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作为文化创新的主体,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文章阐述了高校文化建设的内涵,分析了高校文化建设的育人和社会功能,并且从传承创新和协同创新两方面论述了促进高校文化建设的途径。
[关键词]高校 文化建设 内涵 功能 途径
[作者简介]魏俊玲(1972- ),女,河北阜城人,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学工部部长兼团委书记,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河北 石家庄 050018)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12-0028-03
高校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之一,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作为社会文化创新主体的大学,是社会主义文化创造活力的源泉。因此,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高校文化创新功能的社会影响日益显著,对高校文化建设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一、高校文化建设的内涵
高校文化一般是指高等院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被全校师生所普遍认可和共同遵循的基本观念和价值标准。高校文化建设则是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领导者自觉遵循市场经济及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有意识地按照高等教育发展方向和一定的价值取向,设定高校文化建设目标,并按一定步骤、有计划、分阶段地培育高校文化的过程。其内涵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三个层面。
(一)物质文化建设
物质文化建设,主要是指学校的文化环境、硬件设施等物质性建设,它看得见,摸得着,是校园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如教学设施、科研设备,能保障教学和科研优质、高效地进行;图书馆和体育馆等文体活动场所,能够帮助师生活动身体,放松心情;公寓、食堂和各项福利设施,能够使师生更好地享有社会发展所取得的物质成果,提高生活质量;道路文化景观,能够使师生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趣,提升文化品位。
(二)制度文化建设
制度文化建设,主要包括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等的制定,它是高校文化发展的制度保障。高校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制度建设。各项制度的不断规范和完善,能够保证学校的发展按照既定的目标,持续、稳定地发展。
(三)精神文化建设
精神文化建设,主要指在高校校园文化中树立占主导地位的群体观念,包括全体师生共同遵循的世界观、价值观、校风、学风等,它是高校文化建设的核心。
二、高校文化建设的功能
(一)育人功能
大学的核心功能是培养人。因此,培养人也是大学文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高等教育是教育的高级阶段,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文化建设的育人功能就是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和审美情趣,规范他们的行为习惯和情感表达,创新他们的思想观念,提高他们的创新发现能力。高校作为继承、传播、发展和创造知识人才的摇篮,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优化校园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是高校文化建设的责任。高校文化建设引导人、激励人、鼓舞人、凝聚人心、催人奋进的功能,对于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构建和谐校园,乃至高等教育的发展都具有深远意义。
(二)社会功能
高校文化建设是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正确、先进、高尚的高校文化,是引领社会风尚,凝聚民族力量,创新科学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题中之义。高校精英教育注定其作为先进文化的创造基地和先进科技的研发基地,肩负着引领文化风尚和科技创新的重要责任。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社会主义现代高等教育体系,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有助于提高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使社会发展的脚步更坚定。
三、高校文化建设的途径
我国目前正处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全面实现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关键时期,站在新起点上,鉴于高校文化建设的内涵和功能,传承创新和协同创新成为高校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传承创新,为文化发展奠定牢固根基
高校文化建设必须树立牢固的根基,才能有不竭动力,才能长远地发展下去。传承创新,是高校文化建设提升内涵、提高质量的必由之路。
1.扎根民族传统,不断汲取营养。人类对本国的历史文化传承,主要是通过教育来完成的。大学是文化的重要阵地,高等教育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责任重大。当前世界,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已成趋势。发达国家强力的文化输出和文化侵蚀,使一部分人迷失了自我,究其原因是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度不够。要既不妨碍文化交流,又能够不迷失自我,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立性,主要着力点在于深入挖掘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使民族文化有深厚的根基,形成强烈的文化自信。
高校文化建设要在扬弃的基础上,对传统文化中优秀的、合理的因素加以继承,如重视德育、知行合一、因材施教等。积极引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使广大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喜欢传统文化,培育起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面对国外文化,能不盲从、不跟风,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面对别人的挑剔和质疑,能够有独立精神,坚决选择对的、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
