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媒体作为新生事物,有很多利弊难控的方面,高校应该充分把握新媒体的正向作用,从而更好地应对突发事件。文章在梳理新媒体概念与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管理理念缺失、体制不完善、方法失效等新媒体时代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增强新媒体舆论引导能力、进一步完善信息公开机制、增强学校管理者媒体素养、引导大学生合理利用新媒体资源等新媒体时代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建设的策略。
[关键词]新媒体 高校 突发事件 应急机制
[作者简介]李俊鹏(1981- ),男,广东广州人,广州康大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经济师、高级政工师,研究方向为管理学、思想政治教育、经济学;颜娟(1981- ),女,重庆人,广州康大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经济师,研究方向为经济学、管理学、教育管理;彭小银(1985- ),女,广东韶关人,广州康大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处,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广东 广州 511363)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立项课题“新媒体时代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建设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2013CY042)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12-0037-03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新媒体的出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成为谣言的滋生之地。如何发挥新媒体的信息力量,捍卫大学校园文明宁静的环境,已经成为一个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因为这也是关系党的教育路线的重要实践效果。
在当前时代,新媒体已经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大学生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并且思想丰富、见解独特,新媒体的出现使他们可以没有束缚、自由自在地张扬个性。但是,新媒体也造成了传播信息丰富驳杂、真假难辨的局面,在突发事件产生之前或之后,容易误导学生,产生负面的效应。在新媒体背景下,高校传统的管理思想、宣传工作、预防机制严重滞后,已经不能再墨守成规地应对突发事件。充分利用新媒体,加强突发事件的预警与解决能力,应该成为高校今后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手段。
一、新媒体概述
(一)新媒体的出现
所谓新媒体,是指相对于广播、报纸、影视等传统媒体技术,以数字技术为信息传递手段,以有线或无线技术为传播载体的,主要包含了互联网、微媒体、数字杂志、数字广播、移动通讯等因素的一种技术综合型媒介。相对于电视、广播、户外、报刊这四大传统媒体,新媒体的“第五媒体”身份得以确定。
随着新媒体的兴起,信息传播的速度、广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状态,在信息传递更加自由、快捷的今天,如何更加科学、合理、正确地使用新媒体,避免信息传播失当、失误现象的发生,已经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在高校突发事件中,由于新媒体缺乏有效传播和监督,信息传播主体复杂多样,这就导致在事件发生之后,常常出现信息传播内容与事实不符、瞒报误报情况突出、新媒体使用率低下等五花八门的问题。所以,针对高校突发事件,新媒体应该得到规范的使用,这样才能真正在突发事件的预警监督、信息公布、过程跟踪等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
(二)高校校园新媒体的特点
高校校园应该是一个充满活跃思想、具有开放精神的地方,新媒体以其数字化传播手段,深受大学生的欢迎与喜爱。而要想利用好新媒体,首先必须掌握新媒体的基本特点。新媒体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多样化的传播主体。由于新媒体的使用十分便捷,加之覆盖的群体十分庞大,几乎所有的大学生以及社会人员都是使用者。由于传播主体的无限拓展,新媒体信息的传播内容也就纷繁复杂、良莠不齐,很多时候呈现出小道消息遍布、谣言四起的状况,这些情况都会对校园舆情监控和引导带来很大的困难。
