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四个注意”

2015-04-29 00:00:00徐春义陈永辉
知识窗·教师版 2015年6期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的提问对启发学生思维、提高教学质量有着积极作用。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如何把握课堂提问的方法和技巧,巧妙地把问题贯穿于教学始终,是值得教师深入探究的课题。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总结了几点做法,现在与同仁共同探讨。

一、注意提问的情境性

教师只有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把学习引入与研究未知问题相联系的情境中,才能使学生处于“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最佳心理状态,才能开动脑筋,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入手,设计故事情境、游戏情境和生活情境等,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笔者讲了《八戒吃桃》的故事:“孙悟空在花果山种了一棵桃树,桃子成熟了,孙悟空因事外出,被嘴馋的猪八戒钻了空子。第一天,猪八戒偷吃了整棵树上桃子的 1/5,以后每天分别偷吃现有桃子的1/4、1/3、1/2 。到了第五天,他正准备饱餐一顿时,孙悟空回来了。看着被吃掉的桃子,孙悟空十分恼怒,举杖把猪八戒痛打了一顿。孙悟空看着树上剩下的20个桃子,摇头叹息。同学们,你知道这棵桃树上原本结有多少个桃子吗?”设计这样的故事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处于主动探索的学习状态中。

二、注意提问的关键性

教师要在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在知识的关键处提问,能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在思维的转折处提问,有利于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掌握所学的新知。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笔者先让学生动手操作,把一个圆平均分成8份、16份,然后把它们剪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这时,笔者提问:“①若把这个圆平均分成32份、64份……这样能拼出什么图形?②这个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就是圆的什么?③怎样通过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学生很快推导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圆的面积=周长×半径=(2πr/2)×r=πr2。在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可促使学生积极思考,通过思考学到新知识,总结新规律。

三、注重提问的开放性

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开放性问题,能促进学生全面地观察和思考问题,并用独特的思维去探索、发现、归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在教学图形的拼组时,笔者要求学生用不同形状的三角形拼成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后,进一步提问:“你们还能用不同颜色的三角形拼出更美丽的图案吗?”学生放开思维,发挥想象力,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求同思维,还要开发他们的求异思维,因为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源泉,而开放性问题是培养求异思维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所以除了有计划、有目的地设计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的问题,培养学生全方位、多层次探索问题的能力之外,教师还应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打下基础。

四、注意提问的渐进性

《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这是一条重要的原理,是说提问要有梯度,先易后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跳一跳”就能够摘到果子。因此,课堂提问的难度要适中,不宜过难,否则会使学生失去学习信心,从而使提问失去价值。有时,学生会遇到难度较大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把它循序渐进地分解成几个适合学生回答的小问题。这些小问题围绕着同一个知识点,由浅入深,相互联系,使学生的思维按照一定的层次向纵深发展,从而对新学知识形成一个整体、正确的认识。

总之,课堂提问既要讲究科学性,又要讲究艺术性。这需要教师做一个有心人,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心理特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把问题设在关键处和疑难处。这样一来,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有效地参与教学过程,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能力。

(作者单位:江西省丰城市拖船镇小学)