优势和知识文化传承创新作用,建设一批资源共享课。完善和优化课程共享系统,大幅度提高资源共享服务能力。”随后,微课被提上议事日程并逐步发展。2012年11月,十八大报告首次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12个词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在教学中,可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2个关键词,将教学内容分解成十二个教学单元,每一个教学单元中阐述一个价值观。加上一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综述内容,共制作成十三个微课进行教学。

第二,导向性与可接受性相结合。现今很多教育工作者也意识到网络媒介的重要性,先后开设了网络宣传阵地。在这些网络宣传教育平台中,主办者都非常注意内容的导向性,注意内容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但在此过程中也发现,部分网络平台的宣传教育内容仅是单纯的新闻报道的转载,没有充分考虑到现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与接受程度。部分学生在看到这样的微博、微信内容时,会感觉这仅仅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延伸,是在课堂外再次接受课堂内容的灌输。这些方式不但不能加强教育,反而可能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因此,教师应注意在保持导向性的同时,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增加内容的可接受性。

第三,及时性与关联性相结合。网络上的信息五花八门,有正面信息,也有非常多的负面信息。教师应及时了解网络内容,及时将积极的、正面的、学生易接受的内容在网络教学平台上予以发布。同时应了解影响较大的负面信息,在课堂教学中予以批驳。当然,在选择内容的同时应注意把握教学目的,选择与教学内容具关联性的内容。

第四,教学内容与新媒体相结合。在做好教学内容的选择,并制作教学微课的基础上,教师应将教学内容与新媒体相合。目前学校通常采取的网络教学模式是采用校园教学资源库的形式,相比较微博、微信、QQ等网络媒介而言,存在两点缺陷:一是同学们必须到电脑旁才能进行观看,用手机观看时不易看清;二是由于其内容挂在学校的教学网站中,其形式给学生感觉还是在被动学习,易产生抵触情绪。因此,教师应适应大学生信息获取的心理,构建教学的微博、微信、QQ群等网络教学平台,并要求学生收听微博、加入平台,以便保证每个学生能够在网络上了解信息发布内容。

通过以上“四个结合”的原则,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微教学”模式,提高教学吸引力和说服力,以促进教学工作良好、有序、有效地开展。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No.4(2013)[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2]何筠,富琳桦.微时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路径构建[J].当代青年研究,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