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教学活动的有效安排,对于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有着积极意义。
一、影响学生解题能力的原因
1.从教师角度
一些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仍停留在传统的思想观念上,没有转变和创新教学方法,再加上升学考试的压力,很多教师都采取题海战术,以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为目的,没有把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上,只是关注学生的解题基本方法以及技能的训练。在课堂讲课时,教师把所有的步骤、思路都一一写出来,却并没有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去。
2.从学生角度
当前,学生的解题能力得不到提升,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过分依赖思想;二是缺少主动思考;三是思维定势。课堂上,大多数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没有自己主动地解决问题,缺乏钻研和创新精神;在审题过程中,学生没有看清题目,就匆忙提笔答题,忽视了题目中的隐性条件,没有正确地提取题目的重要信息。教师提供的教学方法,学生不加以分析,只知道生搬硬套,容易导致思维定势。
二、培养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方法
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学科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数学在军事、航海、天文、经济等方面的运用也愈加宽广。如今的中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不高,主要是受到数学基础的影响,一些学生数学基础差,所以对数学学习兴趣不高,有的学生甚至产生了厌学情绪。
面对这种情况,教师一定要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每一堂课,多列举一些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实例,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掌握知识,获取学习方法。此外,教师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2.掌握科学的解题程序
曾经有一位数学家说过:“将解题步骤划分为四步:第一步是弄清问题;第二步是拟定计划,第三步是实现计划;第四步是回顾反思。”好的解题习惯是指拿到题目以后,学生不急于做题,而先是认真阅读,弄清楚题目的大概意思,然后从已知条件入手,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审清题目的结构特征,揭示出已知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探究出解题的方向,明确解题思路,进入实施程序,最后反思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3.重视解题思路的逆向思维
在初中数学解题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只重视由此及彼、单一的训练关系,而忽视彼此之间的关系、由果到因的逆向思维的关系,就很容易导致学生思维过程的单向思维定势。受这种思维定势的影响,会使学生习惯性地从正面入手。因此,在解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注重解题思路的逆向思维训练,从而培养学生养成两个方向思考的习惯。
如在解答“一个多边形的内角中锐角的个数最多是多少个?”这个问题时,学生用直接推理的方法很难解答出来,如果运用逆向思维去考虑这个问题,把隐形条件转化为显性条件,就很容易解决了。根据定理多边形的外角和是一个定值360°,而一个钝角的外角就相应有一个锐角,由于外角和是一个定值为360°,所以,所有多边形外角是钝角的个数最多只能有三个。
4.加强对辅助题目的理解
首先,学生应该明确“辅助题目”的概念。辅助题目有利于学生掌握新的知识,维果茨基提出:教师在教学中要创建“最近发展区”,并且要突破“最近发展区”,辅助题目的掌握就是帮助学生创建这样一个区域后,能够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从而有利于数学问题的解决。辅助题目的掌握就是帮助学生构建“数学现实”和帮助学生“数学化”的过程,所以,研究和掌握“辅助题目”具有重大意义。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要想提高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教师就要从多个方面入手,把这一意识贯穿于教学的各个方面。在这一个过程中,学生必须做一定量的练习,但不是题海战术。教师只有充分意识到数学课程本质,才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高邮市经济开发区初级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