2.创新传统文化,提高文化活力。大学文化的活力既源于大学自身的天然禀赋,更源于大学人的文化自觉,这在客观上保证了大学文化传承的顺利实现。高校文化传承创新,需要立足优秀传统、借鉴国际经验、弘扬特色,使这几个因素相互促进,相互融合,互相支撑。第一,传统继承创新。文化只有与人结合,才能得以传承,才有意义。近年来,很多高校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课堂,创新出形式多样的传承手段,如将非遗项目改编成舞蹈、健美操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创建实习基地和工作室,引导学生进行传统基础上的创新;增加科技含量,将文化遗产数字化、模型化,使文化传承更客观,更准确,更易传播……这种传承创新让学生找到了爱国爱家的结合点,实现了开放环境中世界胸怀与民族情怀的统一。第二,吸纳国际元素。传承创新绝不能盲目排外,需要兼容并蓄各种先进文化元素。要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增进对国外文化科技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的了解,积极借鉴国外文化发展的先进模式和先进经验,从国外文化传播的先进范例中找规律找差距。自动对标,创新体制,寻找突破,加快发展,创造出扎根民族传统,既有民族特色,又有国际视野的文化产品。第三,突出文化特色。大学文化各具特色、各有所长,既有行业特色、区域特色、学科特色、国际化特色,也有人才培养特色、科学研究特色、社会服务特色。高校文化传承创新也要突出特色,必须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建设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才是高校文化建设的长远之计。
(二)协同创新,促进高校文化建设
教育是创新之基,文化是创新之魂。高校急需建设独具特色的创新文化,要充分发挥协同创新在高校文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1.协同创新,解决高校文化发展中的瓶颈。当前,高校在与科研院所、企业协同创新的实践中,成果归属、利益分配的机制和高校重成果轻应用的思想文化藩篱,严重制约着协同创新的效果。高校内部的组织机构之间分工比较细化、明确,各学科与专业之间也是本着分类细化的原则,对于彼此之间的共同点研究较少,不同专业之间学生对于一些资源的共享很难实现,这就使得当前高校很难培养出跨学科、跨专业的学生,这直接导致了学生对一些新的研究领域的问题、动向缺乏敏感性和解决能力,很难将多学科的知识结合起来解决问题,协同创新也就无从谈起。
另外,当前高校教育存在着与社会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实践是产生理论的基础,那么创新同样扎根于实践,良好的教育效果,除了系统、科学的课堂教学,更离不开学生直接参与的社会实践。但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校企之间的对接和合作还没有全面展开,其专业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些都导致了学生在社会实践环节的薄弱,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与开发。
2.协同创新,构建有利于高校发展的文化气场。构建有利于协同创新的文化气场,是包括一系列相关协同创新的价值观念、行为习惯和社会风尚等构成的综合系统。第一,弘扬协同创新精神。高校作为传播主流精神观念的主阵地,应该不断地弘扬、传播、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同时不断创新教育方法,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教育全过程。第二,培养协同创新习惯。一是发挥高校综合优势,构建高素质人才培养体系,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培养大批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文化的高素质人才,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延续与创新提供人才支撑。二是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以高校自身优秀的学术道德引领社会道德风气,多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高水平文化成果。第三,形成协同创新风尚。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大力创建协同创新文化氛围的同时,要对参与其中的具有典型性的师生行为加以表彰,弘扬协同创新的精神理念,使师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创新行为习惯,在全校乃至全社会达成共识并传播开来。高校在积极倡导创新精神的同时,要充分利用各种传播渠道和工具,使协同创新的精神,渐次逐步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协同创新,创建有利于高校发展的文化机制。高校要始终把自主创新作为发展的战略基点,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把推动创新发展作为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推行下去。第一,大力推进创新机制建设。高校应尽可能地建立和完善校企对接机制,建立社会实践基地,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挖掘创新潜能;建立相关的规章制度,为协同创新的开展提供制度保障;建立相应的考核、奖励机制,对在科技创新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团队和个人实行重奖;建立新型的高校科研体制,改革高校科研与业绩相挂钩的考核评价机制,以需求为导向,将科研与社会实际应用相结合,使创新成果能尽快为社会共享。第二,加大自主创新投入,不断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机制。高校要成立创新团队,实现优势互补和强强联合。第三,加强产学研合作载体建设。通过校企共建研发基地、共建工程试验中心等形式建设新型创新载体,使得产、学、研都以创新需求为导向,齐抓共管,实现创新与生产的有机结合,构建利益共同体,形成合作长效机制。第四,加强人才之间的沟通与交流,高校可以选派教授、专业教师到企业、基层服务,调研企业发展中的技术需求,同样高校也可以选聘优秀科技企业家到高校担任大学生成长导师,与专业教师共同培养学生,推行“双导师制”。
[参考文献]
[1]宿光平,倪桂灵.高校文化建设初探[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科版,1997(1).
[2]王晓冬,曲凤霞,姜冬梅.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传统文化观探析[J].航海教育研究,2004(4).
[3]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http://www.xj.xinhuanet.com/2012-11/19/c_1137225
46.htm,2012-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