2.交互性的传播形式。相对于传统媒体,新媒体的传播速度惊人,并且呈现出信息交互性的特点,信息传播者与受众之间并不是单向传递,而是相互激荡,信息互通与评价更加开放,这种交互传播形式便于听到各方面的不同声音与看法,受众也不再是单纯的信息接受者,而是信息的传递者、发布者与评价者,这必然为个性突出、思想活跃的大学生所喜爱。
3.易引发非理性情绪。高校在管理过程中,很可能出现管理失当问题,产生一些负面新闻,或者在危机事件处理中的不当态度和行为,一旦得不到有效解决,很可能会引起大学生的过激反应,进而导致各种盲目、冲动、偏激等非理性情绪蔓延。而新媒体为大学生群体宣泄极端情绪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舆论的自由度大大提升,可能会使一时失控的舆情发生“多米诺骨牌效应”,这也就为高校管理设置了无形的障碍。
4.传播内容真假混杂。在互联网中,网络的虚拟性和隐匿性使传播主体能够比较自由地传播信息,责任感被严重削弱,出于报复、引人注目、贪玩等原因,很多人会利用网络传播谣言或虚假信息,通过电子邮件、论坛、博客、微博、BBS等新媒体传播未经证实或没有充分根据的信息内容,这就使得新媒体所传播的内容真假难辨,真实性大打折扣。
二、新媒体时代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理念的缺失
对于高校来说,与其亡羊补牢式地费力解决突发事件,还不如防患于未然,将突发事件扼杀在将要萌生之时,这才是高校应对突发事件的关键所在。目前,很多高校对新媒体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与网络不发生关系。然而,实际情况是很多突发事件的出现与发酵都是在新媒体上进行的,对新媒体上负面消息的严重性认识不足,对大多数不利信息只能被动接受,没有建立起有效的舆论检测与预警系统。另外,一旦发生突发事件,高校一般的做法往往是封闭消息,紧急处理便草草了事。其实,新媒体是高校解释事件与阐发观点的一个很有效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很多新媒体使用者会得到正确的信息,从而传播出对于突发事件解决的有利信息。
(二)突发事件应急体制的不完善
突发事件并不都是偶然发生的,很多是高校教学管理问题、人际关系方面长期累积起来产生的不良后果。但是,很多高校却往往抱着一种偶然性紧急处理的态度,突发事件发生前没有舆论检测、信息预报和处理预案,发生之后各部门缺乏协调机能,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处理方式仍然是大部分高校采用的手段。
在新媒体背景下,传统的突发事件处理方式十分低效,如很多突发事件的信息最早是经由微博转发出去的,可以说微博的负面推手作用十分突出,而高校一旦缺乏有效的应对机制,那么必然会引发负面效应“滚雪球”,学校发现不够及时,或者即使发现但没有予以足够重视,从而失去给予处理的最好时机。2011年4月4日,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董某发微博称:“当你40岁时,没有4000万身价(家)不要来见我,也别说是我学生。”同时,他还有高学历者的贫穷意味着耻辱和失败的言论。这些言论一经传播,迅速在微博上引起轩然大波,很多网民批评了这一态度,认为教师的价值观扭曲,最终形成了一次很轰动的突发事件。然而,高校方面却采取沉默态度,直到事件发生三天之后,才在越来越大的舆论压力下不得不出面回应。这就错失了第一时间,使得风波很难快速平息。
(三)突发事件应急方法的失效
由于种种原因,高校对媒体的印象一直是“记者唯恐天下不乱”“媒体猛于虎”等负面的形象,对媒体缺乏应有的信任。所以,当遇到突发事件时,高校的应急方法不是与媒体合作、共同解决危机,而是对媒体封锁一切消息。
媒体的主要功能就是信息的传递,在危机期间有效地利用媒体,将突发事件发生的始末和缘由向公众交代清楚,表明自己的态度,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合理地设置和调整公众议程,也能够影响危机公关的结果。所以,高校应该意识到媒体在突发事件处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积极与媒体合作,发挥媒体的“帮忙”作用。例如,通过北师大“董某言论门”这一事件可以看出,由始自终北师大对这一事件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除了一次媒体记者的采访之外,校方没有积极主动地进行任何形式的应对和处理。北师大的这种做法可以说是当今高校应对突发事件的一贯手段,在面对突发事件时仅仅通过文字稿件通知或者是在官网上发表声明,而不是充分利用人人网、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手段将事实全面、立体地呈现给公众,这样回避问题的处理方式只会引起公众的质疑,增加事件的负面影响。
三、新媒体时代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建设的策略
(一)增强新媒体舆论引导能力
