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是培养专业知识水平高、思想道德素质强的祖国未来建设人才的场所,对于加强大学生的价值观建设有着深远的意义。文章通过分析当前高校价值观教育现状,以及高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意义,认为当前高校应该加强基本建设的研究、坚持持之以恒的原则、紧抓理论和实际两方面的教育,从这三个方面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长效机制。
[关键词]大学生 核心价值体系 教育机制
[作者简介]刘莉(1973- ),女,河北唐山人,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管理。(河北 唐山 063000)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12-0040-02
一、当前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现状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形成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高校对大学生思想做出正确、合理的引导和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具有正确性的、富于时代性的,其对于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近些年来,我国高校在此方面的教育取得了一些成果,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第一,高校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方面面临着困境。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各种意识形态也呈现井喷之势,其中也不乏消极的思想观念。大学生由于年龄较小、涉世未深,对于各种意识形态的辨别不准确,在认识方面有一定的误区。针对这一现象,高校并没有及时开设有针对性的课程进行指导。同时,对于一些受到不良思想侵害的大学生,相关人员也没有进行及时的、合理性的疏导。这样导致了一些学生在思想上受到影响,最常见的如一些毕业生在就业之后出现随意跳槽、随意毁约的不诚信现象,这其实就是缺乏合理的价值观教育的表现。
第二,各大高校都开设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但其中一些教材没有进行更换,教学内容没有进行适时的更新。有的思政课教师讲解的还是几年前的老课本,没有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另外,教师只是单纯地注重理论课堂上的讲解,学生的听课效果并不是很理想,没有完全内化到学生自身。虽然有些高校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开展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但是一些教师只是为了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没有将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落到实处。这样,学生就不能深刻体会到正确价值取向在实践活动中的具体影响与作用。从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形式来看,宣传教育的途径比较单一,大多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课堂,没有利用更加便利的网络渠道,高校辅导员在日常的行政工作中也缺乏对学生进行教育。
二、进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必要性
高校的任务是培养专业知识过硬、思想道德水平高的综合性人才。因此,学校要发挥自身的职能,把大学生培养成满足国家需要的有用之才。那么,高校培养合格人才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当然需要适应时代发展的理论作为依据。综合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部分内容就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并成为相关教育的重要依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这一方面的内容经受了多年、几代人的检验,具有真理的性质。通过对这一内容的学习,不仅能够帮助大学生了解基本的马克思主义原理,而且对于提升大学生的思维能力有重要的作用,利于其形成具有更强逻辑性的思想观念。同时,理论所具有的规律性也有助于大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一内容鼓舞了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民族意识,并朝着既定的目标、为了祖国的事业而共同奋斗。共同理想饱含国家和人民的所有愿望,是符合大家一切利益的所在,它似一座灯塔,指引了大学生前进的方向,避免其奋斗前行的轨迹发生偏离。三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民族精神是无论进行什么样的事业都不能丢弃的内在品质。时代精神,内含现阶段新的思想观念,具有一定的现实性。这一方面的内容能够促使大学生在学业上探索新的领域。同时,也要求大学生从生活的点滴小事做起,继承与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品质。四是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一方面内容告诉大学生什么行为是对的,应该发扬和践行;什么行为是错的,应该改正和抵制。
结合当前情况看,对大学生进行正确价值观的教育十分必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容保证了价值观教育的正确性。这种教育不仅在大学生个体的健康成长上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还丰富和发展了它的内涵。
三、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长效机制的有效对策
任何内容的建设,要想达到良好的效果,都需要相关的制度、机制作为保证,这样才能使贯彻的内容具有持久性,效果上达到最佳。但同时,这也给政府、高校等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因而需要多方机构集思广益,共同把机制建设好。同时,也要求相关人员拓宽管理方式,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各方的优势,建立科学的、合理的长效机制。
(一)加强大学生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建设的研究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任何事情,要想达到预期的成果,一定要掌握科学、合理的方法。在高校层面,培养学生们正确的价值观,并按照相关要求做人、做事,是每一个高校教职员工应尽的责任,对于高校辅导员更是如此。可以说,高校辅导员、班主任是与学生朝夕相处的人,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人员,对学生有着很大的影响。高校管理者和相关行政人员要在措施、方法上加大力度,实行切实有效的管理和实施手段。另外,高校中的其他部门,如宣传部、团委等要定期举办与之相关的文娱项目等加以配合。