一般来说,网络舆论具有很强的感情色彩,这极易导致“网络暴力”。面对极具隐蔽性的突发事件,高校应不断拓宽信息汇聚渠道,及时主动发布学校决策,对各种信息进行甄别和征兆警惕,及时启动预警机制,充分发挥预警的作用,并且努力化解矛盾,对突发事件给予快速反应,将突发事件扼杀在萌芽阶段,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后,用细致的思想宣传工作来说服学生与民众,积极策划网络宣传主题,使舆论向有利于事件解决的方向发展。高校还应该依托党委宣传部、学生处、团委、教务处等部门,组建网络评论机构,积极发挥“专业型”意见的引导作用,在新媒体舆论传播过程中产生号召力与影响力,正确疏导负面舆论,从而提升网上的舆论引导能力。
(二)进一步完善信息公开机制
与传统媒体不同,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途径越来越多,并且信息扩散传播速度惊人。在这种信息传播环境下,高校采取封锁消息的应对方式无疑是被动的。这种信息封闭方式不但不利于突发事件的解决,而且还会使受众产生误解,从而对危机事件的舆论导向产生负面效果。所以,高校应该完善信息公开机制,将学校管理、学生工作、校务事宜等内容进行公开,并且广泛征求学生的意见,促使高校管理层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将突发事件的因子消灭在滋生阶段。即使突发事件已经发生,也能够快速公开事件以获得受众的信任,最后通过事态解释、原因说明等方面的信息公布,顺利处理突发事件。
(三)增强学校管理者媒体素养
在新媒体背景下,借助新型网络媒体,对于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有很大的作用。高校管理层应不断转变管理观念,以新媒体为信息搜集与发布的主要载体,把握新媒体使用人群广泛、能在较短时间内聚集人们的注意力等特点,进行全面的舆情了解与信息引导,积极利用新媒体进行舆论表达。在不阻碍新媒体舆论传播渠道的前提下,防止被新媒体舆论指向所“挟持”和左右,高校管理者可在腾讯或新浪等大型门户网站建设自己的官方微博平台,及时整合各家媒体的信息资源,通过微博直播的方式将突发事件的发生和进展信息详细传递给受众。这样能够借助学校管理者较强的媒体素养,使受众及时了解突发事件的真实情况,从而避免误解或谣言产生并造成负面影响。
(四)引导大学生合理利用新媒体资源
第一,适时加入媒体素养课程。这主要包括基础课程和媒体专业技能课程。基础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学习与媒体相关的知识,让学生充分地了解媒体的运作过程,而专业技能课程主要是针对那些对媒体有浓厚兴趣的学生,让他们对媒体进行深入的学习和探索。这样不仅能够向学生普及媒体的知识,同时能让学生在思想上重视媒体素养的培养。
第二,将媒体素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效融合。高校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以文化沙龙的形式,通过制作主题展板等形式将媒体素养知识和事件普及给学生,也可以利用各种校园文化活动组织与媒体相关的辩论会或知识竞赛,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掌握媒体知识的同时,灵活运用媒体知识表达自己的观点。与课堂教学的单一性和强制性相比,课外活动内容多样、形式灵活,能够提升学生对课外活动的热情和参与度,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媒体素养。
第三,引导大学生合理利用新媒体资源。高校可充分利用QQ、微信、微博等学生经常使用的新媒体软件和网络平台关注和评论外界发生的事件,积极提倡和普及与网络安全相关的知识。可以利用新媒体发布一些对学生有促进或警示作用的新闻或“帖子”,如“某某积极参与抗洪抢险”“某某在某项学术研究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或“某某利用网络传播谣言被依法拘捕”“某某利用网络传播对国家不利的负面消息、损害国家形象被逮捕”等,以此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情感观。
总之,在新媒体背景下,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更加突然,信息传播速度也越来越迅速,那么对突发事件的处理也就面临更大难题。作为高校管理者,应该紧跟时代潮流,充分利用新媒体来规避或解决突发事件,还高校一个和谐的氛围。
[参考文献]
[1]刘向信.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2]曾润喜.校网络舆情的控制与引导[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11).
[3]屈艺.高校突发事件中的新媒体传播机制研究[J].前沿,2013(2).
[4]唐雨晴.全媒体时代高校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策略[J].电影评介,2013(15).
[5]刘泓泉.新媒体时代高校学生工作突发事件处理之对策[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