作为高校的行政人员,特别是辅导员,要利用与学生接触的时间,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学生有思想上的波动,辅导员要发挥好指引、领航的作用,帮助学生摆正前进的方向,把相关问题解决好。其中,可以利用学生会组织形式多样的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校园文化活动,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高校相关人员可以利用新的传播途径来进行相关内容的教育。除了利用传统的电视、广播等媒体,网络也是更加便捷的渠道。大学生接受新事物快,同时对新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大力宣传积极向上、健康有益的思想意识内容。
(二)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要本着持之以恒的原则
对大学生在价值观教育要从新生入学开始,在新生教育的各个环节中,使其有一个大体的了解。此后,当学生生活步入正轨后,还要对其在校园文化氛围方面进行熏陶,最终使大学生在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都能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使他们形成一种自然而然的习惯,并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影响身边更多的人。同时,这种教育理念与内容,渗透在大学生在校生活的各个方面,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将来就业时,都可以说收获良多。值得一提的是,相关行政人员,特别是辅导员,要针对大学生的不同年级、个别同学的个别情况,适时作出一些具有阶段性、针对性的教育。例如,可以对即将毕业的大学四年级学生,开设一些关于择业观、就业观、职业道德观等方面的教育活动。
在高校校园中,要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精神层面是一个人内涵的展现,同样校园风气展示的也是一所学校的精神。各大高校要凝心聚力、积攒才智,形成高校内涵式发展的氛围,并且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内容来加强校园文化氛围的建设。这样,不仅使学生能够逐渐养成拼搏向上,不断开拓进取的精神,在学业上取得更大的成就,而且在品格上能感染并影响身边的人,进而使整个社会的大环境向良性发展。
(三)通过理论和实际两方面紧抓大学生价值观教育
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活动要利用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基础课堂,发挥其主阵地的作用。在全国范围内,所有高校都要开设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对学生思想教育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思想政治教育课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这方面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高校思想政治课的专任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手段,形成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使大学生能够主动学习思想政治教育课中的有关内容。
课堂上的教育,在一定范围内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需要开展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时代在进步,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也应该与时俱进,采用多种方式与手段配合理论课的教育活动。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专任教师,还是从事辅导员专职工作的人员,不能再单纯地使用说教式的授课方式,要和社会实践活动紧密地结合,形成生动的教育形式。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大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中真切地体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同时在社会范围内也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只有把这些手段和措施与实际活动结合在一起,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高校各级团委可以定期开展一些活动,比如说可以利用雷锋纪念日,组织大学生做一些对社会有益的公益活动,用自己的言行在宣传我国传统、优秀的道德品质。让学生们传递社会正能量,感染更多的人,不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四、结语
高校是培养专业技能强、道德素质高的未来人才的重要场所。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需要正确的价值观来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这种教育指明了方向,也正是有了正确内容的导向才能培养出具有良好道德品格和高尚人格情操的大学生,进而为社会主义事业做出贡献。同样,任何事物的形成或效果的达到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有一定的持久性运作。这样来看,建立科学合理的机制可以起到保障的作用。最终,不仅在内容、方向上不偏不倚,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而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措施、方法和手段才能不断完善,为社会主义建设保驾护航。相信,通过长效机制的有效执行,大学生的能力素养必定会有显著提高,高校的校园文化也会氛围更加浓烈,高校也一定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郭文强,庄天慧.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长效机制探讨[J].沈阳大学学报,2011(4).
[2]孙泊,陈瑶.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长效机制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3).
[3]王金剑.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机制的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上半月,2008(3).
[4]钟奇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成长[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